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接下來由我向大家對上市公司科創能力評價的研究做一個匯報,就像剛才鄭主編說的,我們這個研究初步的探索也是一個拋磚引玉,非常希望業內的專家多多給予指導,以便于我們進一步完善。我今天的匯報分三個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方法、科創評價分析和我們提出淺顯的建議。
回想十年前,我和陳劍夫社長當時有個交流,就是關于企業的創新方面的研究,到2024年了,從在政策、市場、技術、資金和法治多種維度,現在對于上市公司開展創新多維的環境、多重的需求,應該說比十年前需求更加真實、迫切和有價值,我們研究上市公司科技創新能力,我們理解還是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科技創新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核心的動力和組成部分,上市公司又是我們整個科技創新的一個主體和主力軍,上市公司本身的創新能力持續經營是資本市場穩定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同時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也深度影響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在內投資的質效。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非常關注產業鏈、工業鏈安全和穩定,上市公司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可控也對產業鏈安全穩定具有深厚的影響。最后大家非常關注的上市發行,我去年在南京大學和李教授做學習,他當時提出上市這塊,我們從開始的主觀到客觀指標,所以如何評判一家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他當時的建議是全球企業科技的成果編成一張大的數據網絡,你來評判中國現在準備上市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在這個領域的創新能力到底有多大、多強,和全球領先機構創新能力的距離到底有多大,這也是非常好的建議。所以研究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的。
從國際到國內,其實有很多研究成果了。我們的課題組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充分學習、借鑒很多成果,來吸收到我們研究的方法論中,這個研究目前是從三個方面,一共是27個指標。主要是投入、產出和保障,投入更多是科創的資金財務方面、人員方面;在產出,更多是以科技成果的資產化的載體專利,包括一些績效的產出;第三方面保障,更多是從科研成果的保障、資金保障和運營能力的保障,27個指標目前構建了現在科創能力研究的成果。
我們從全部的A股上市公司中,先把科創屬性不明顯的行業剔除,同時有一些財務異常、ST異常也剔除,包括沒有公布重要信息的,最終4157家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從不同板塊、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區域,可以初步看到我們研究的范圍在不同維度的表現。我們運用了一個因子分析模型來科學評價企業的創新能力,一共是六個步驟構建了閉環,通過巴特利特球型檢驗,把它的P值做的非常小,同時KMO做到0.7,這樣極大地提高模型的有效性,這個模型是不斷地深入完善和不斷去改進。這個研究有三個首次,第一個就是首個基于《證券日報》官方指定的媒體去牽頭做的科創公司評價再的研究;第二個運用了多模態,通用大模型和產業大模型來支撐整個評價體系構建;第三個我們的范圍是相對比較寬泛的,五百強,我們在全國性、多產業、全維度在國內也是第一個。
第二部分匯報一下評價的結果和淺顯的分析。第一塊選取了科創能力的500強,總共是4000多家,大概在前10%的范圍,所以可以看到排名從左到右,中興、亞虹、京東方、格力、美的等等,我們是展現了上市公司A股在這個模型下綜合的創新能力,由于時間關系更詳細的數據大家可以從出版物和網站來了解,就不一一給大家匯報展示了。
下面做一些淺顯的分析,首先從我們關注這五百強,從省級區域來看,經濟發達市場化比較高的區域排在前面,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公司聚集度在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同時也有三個省份在五百強里面掛零了。沒有出現五百強的公司,區域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剛才看到更多是各省綜合的一個數量,從質量來看我們也做了分析,左邊這個圖就是各省在科創排名和科創平均排名,就是每個上市公司的平均科創能力的排名,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些差異了,右側那個圖是四象限,最下邊的一象限實際是在規模和質量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整個這個指標越向下質量越強,越靠左規模越大,所以在一象限省級行政區劃是不錯的。二、四象限就是相反的情況,比如在四象限規模比較強,但是質量有待提升,在二象限是數量相對比較少,但是整體的平均上市公司的科創質量是比較強的。在三象限數量也是不少,在這兩方面都有待提升,所以這個是我們在質和數上面有一個四象限的比較。
從省到城市,可以看到十個重點城市,從中國的一線城市有一個調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這是前五名,可以看到前五百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分布在前十個城市中,重點一線和新一線是上市公司、科創公司的主力分布區域。
剛才我提到三個大維度,從投入、產出、保障,我們分別按照不同的維度做一些淺顯的分析,比如這是按照科創能力分項的區域分布,這列舉了十個省市,可以看到一些差異。有一些省份投入蠻大的,但是它的產出和保障并不成比例;有一些投入沒有那么大,但是相應的效率比較高。這張圖是從行業和板塊做一些分析,比如說土木工程、建筑業投入很大,但是保障和產出相對弱一點;其實,包括軟件投入排第一,但是產出和保障也沒有那么靠前,科創板三項全是第一,在投入產出、科創保障上,在科創板上都是排在第一,更詳細大家可以看出版物的信息。
從多層次資本市場綜合分析看,我們分析了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在不同行業、不同板塊企業的分布情況,在右側更多的分析科創板,科創板有一個特點,前十個有九家醫藥制造業,所以這塊是比較強的,包括主板、創業板、科創、北交所,我們都是按照不同板塊分析前十的企業情況。科創板和北交所從科創能力、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發展趨勢都是排在領先的,另外從企業的規模,左下角也有一個分布,大型的、中型、小型、微型企業,同時在區域上粵、蘇、浙有一些馬太效應,各個行業都是比較靠前的,在科創板上市公司總量中將近一半,這是科創能力比較領先的企業,所以看出科創板現在綜合實力確實在上市公司的科創評價和質量上是比較領先的。
我們一直關注戰略新興產業,從戰略新興產業看,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合并占到將近三分之二,是65%,右邊是在戰略新興產業一級二級分類的重點企業的情況。專精特新現在最新的數據在新上市企業中將近占到一半。這個是我們研究的某一個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科創能力和營收的數據,所以可以看到散點都是每一個專精特新企業了,有一些重點的比如ABCDE,在CDE這一塊這個企業的科創和營收都是非常強的,所以這一塊可以給當地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當地的金融管理機構,提供潛在的上市重點主力軍的梯度培育的支撐,同時也為一級市場投資機構優質投資標的提供了一個支撐,右邊是已經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前二十位。
同時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科創能力與企業營收的高成長性、高增長性成正相關,我們也做了一些數據的對比,比如左側高增長企業和非高增長企業在研發效率、專利維持率方面的不同,包括我們設定一些營收的區間在不同指標下這一類企業的表現情況,同時我們也非常明顯地看到硬科技在創業板中高增長企業的占比是非常高的。
這一塊是我們在科創分項,整個模型從F1到F10有10個子因子,我們把子因子用漢字描述給它做了十個分項,包括科創的產出,把每一個分項列舉前20,科創的產出、績效,科創的轉化,科創的基礎,科創的效率以及投入,運營質量、傳播和維護,從這些分項可以看到每一項上市公司企業的情況。
最后我們的研究給出了下一步完善的淺顯建議,分為八個方面。
第一個是上市公司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建議在跨部門、跨域、跨產業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把上市公司的科創真正擺在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推動。
第二個指標還有很多完善的空間,包括是不是實時的,所以一方面要把我們的模型指標在實踐中優化,另一方面就是探索這些成果如何在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中做以落地的應用。
第三個關于科技創新能力的披露,因為現在一半的上市公司都是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科創企業,可能就不僅局限于簡單的幾個專利申請的情況,其實我們建議有一個叫自愿披露機制,向資本市場、向社會公眾表達你這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的趨勢,創新未來發展的策略,以及和你持續經營能力到底關聯度怎么樣。證監會一直在關注,為什么上市就變臉,真正的持續經營和創新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建議。
第四個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因為我們研究的數據更多的成果是比書中的內容更多,我們有很多基礎的數據,在這一塊科創板和創業板的區分,包括北交所的定位,現在更多在專精特新方面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第五個是產業鏈,比如說卡脖子、供應鏈安全,哪些上市公司在真正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中,它能起到國產替代、自主可控,這個點是非常關鍵的,這也是科創板上市非常重要的邏輯,并且精準設定一些基礎設施支撐的工具。
第六個是并購,之前課題組也給北京產業交易所做過支撐,他們現在是中央企業圍繞主責主業投資,上市公司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空白節點的投資并購布局,去把這些專精特新企業、中小企業做配套,因為我們沒有展現。1.2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非常好的上市公司投資并購、補強本產業鏈的舉措,這塊也是我們成果下一步的方向。
第七個是去年10月份國辦發的關于高校和院所專利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國家已經做了強制性要求,五年不轉化可以無償征用,所以上市公司在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技術協同創新上有很大的后續工作聯合開展的空間。
第八個是上市公司現在把專利作為一個無形資產,如何進一步加大這種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入表,包括如何來體現或者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能也是下一步我們工作要開展的點。
以上是幾點我們淺顯的建議,上述就是我們研究的簡要的匯報,后續也會在《證券日報》統籌牽頭下,更好地去打造上市公司、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地,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科創的新動力,謝謝大家!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