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12月7日,用戶張女士發現其建設銀行“碳賬本”功能已可以使用。“一直挺喜歡低碳環保概念,現在銀行端有了相關服務更方便了。”隨后《證券日報》記者致電建設銀行,其官方客服表示,“碳賬本目前已處于白名單試運行階段。”
“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中主要是發揮導向性作用。”中關村科金AI能力中心綠色金融方向專家崔明飛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銀行推出碳賬戶可以大幅提升碳賬戶的覆蓋面,提高全民綠色低碳消費意識,并通過金融手段推進綠色低碳生活消費方式。
銀行積極布局
記者實測后發現,白名單客戶在建設銀行App找尋碳賬本入口即可開通,流程上較為便捷。目前支持碳減排量功能有投資理財、轉賬匯款、數字人民幣等多場景。
2022年3月份,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創新應用公示了建設銀行申報的“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項目。當時建設銀行公示預期規模為,預計年服務個人客戶100萬,減少碳排放10噸。
9月份,建設銀行發布《關于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的公告,指出該項目已完成登記,正式開始測試。時至12月份,多位用戶發現建設銀行碳賬本功能已可以使用。
“不同于其他銀行主要從單車出行等場景出發,建設銀行打造‘碳賬本’是將低碳元素融入零售金融生態圈建設。”億歐智庫金融研究經理對李薇《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銀行上線的“個人碳賬戶”目的在于培育其綠色消費習慣,將低碳發展理念與金融業務綁定,使零售客群感受到可參與性、新穎感,但并未真正構建成熟的盈利模式。
而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看來,銀行推出面向個人用戶(C端)的碳賬戶,是落實綠色金融政策的具體行動,也是獲客和提高用戶活躍度的積極舉措。銀行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并滿足個人綠色低碳需求,契合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戰略以及銀行零售轉型定位。
低碳場景不斷擴容
經記者梳理,從我國“碳賬戶”的發展歷程來看,螞蟻集團在2016年建立個人碳賬戶平臺即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其屬性更多體現為帶動公眾低碳減排的公益項目。從銀行端來看,據零壹智庫統計數據,目前已有數十家商業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
今年以來,部分銀行已開始將“碳賬戶”場景擴容升級。2022年1月份,日照銀行“個人碳賬戶平臺”正式上線;4月份,中信銀行宣布“中信碳賬戶”正式上線;9月份,桂林銀行“G+低碳達人”個人碳賬戶平臺正式上線;11月份,中信碳賬戶宣布升級新增借記卡減排場景、手機銀行App上線低碳專區等。
李薇表示,“目前,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其功能不同于互聯網平臺。例如支付寶‘螞蟻森林’獲取的‘綠色能量’是根據低碳行為設計出來的虛擬積分,具有較大公益屬性,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是將金融服務與用戶的減排行為有效銜接,拓寬銀行自身相關服務場景,具備一定的交易屬性。”
對于公眾而言,個人碳賬戶有助于促進綠色消費。2022年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主要目標明確提出,到2025年,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綠色消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初步形成。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個人碳賬戶”的設立,無論從社會公眾角度還是銀行角度均有重要意義。可預見的是,未來隨著銀行在“個人碳賬戶”方面的探索逐漸深入,碳積分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但綜合來看,銀行面向個人低碳行為量化目前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
崔明飛指出,“個人碳賬戶服務由居民自愿參與進行。然而,有些產品和功能尚未具備足夠的吸引力,需引導更多金融資源為個人低碳行為給予支持。未來隨著更多綠色金融服務優惠推出,或許個人碳賬戶參與人數將引來爆發式增長,從而提升個人減排意識與動力。”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稱,“個人用戶碳賬戶的普及發展仍面臨三方面問題,一是如何構建更加合適的激勵機制,在不同客群中匹配相應資源;二是如何提升碳賬戶計量的科學性與精確性;三是如何保障碳賬戶使用過程中的數據安全。”
(編輯 孫倩)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