本報記者 蘇向杲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前海人壽近日因被動持有寶新置地而觸發舉牌。這也是2022年發生的第一起險資舉牌事件。
去年以來,險資進入舉牌低迷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險資僅舉牌1家公司。此外,險資還取消了2起此前的舉牌計劃。在險企人士看來,險資在去年舉牌行動消極,一方面與權益資產的配置難度提升、舉牌風險增加有關,另一方面與保險業保費結構調整、險資失去舉牌動力有關。
險資舉牌熱情持續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2022年首例險資舉牌,并非是險資主動進行的。
2015年5月份,前海人壽境外投資受托管理人太平資管參與港股上市公司世達科技(現更名為“寶新金融”)的定向增發申購,彼時前海人壽持股占世達科技總股本的比例為19.58%。后來因上市公司進行增發,前海人壽持股占比有所稀釋。截至目前,前海人壽合計持有寶新金融42.2億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為13.44%。
2021年末,寶新金融發布公告稱,擬將其持有的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寶新置地31.6億股(占寶新置地總股本的57.77%)股份按寶新金融現有股東的持股比例分配給各股東。此次重組完成后,前海人壽仍直接持有寶新金融13.44%的股份,同時被動持有寶新置地7.77%的股份,因此觸發被動舉牌。
前海人壽近日表示,公司已向銀保監會報送《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關于被動持有寶新置地集團有限公司股票的報告》。后續公司將恪守監管要求,在充分保障保險資金投資利益的前提下,履行信息披露等相關義務,確保保險資金運用合法合規。
去年以來,險資的舉牌熱情明顯降溫。《證券日報》記者在統計后發現,2015年共有36次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達到歷史峰值。2016年至2019年,險資舉牌略有降溫,舉牌上市公司次數分別為11次、10次、10次、9次。2020年,受疫情影響,A股與港股市場部分個股持續下挫,出現一大批低估值個股,險資舉牌熱情回升,舉牌次數達到23次。2021年,險資舉牌再次降溫,全年僅舉牌1次。
2021年11月24日,國壽集團發布關于舉牌華融H股的公告稱,公司通過QDII賬戶出資方式參與華融非公開發行H股。交易完成后,國壽集團持有華融H股股票占其H股股本的比例將從0上升至7.2609%,觸發舉牌,這也是去年險資進行的唯一一次舉牌。
去年,險資還終止了兩起舉牌計劃。2021年1月18日,中國人壽宣布終止舉牌廣百股份。2021年3月18日,中國人壽宣布終止增持并舉牌萬達信息。
多因素影響舉牌積極性
在險企人士來看,險資不再熱衷舉牌,與內外部多重因素有關。
從外部因素來看,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會長段國圣表示,去年以來,險資權益資產配置中出現諸多新特征,包括供給端產業結構變化、傳統產業集中度提升、資本市場結構向新經濟傾斜等,增加了權益投資難度。此外,很多新興成長行業處于滲透率提升早期,成長空間巨大,但缺乏估值體系的歷史參照。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的調研顯示,險資更偏好穩健成長類企業。截至2021年末,險資持股比例超過10%的A股上市公司有30家,以商業銀行、實體經濟的行業龍頭企業為主。但去年以來,險資偏愛的白馬龍頭股普遍出現較大回撤。一方面“核心資產”有回撤壓力,另一方面新興賽道股有估值波動風險,權益市場諸多新風險點出現壓制了險資舉牌的熱情。
受制于險資對權益資產配置難度的增加,去年以來,險資對權益資產的配置規模整體呈收縮態勢。截至2021年11月末,險資配置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的余額為2.88萬億元,占險資運用總額的12.3%,明顯低于2020年末(13.8%)和2019年末(13.2%)的配置水平。
此外,險資偏好的舉牌標的也出現較大變化。從近幾年的舉牌情況來看,2015年之前,險資熱衷于舉牌地產公司,曾轟動資本市場的“寶萬之爭”就是典型代表之一。2016年至2020年期間,險資舉牌的對象比較偏愛低估值、高股息的地產股、金融股、公用事業股。不過,個別險資在舉牌地產股時蒙受巨大損失,險企開始重新評估地產企業債務違約對險企投資端的影響,加速出清地產股。去年以來,中國人壽先后減持萬科A、招商蛇口;泰康人壽減持保利發展、陽光城;和諧健康減持金融街;君康人壽減持了首開股份。
安永中國精算與保險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付振平對記者表示,險資從房地產股權、債券投資轉向物業投資,是出于控制風險的原則。
華安財險黨委副書記饒雪剛也認為,房地產監管不斷趨嚴,行業景氣度不斷下降。融資收緊后,對房企的償債能力帶來較大沖擊。
除受上述外部因素影響之外,保險業內部保費結構的變化,也導致險資很難再以萬能險等途徑為舉牌提供“彈藥”。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代表萬能險保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5681億元,同比下滑14%。在2015年險企舉牌過程中,萬能險曾是為舉牌提供資金的“彈藥庫”。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萬能險保費同比增速分別高達95%、55%,一批中小險企的萬能險保費甚至飆增數倍,不少險企通過萬能險提供的“彈藥”在二級市場大肆舉牌收購。
自2016年之后,監管部門引導行業回歸保險主業,險企利用萬能險資金舉牌上市公司的現象大幅減少。即使是險資舉牌頻次較高的2020年,險資舉牌的資金來源也多為自有資金或傳統壽險賬戶,而非萬能險賬戶。2021年以來,保險業整體保費收入萎靡不振,疊加權益市場波動加劇,險資的舉牌熱情再次下降。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