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嚴子游
金融機構三季報拉開帷幕,傳遞出實體經濟復蘇暖意。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至少有14家上市銀行披露前三季度業績報告或業績快報,多家銀行凈利潤實現較好增長。
日前,各大金融機構紛紛曬出服務實體經濟成績單,彰顯資金活水持續澆灌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決心與擔當,既有力支撐了三季度超預期的社融增長,也將成為實體經濟繼續復蘇的重要基石。
保險業現回暖跡象
銀行資產質量穩健
10月以來,多家上市銀行先后披露了三季報或業績快報。其中,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延續高增態勢,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14.48%、25.8%。
同期,成都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3家區域性銀行利潤表現搶眼,增速均超30%;蘇州銀行、常熟銀行、蘇農銀行3家蘇南地區的城農商行凈利潤增速也分別達到25.92%、25.23%、20.65%。
資產質量方面,郵儲銀行9月末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微增0.01個百分點,但仍然保持0.83%的低位,平安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微增0.01個百分點至1.03%;前述城農商行則維持連續多個季度環比改善趨勢,9月末不良貸款率均下降至1%以內,撥備覆蓋率也在繼續提升,保持上市銀行前列。
東北證券研報認為,近期多家城農商行公布的三季報快報呈現出“業績高增、不良下降”的特點,目前來看,上市銀行依然保持著業績和資產質量的穩健。干凈的資產負債表將是支撐目前銀行板塊估值韌性的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財險業務敲響的業績強音也給保險行業帶來了一絲暖意。五大上市險企中,中國人保率先于10月17日披露了三季度業績預增公告,預計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0%到15%,其中,人保財險預計前三季度凈利同比增長25%到30%。
此前,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均已披露最新保費收入數據。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前述五大上市險企前三季度共攬保費收入2.1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其中,財險保費增速亮眼,有3家險企財險業務收入均維持兩位數增長。
“在低基數下,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險企歸母凈利潤將迎來邊際改善。”國泰君安研報預計,“財險行業維持高景氣度,龍頭險企在車險綜改的背景下馬太效應逐步顯現,維持行業增持。”
金融機構齊曬
支持實體經濟“成績單”
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一直是如魚與水、榮辱與共的關系,金融機構亮麗的業績增速也離不開實體經濟和信貸需求復蘇的提振。
10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超出市場預期。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7.89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成為支撐增量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的主要因素之一。
隨后不久,六家國有大行紛紛曬出支持實體經濟成績單,強調將發揮大行支柱作用,加大投融資投放力度。在國有大行發揮頭雁效應引領下,近日平安銀行、寧波銀行也主動發布了關于支持實體經濟的公告。
根據公告,截至今年9月末,工行境內人民幣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凈增加2.2萬億元;農行新增各項人民幣貸款2.2萬億元;建設銀行新增2.1萬億元;中國銀行新增1.69萬億元;郵儲銀行新增6977.7億元,增量創歷史同期新高;交通銀行新增6444億元。據此統計,六家大行前三季度合計新增人民幣貸款約9.53萬億元,占了同期全部人民幣貸款增量的一半以上。
此外,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中國銀河證券等券商也主動披露了前三季度服務實體經濟的情況,并表示將繼續努力服務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從公告來看,各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各有側重,券商普遍緊跟國家戰略,聚焦綠色金融和生物醫藥、新能源、半導體等高新科技產業,銀行則更著重于扶持鄉村經濟、小微企業和制造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
“過去十年,我們逐漸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重點是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國民經濟發展當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總結,“這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出臺,既有力支持了有效應對世紀疫情的沖擊,同時又積極貫徹了新發展理念,推動國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