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熊悅
隨著A股增量資金持續入場,市場整體震蕩上行明顯。不過,記者注意到,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關消費貸資金如何購買股票的內容引發部分用戶的關注。記者另從某商業銀行客戶經理處了解到,近日的確有客戶來詢問消費貸資金能否投入股市。
與此同時,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布嚴禁銀行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的相關聲明,提示投資者規范使用信貸資金。
多家機構警示
10月8日晚間及10月9日早間,廣東河源農商行、廣東龍川農商行、山東昌邑農商行、大田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德化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明溪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布聲明,提示投資者規范使用信貸資金,不得將信貸資金流入股市、債券、期貨及理財市場。
10月9日,明溪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發布聲明表示,不得將信貸資金流入股市、債券、期貨及理財市場。一經發現將提前收回貸款。請大家規范使用信貸資金,共同遵守國家監管部門有關規定,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同時,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系統下的大田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德化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均于10月8日晚間發布相關聲明,警示投資者不得將信貸資金違規用于股票、期貨、金融衍生品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禁止的其他用途。一經發現機構將提前收回貸款。
康德智庫專家、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鐵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禁止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是金融監管的重要內容之一。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可能的方式較多,包括企業貸款資金挪用、個人貸款資金入市、關聯企業資金轉移等。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銀行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是銀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紅線”,如今在股市投資較熱時期再度強調,一是為了提醒銀行機構對此類信貸違規情形,在現今形勢下更需保持警惕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一些陸續入場的新手股民,缺乏對銀行信貸規則的了解,此類提示成為強化金融投資者教育及履行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舉措。
目前,銀行推出的消費貸等個人貸款產品的申請界面,多有貸款資金用途提示。如招商銀行推出的個人網絡貸款產品“閃電貸”的線上申請頁面提示“貸款資金不可用于購買理財、股票、房產、償還住房抵押貸款、置換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風險投資等用途。”
加強信貸資金監管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以來,截至目前,監管部門針對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等違法違規行為,已公布8張罰單。受罰機構包括大型商業銀行分行、城商行及其分行、村鎮銀行等。
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宜春監管分局于今年1月份公布的處罰信息顯示,因貸后管理不到位,部分信貸資金流入股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宜春監管分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相關規定,對江西萬載富民村鎮銀行處以罰款30萬元。
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信貸資金流入股市觸及監管紅線,這類資金流入股市將催生資產泡沫,增加股市風險,以及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進而引發信貸風險。
蘇筱芮表示,“銀行機構需格外關注消費貸等信貸資金去向,在貸前重點提示客戶信貸資金的合規使用規則,貸中也可查驗客戶的消費場景及相關消費憑證。對于消費者來說,也需要明確消費貸等信貸資金的用途,意識到股市具有高風險特征,不盲目追高并保持風險意識。”
陳鐵嬌認為,銀行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對信貸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的合規使用。一是完善內控制度,建立健全信貸資金使用的內控制度,明確資金使用的范圍和條件,確保資金合規使用。二是加強貸后管理,加強對貸款企業的貸后管理,定期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資金流向等進行跟蹤和監測,及時發現并糾正違規行為。三是提升技術手段,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對信貸資金的流向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提高監管的效率和準確性。四是加強員工培訓,定期對員工進行合規培訓和風險教育,提高員工的合規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等。
(編輯 喬川川)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