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智能制造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談到這個話題,參與的嘉賓更多了一些,歡迎各位!
主持人:楊希(財經媒體人)
嘉賓:
于德翔(特銳德董事長)
李安平(振東制藥董事長)
張航(新華錦董事長)
付國軍(科達自控董事長)
唐風杰(青島金王總經理)
秦東(壺化股份董事長)
主持人:這個環節主要是圍繞智能制造各位企業家的感受、體會、案例、故事,在這里特別期待大家分享更多的干貨、我們的經歷和心路歷程,還有未來的構想給大家。
第一輪的話題還是為大家做個自我介紹。
張航: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這次得到這個機會來參加這次論壇,我來自青島新華錦,目前在A股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我們座落在青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國際貿易、醫養健康和新材料產業,特別是在新材料產業,我們是圍繞著石墨資源開展下游的產業升級。非常感謝大家,也希望今天和大家有一個很好的交流。
李安平:大家好,振東制藥是長治市的一個土企業,我有一個外號叫山西土老帽,這個外號是比較牛的一個外號,打遍全國無對手,因為誰也沒我土。我是做中藥材的,我每天泡在農間地頭,和農民一塊兒種中藥材,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種植中心,有將近110萬畝,中藥,也有化藥,謝謝!
于德翔:各位好,特銳德是中國創業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們的股票代碼是300001,我們做了兩個板塊,一個是高端制造,中國的高速鐵路供電設備大概70%是我們做的,還有一個光伏和風電,接入到電網大功率、高電壓的變電站,全國大概50%是我們做的。另外一個板塊是做新能源汽車充電技術設施網絡,目前我們已經不管是在規模上、電量上、流量上都走到了全中國、全世界的最前面,謝謝!
付國軍:大家好,我是山西科達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國軍。科達自控是做智能化控制技術的,專門為工業企業提供智能化服務的,利用工業互聯網的技術體系,為傳統企業智能化升級賦能,主要服務于智慧礦山、智慧市政和物聯網+三個板塊。其中智慧礦山是目前我們的主營板塊,物聯網+板塊也研發得很好,我們和于總有一個項目接近的新能源充電體系,我們主要是做社區充電,目前社區充電我們在國內也是做的第一梯隊,謝謝大家!
唐風杰:大家好,我是青島金王總經理唐風杰,我們成立于1993年,我們這家企業主要從事于新材料蠟燭和香氛類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企業。我們在2006年深交所掛牌上市的,謝謝大家!
秦東:各位領導、嘉賓,各位企業老總下午好!我是壺化股份的董事長秦東,今天非常榮幸來參加咱們這個大會。我們企業也是來自山西,和李總一樣來自山西的長治,是我們本土的上市公司。我們主要是生產民爆器材,也就是俗稱的雷管和炸藥,主要是用作基建和礦山。我們企業是1960年創立,現在是60多年的歷史,我們是2020年9月份在深交所A股上市,也是一家年輕的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們公司也是形成了民爆、出口、爆破、軍工四大板塊,現在是下轄四個子公司,員工是3000多名,也歡迎各位領導來長治壺化做客。
主持人:第一輪的自我介紹大家都完成了,看得出來所有臺上的嘉賓都是在企業一線天天摸爬滾打的一線工作人員,按照華為的說法是在一線聽得見炮火的戰士。就是這樣一個話題,特別期待大家不要太多從理論、虛化的東西去講,更多給我們分享一些干貨,舉案例、講故事、說暢想,真正把企業家對于智能制造領域我們的思考、實踐包括未來的構想表達出來。
第二輪想請各位企業家介紹一下我們現在各自的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目前的狀態是什么樣的,您對這個狀態滿意嗎?未來還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一些思考。
張航:剛才主持人也說了,讓我們就從產業一線的角度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于智能制造在產業升級方面給我們企業的助力。
這幾年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大家都在擁抱智能化產業,特別是在產業升級方面都進行了很多思考。就以我們新華錦來說,我們一個業務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這幾年其實是面臨了非常多的挑戰,國際形勢、地緣沖突、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一些波動都對國際貿易產生了特別多的影響。尤其是三年疫情也加速了很多國外的訂單向東南亞國家遷徙。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與其說是由于一些政治因素或者是疫情方面造成的產業轉型,我們倒是認為這些原因加速了產業轉型。作為國際貿易的行業從業者,我們認為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因為目前我們做國際貿易的產業基地也是從當年的亞洲四小龍轉移過來的,經過這么多年改革開放的紅利,我們認為我們的國際貿易行業也將會把一些低端、密集型的產業向東南亞國際轉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在這個環境下怎么發揮我們的優勢,我們覺得就是要通過智能化制造把高端的制造,把通過AI以及一些高端的科技方面的融入,一些高附加值的產業留在國內,比如設計、制造、升級,這些產業留在國內,把一些需要密集化的,包括造成一定環境問題的產業勢必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產業轉移。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我們也應該更加以開放的心態看待產業轉型,擁抱智能化,通過智能化把我們的產業進行轉移和升級,這是對于每一個從業者都必須用平常心來看待的。
這幾年我們還做了第二個產業,利用我們擁有的石墨資源在產業鏈上做附加值高的加工生產。今天的話題是智能制造,這幾年國家也一直在對制造業進行一些非常大的支持,我們堅定地認為新材料是智能制造的一個基礎,沒有尖端的新材料,智能制造有時候就是海市蜃樓。
所以,圍繞著新材料的產業我們也做了非常多的調研和研究。在2008年的時候石墨烯最早獲得了諾獎,那個時候不光是在科技界,在資本市場也是引起了一波一波的風口,大家從最初的追捧到質疑,到經常被炒冷飯,到現在用一種很客觀的眼光看待這個產業。
我們也是經過了這個過程,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數據。比如說中國是石墨儲量最大的國家,每一年出口的石墨占全世界的最高位,出口的編號叫精致石墨,出口平均的價格大約在2000元人民幣。同時我們也是石墨進口的最大國家,我們進口的報關號碼也叫精致石墨。
石墨在智能制造方面,這幾年我們也是往硅碳芯片、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進行一些升級和發展,很欣喜地發現,特別也覺得和山西非常有緣,因為我們的石墨產業也是和山西煤化所有非常深度合作,也希望這種新材料能給智能制造、新材料助力。
主持人:從張總的表達中我們能夠看出智能制造是一個巨大的狀態和生態圈,不是從哪個維度就能理解它的,所以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需要這么多企業、行業上游、中游、下游包括供給端、需求端跟我們一起協力完成這個事情。
李總,您講您是中醫藥企業,在中醫藥當中都是特別強調傳統,廣告都是《黃帝內經》記載,全部人工打造,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智能制造的身影嗎?
李安平:我們這個行業智能制造是各行各業里面真正智能制造做得最透的,我是山西土老帽,我是一個農民王,給我們種植中藥材的農戶有將近30萬戶,我是比較牛的,因為我管的人很多。
我們注重中藥材的智能制造,所有的中醫專家都知道,他每天開處方,這個5g,那個10g,那個10g,有了智能化,處方怎么開,它長在哪里,哪里含量是最高的,中藥材兩個標準,一個是成分含量多,二是主要成分含量高。比說黨參,有的黨參里面的成分有140多種,有的黨參有90多種,就說明140多種成分的黨參就是好黨參,有的黨參里面最重要的成分是黃酮、多糖,它的含量有多高,怎么來研究全國好的黨參,沒有智能化怎么篩選?所以智能化對我們的產業有很大的作用。
我們應用得也非常多,從選種子到種植,到管理,到倉儲。有的中藥材味道特別濃,我們叫溯源,在中國的溯源軟件就是我們開發的,現在中醫科學院、國家中藥管理局的溯源就是我們,智能制造我們應用得很好,我們做得也還可以。
其實藥品的生產往往質量不太好保證,往往不是老板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而是員工偷工減料造成的。有了智能制造,這個企業智能化設備就能產生,哪個智能化設備做不好?比如說中藥提取的每一個時間、溫度、密度等等,沒有智能化是不好標準化的,有了智能化,我們產品的質量就可以標準。像我們有無人車間,沒有人,我們藥的車間已經沒人了。
主持人:還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關燈工廠,燈關了一樣工作。
李安平:對,就是關燈了一樣工作。去年我看到無人車間,我在思考我們車間里面還有五個人,還有人,怎么樣沒有人質量也沒問題。我們這個行業是要求很嚴的,國家叫GMP認證,工廠、生產都有認證,這個認證是很嚴的,因為每一個藥都是兩條命,一條患者的命,一條企業的命,就是智能化工廠,而我們應用得好,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起到了真正的保護作用,是非常非常有意義的。
我們有5個人的車間,原來是127個人,現在變成5個人了,這些人干什么了?你讓員工下崗,心里面實在是不好受,你不讓他下崗干什么呢?調整到實在沒法調整了。所以,前年在中國醫藥產業大會上,我發言的主題是《我恨智能化》,但是誰也離不開智能化,沒辦法。員工每天抱著手機不放,現在手機比腳比手都重要,因為智能化了。我經常講,員工不帶手機就不來,難道上班就每天抱著手機看嗎?不是,但是手機把我們纏死了。所以,智能化發展真好,但是我恨智能化,謝謝!
主持人:謝謝李總!有幾個問題我還要追問一下,您那一百多個員工后來優化到哪兒去了?
李安平:經過培訓以后下市場了,搞營銷了。
主持人:實現產品更大的推廣。
李安平:現在我們營銷團隊是3000多人,這種人特別懂產品、懂工藝、懂技術、懂質量,他去營銷,他就是專家。
主持人:您說的后來是沒有人了,但是您后面又說在上游端有30萬農戶在為您服務,這個過程的智能化是不是非常耗人力呢?要不然怎么實現服務這么多農戶的效果體現呢?
李安平:這個智能化和人力是沒有關系的,還是得有農戶做中藥材,因為有了智能化,質量保證了。比如說種子,一個黨參的種子是山林間采集回來的野生的種子,然后再逐漸經過培育,再變成種苗,再變成藥材。所以,農民的工作量沒有下降,智能化使得質量有保障了。
主持人:通過整個系統的設計以及嚴格的管理和要求實現的,并不是投入完成的。
李安平:日本人做的產品非常非常精細,我們做的中藥顆粒劑最低是10g一袋,最高是15g,日本最高的是3g,最少的是1g,為什么呢?他做得很精致。因為我們搞了智能化,我們的產品現在一樣漂亮,一樣精致了,所以智能化對每個產業都能重要。
主持人:謝謝李總為我們分享了中醫藥行業智能化很多非常新鮮的見聞,謝謝您!于總,咱們是一家電氣化生產制造企業,我知道很多鐵路線、高鐵線都采用了咱們電氣化的很多設備,在您的企業、行業里面智能化的現狀是怎么樣的?
于德翔:到明年特銳德是整20年,前10年就是制造,傳統的、高端的供電設備的制造,后10年,從2014年到明年我們其實就是響應了今天論壇的主題,就是實現了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
我記得當年2009年第一批上市的時候,我們28家企業,我代表這28家企業要在大會上發言,當時證監會一個領導在晚上很晚的時候把我叫過去,在我的發言稿上加了這么一句話,作為創業板的第一股,一定要扛好創業板的大旗,這個大旗如果一旦倒了,創業板就會很不吉利。這句話一直也影響了我。
前10年我們一直在高鐵、新能源、電力設備上專注于做了一個縱向發展的專利,做了一個產品,做成了中國的第一、世界的第一,包括青藏鐵路全線的供電設備都是我們做的。但是這個行業整個又比較窄,做到100億已經做到頭兒了,因為我們已經做了一個產品。既然有這句話做激勵,我就想能否開啟二次創業,如何選擇和定位呢?2014年,我們想如何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我們找一個新賽道,如何能夠推動從智能制造的數字化發展方向和這樣的定位。
所以,當初我們就創辦了特來電,面向于未來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發展。當初很多人不理解,認為未來大規模電動汽車甚至于不是電動汽車,可能是氫燃料,但是我們經過論證以后,進入到了這個賽道。這個賽道當中給我們巨大的考驗是什么?過去做制造的,人才吃苦耐勞,加班加點,真正走向充電這個行業,發現不是一個簡單的制造,是從智能制造到充電運營,到數據增值服務的網絡體系,我們就沒有這么多人才,沒有人懂互聯網、工業大數據、電力電子,怎么辦呢?我們就找到中國最強的幾家企業,再找到中國最牛的人。
這個人找到了以后,并不是把這個人挖來就行,他必須帶團隊,帶團隊還不能來我這兒打工,還必須成立一個研究所和研究院,讓團隊占30%的股權。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把國網南瑞研究院里面的總工帶了一百多人,艾默生帶來了一百多人,包括浪潮帶來了一百多人,我們共同組建了這樣一個創新的團隊。實際上用了十年的過程當中,真正智能化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多是思想和文化上的融合,如果融合不了未來的智能化,就是機械的東西和控制的東西、數據的東西如何不成一體化的話,你很難成功。所以,我們用了十年的時間,前后投了150多億元,光在研發上投入了20多億元,應該說我們到今年占了全國30%的市場,排名到第一位。同時我們創建了充電網的技術,也走到了全中國、全世界的前面。
所以,從這十年的歷程來看,整個數字化的進程不是一個簡單的思想、簡單的團隊、簡單的人才或者是簡單的組合就能成功的,確實構建了一個從智能制造到充電運營,到數據增值服務的巨大人才、團隊、管理、技術、文化的生態,謝謝!
主持人:付總,科達自控在智能化制造方面目前是什么樣的狀態?
付國軍:今天這個題目和科達自控非常貼切,科達自控就是專門為企業提供智能化升級改造提供產品和系統的,我們的產品就是工業智能化。
我從大學里當老師,一直教的是自動化,后來有自動化的因素,后來出來創業搞自動化,現在加入人工智能的技術叫工業智能化,我們也是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單位,山西省只有六家,民營企業只有我們一家。
我是天天研究智能制造、智能化,所以我把智能制造歸納一下。智能制造分不同企業有不同的需求,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實際上有三個需求:
1、對傳統的企業來說,實際上是生產過程的智能化,這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大勢所趨,不管是什么企業,我們服務的是煤炭企業,煤炭企業夠土了,但是也得智能化,沒有智能化以后安全保證不了,生產產量也保證不了,以后生存就有困難。目前我們的產品就是輸出智能化產品和系統。
2、產品本身的智能化。有的企業是做裝備的,智能裝備像智能手機或者是網聯汽車,或者是大型的挖掘機,原來是很簡單的設備,現在逐漸加入智能化的成分,是產品的智能化。
3、服務的智能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些產品有些是某些企業產品量很大,但是服務以前基本上是售后服務,沒有增值,以后產品量大,要保證產品在市場中有競爭力,服務一定要上去,服務上去但是產品又很大,耗資又很多,怎么辦呢?成本也很高,我們要創辦服務的體系,用智能化的方法來解決產品服務的問題。
我們這類企業,為別人提供智能化的企業,同時我們自己也有智能化的需求。比如說我們公司給煤礦、城市公共設施的企業供水供電,提供智能化系統、智能化產品,同時我們自己也搞了一套充電城市管理系統,我們主打社區充電(和于總的有區別),現在我們在全國已經有80多萬個端口,服務400多萬人,每個端口和每個人的充電需求我們要靠智能化來分析,來提高我的運營效果,降低我的運營成本。
同時我們還打造了一個365在線的服務體系,也就是說我們給煤礦做了智能化,如何正常地運行,煤礦本身的技術能力也比較弱,想正常運行,我們給他提供了一個365在線(現場和線上)的服務體系,解決了智能化后續的應用和真正起到解決問題的作用。
所以,我剛才看了一下這幾個企業家,都是制造業企業,我們愿意跟制造業企業的老總們一起探討,我們是一個服務型企業,賦能的企業,假如說你們有智能化的需求,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參考,謝謝!
主持人:謝謝付總,你說大家都是智能化企業,唐總也在智能化領域里面深耕多年。我看資料你們在蠟燭領域做得是全球非常領先的,我不知道在這個行業里面,還有化妝品等等,智能化的程度是怎么樣的?
唐風杰:于總非常有代表,于總總結了整個智能制造升級講的關鍵邏輯非常對。我們是從1993年開始做新材料蠟燭和香氛類的產品,目前也是中國整個細分領域出口最大的企業。我們在1999年已經把智能制造升級轉型寫入了我們的發展戰略,近幾年來我們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財力。但是投入之后,大家很清楚智能制造升級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實現全自動化的流水作業,帶來的就是高效率,也就是說在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證了產品的品質和質量,這也是我們在智能制造終級轉型的目標和目的。
但是在整個轉型的過程中是很痛苦的,不是那么簡單你說轉型就轉型,而且很多工程都是一把手工程,特別是在整個轉型的鏈條當中,包括人機合一,所有員工和機器一定要合一。供應鏈系統和生產系統必須要吻合,能夠合一。生產和智慧物流要合一。生產物流和客戶也要合一。也就是說整個鏈條相當于一個木桶,木桶的高度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你的水平面停留在最短的那塊板的水平,你上面做的都是無效的。
所以,我們企業也是遇到了這樣的一些困難,我們第一時間把最短的板作為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來提升,我們遇到了兩個最大的因素就是人員,人員在全自動化的過程中仍然有部分人員在現場,他們的培訓就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在整個流程當中,他們所做的所有都和原來手工、半自動有非常大的區別,耗了很大的時間。第二,我們的上游供應鏈基本都是個體戶,不管是玻璃、陶瓷、標簽、包裝的供應商,都是以個體出身,大的企業不多,讓他們來改變又是一個重點。所以,在這兩方面對我們的耗時耗力非常大。
這幾年通過努力,目前我們實現了兩條全自動流水線,我們全鏈在做,包括我們在供應端、生產端加了一個環節,為了和流水線做匹配。我們的智能物流通過在特色階段通過機器人來操作,人在總控室控制整個物流從進、入、囤、出整個環節,但是確確實實很艱難,需要一個過程。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的智能制造立足了,這是我們做企業必然要走的路。我們通過全自動化、高標準、高效率、降低成本,也能夠在全球的市場有一個更加穩固、更加堅實的動力。
主持人:謝謝,您講得非常全面,把我后面好幾個問題都劇透出來了。我很好奇,剛才李總面臨了智能化改造了以后員工有可能出現富余的情況,在您這兒有這個問題嗎?
唐風杰:同樣有,我們還好,實際人員是這樣的,通過智能轉型改造,雖然是把整個人員在全自動流水線降低了一部分,現在整個勞務市場人員也更加細分化了,接下來的人有可能就到了他應該去的企業,還有一部分留下來進入到我們上端供應鏈中間我們建的體系下來,但是仍然有一些淘汰的。
主持人:秦東總,我看您是處于民爆行業的,我覺得您可能是搞智能化改造最有意義的,因為把一些危險的元素遠離人了,我不知道對不對,實際情況是怎么樣的呢?跟我們分享一下。
秦東:主持人說得非常對,我們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也是一個高管制的行業,叫憑照經營。這么多年來行業的發展,尤其是近20年行業技術的更新換代,行業自動化、智能化的提升其實發展變化是非常大的。這期間主要是在工信部的指導意見推動下進行的,工信部提要求,標準線是什么情況,人數不能多于多少,能達到就繼續生產,達不到就淘汰。
這么多年咱們行業我大概總結了一下,我感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人機隔離,在上個世紀的80、90年代,主要解決的就是剛才主持人說的安全問題。咱們這個行業通過人機隔離以后,再加上定源、定量管理,安全性大大提高,人員的傷亡整個全國事故率大大降低。
2、過去10年、20年一直在做的,就是自動化、少人化的過程,發展到現在十四五期間,基本上行業包括我們單條炸藥生產線不超過5個人,單條雷管的生產線不超過3個人,在制造業里面也算是自動化程度是比較高的。
主持人:過去多少人?
秦東:過去一個車間最少50個人,像半成品的基礎雷管最少50個人,成品可能有將近100人,都比較多。
3、將來的發展規劃,也就是十五五工信部規劃,包括今年10月26日在重慶的會議,也是提前做了劇透,要求又是一個無人化工廠。
我們現在也上市了,壺化做了很多工作,我們有五六個全國第一,第一個引進數碼電子雷管自動生產線,第一條膠狀乳化炸藥生產線,全國第一條高強度導管生產線,全國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高精度沿氣體生產線。
這么多年我們的經驗總結,其實剛才付總和幾位老總都提到,是生產效率大大的提高,各位老總沒提到但是我們這個行業很重視的就是安全的提高。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我們認為智能化制造和傳統企業的升級改造,我覺得核心還是效率的提升。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但是我覺得核心一定是效率的提升。有這么一句話,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50%的利潤率,那么就一定有人冒險去做,如果它有100%甚至200%的利潤,那就有人會不顧一切去做。
我們數碼電子雷管的自動化生產線改造是2021年改造的,當時在全國同行業每條單線的生產產能只有幾百萬發,最大的不超一千萬發的情況下,前年這條線建成以后單線產能就達到了2500萬發,全線操作人數不超過3個人,這種對企業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
主持人:我們的目的還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和整個行業的效率水平,不是為了追求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剛才唐總已經談到了一些,其他老總講得少,從張航總開始講講,我們企業在推動智能化制造當中我們最大的難題在哪里,您覺得遇到的難題是什么,資金來源、人才供給還是生態圈的打造,我們未來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張航:我們在智能化升級方面遇到最大難點就是大家思想的解放。像剛才各位老總分享的,很多基礎工人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會給大家的生產效率得到提高,或者是給個人產生一些影響,在這方面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困難。
主持人:智能化設備來了,他應該更輕松啊。
張航:但是人員會有變化。
主持人:這是幾位老總共同遇到的問題。
張航:這個工作任重道遠,從基礎的普及教育開始,急不得,也不能一蹴而就,慢慢來。但未來我們一定是要智能化升級,堅定不移地前進,但是我們認為是要由簡入繁,像剛才那位老總說的不能是為了智能化而打造智能化,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升級,一步一步進行。
主持人:同時企業更多的配套,比如說對于一些員工的技能培養、心理建設,未來更廣大的領域為他們開拓,我覺得這些都需要提前未雨綢繆去做。
張航: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配合。
主持人:這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同時剛才唐總也說得非常好,上下游產業鏈我們一起結合起來,有些員工能夠向其他的領域去轉移,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處,因為都是經過常年工作的熟練老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產業鏈上的好員工,謝謝!
李安平總,您剛才講了中醫藥行業智能制造了以后對我們的提升很大,但是講得風輕云淡,有沒有遇上什么難的事情,也給我們分享一下。
李安平:難的事情肯定有,就是成本提高了,因為我們這個行業增長率是6%,一個企業做得再好,智能化產能就會增加幾倍,設備投入了,成本加大了,導致生產成本加大,智能化的標準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
主持人:您現在是怎么樣面對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把時間拉長,眼光維度看高,有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您現在看到攤薄的趨勢了嗎?
李安平:我們行業比較難,我們研發一個產品要花15年左右的時間,有新的產品也不太可能,所以難度很大。我們內部的企業比較多,有八個藥廠,我們進行劑型整合,比如說都是片劑、膠囊、顆粒,我們把片劑的整合到一個企業,產能就加大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效果不太好,也沒辦法。
主持人:聽起來是蠻大的問題。
李安平:不管哪一個領域,不管哪一個發展好,智能化也好、數字化也好,都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就應該大力發展,弊大于利就應該慢慢發展,所以我們是利大于弊。
主持人:你要堅持走下去?
李安平:對。
主持人:對于咱們行業和企業來說,我相信這種智能化制造的狀態還在進行時,未來還要去投入、研發,還會有新的領域,您怎么樣再去解決現在看起來投入過大的問題呢?
李安平:我們叫劑型整合,只要逐漸走,速度加快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主持人:還是我們說的問題導向,有問題我們去面對它。
李安平:我們企業產能大了,這樣就解決了。
主持人:智能制造是全行業、全社會的話題,甚至不同領域企業共同協作,有可能能把智能化的成本攤薄。
李安平:對。
主持人:謝謝!李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未來的很好的思路,于總您遇到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于德翔:其實智能制造對傳統制造說得好聽叫升級,說得不好聽就是一種破壞,其實這種破壞不是來自于外部,而是應該來自于內部,這種破壞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內生式的創新。所以,對于我們來講最大的挑戰就是內部的團隊有沒有創新的基因和勇氣。
所以,我們就構建了一個創新戰略,并不是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發什么,而是我們創新了什么,市場就一定需要什么,我們是利用團隊的前瞻性對未來產業和技術上的把控,引領行業上的發展。所以,只有了這樣一個定位,才能把自己從一個傳統的制造業拓出來,面向一個未來的新行業、新產業,找到一個新路徑和新發展。當然這個過程是比較痛苦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持續在創新,在自我革命方面一直嘗試做了十年,但是今天來看我們已經收到了甜頭,感覺到我們在技術上、行業引領上讓我們走到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前面,包括我們充電網的技術,不管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奔馳、大眾、寶馬,從去年開始都轉到我們充電網的技術布線上。所以,智能制造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如果走成功的話那就是一個新的革命。
主持人:但是之前孕育、堅守,甚至自我否定、自我質疑的過程是非常難受的。
于德翔:非常難受。
主持人:讓我想起了,其實在人類歷史上很多發明都是這樣,Windows、鼠標、智能手機屏,以前都沒有,說是有消費者需求嗎?不可能,大家都沒有見過這些東西,但是這種創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改變了人類社會,是非常有價值的,謝謝您這樣的堅守,我想對于每個企業家來說也是企業家精神一個重要的體現。付總,講講您遇到的難事吧。
付國軍:智能制造我們一直從事服務行業,盡管我們叫智能礦山,也是工信部歸到的智能制造領域。前幾年遇到的問題就是客戶不理解,客戶感覺上了這個東西沒用,第一效率沒有提高,第二也解決不了什么實質性的問題。這幾年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這些問題逐漸逐漸解決了,尤其是國家的政策在引導,但是新的問題又出來了。我們對客戶真正的需求,我們的技術很難跟上客戶的期望值,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
煤礦特殊行業,沒有像工廠里面的重復性勞動,都是個性化,所以需要智能化。但是我們的產品應用到我們的系統里面,智能化水平目前還達不到人的智能化水平,所以完全替代人目前還有困難。所以,我們下一步目標就是不斷地提升我們系統的智能化水平,使它真正能把人從最惡劣的環境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實際上有很大難度,我們招人難,待遇也很高,高水平的人又不愿意下井,這是我們遇到的一些瓶頸和困境。
主持人:您有點兒恐慌的意思,但是我想這也是未來我們獲得進步和發展的重要來源。
付國軍:但是這個方向我們是堅信的,因為我們就是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會普及到所有的行業,為所有的行業服務,所以它的市場空間無限大。所以,我們對我們的產品和我們從事的行業充滿信心。
秦東:我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對于大多數傳統企業來說,包括我們也遇到過最大的問題和困難應該是轉型的方向和信心,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企業找準了、找對了方向,自然也就有信心了。
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在自動化改造的過程中,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越高,它的效率和產能反而越低,這個可能和李總說得不謀而合。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剛才付總說的智慧礦山,也是現在我們國家和山西省大力推進的事情,在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政策下,很多互聯網和高科技的巨頭涌入這個行業,現在在智慧礦山的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高大上的行業并不懂煤礦,特別是煤礦的開采和煤礦工人實際的操作,就出現了很多應用環節方面的問題。因為我們也在做智慧礦山,隨后我可以和付總深入交流一下。
就我們自己的經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認為企業工廠智能化改造一定要有本行業、本企業懂技術、懂生產特別熟悉生產的專家來進行主導,再配合一些設備廠家和互聯網公司做,又提到我們的生產線,包括數碼電子雷管和膠狀乳化炸藥生產線,都是根據我們多年的生產經驗,我們提出我們的理念和方法,設備廠商來幫我們做和實現。
所以,回到剛才主持人的問題,現在智能化改造或者是傳統企業的轉型發展可能也是比較迫切,但是我覺得作為我們企業來講,大家不用焦慮,保持冷靜,也不能盲目跟風,最重要的是先找準方向,循序漸進,自然而然企業會有發展。
主持人:像今天這樣的交流和互動、互相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行業之間、跨界交流之間往往能夠碰撞出火花,甚至能夠產生出一些合作的化學效應出來,我想這也是今天高峰會這樣活動的重要目的所在。
唐風杰:剛才講轉型,確確實實是企業自身的能量來決定你轉型的方法,我剛才講是員工在轉型過程當中包括人機合一,實際我要說難點,員工是一個方面,但是說出來各位領導也不要見怪。要真正實現轉型,作為企業的指揮者和企業的管理團隊,首先要有認知,首先要轉變,如果管理或者是指揮者不改變,管理者不改變,難度會更大。
主持人:謝謝您!謝謝臺上所有的嘉賓,謝謝各位!感謝臺上的嘉賓為我們呈現了本場圓桌對話,下面我們迅速進入到第三場分論壇新質生產力分論壇的討論當中。(以上文字為現場速記,僅供參考)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