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回到會場,繼續參加中國上市公司產業升級(太原)高峰會暨2023第三屆山西資本市場轉型發展年會下午的活動,下午我們將在這里為您呈現三場分論壇圓桌對話,主題分別是:
機構分論壇:智能經濟如何助力上市公司的產業創新與升級?
智能制造分論壇:中國上市公司如何在智能制造領域實現產業升級?
新質生產力分論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在山西發展的機遇期如何?
<機構分論壇:智能經濟如何助力上市公司的產業創新與升級?>
主持人:劉功潤(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嘉賓:
王曉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
崔雷(中德證券產業研究部總經理)
梁麗星(山西省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濮旭(中國金融政研會副會長)
王曉(大同證券首席財富官)
主持人:很高興,我是時隔三年再次來到美麗的太原,我相信在座的企業家朋友大家都知道經歷了什么。今天大家相聚一堂,熬過了這個時刻,就像整個中國的經濟,總量的增長壓力很大,但是我們也看到這里有很多結構性的經濟增長亮點,上午很多專家做了很好的論述。所以,我們聚焦智能經濟,前幾年我們還在猶豫智能經濟是否是一個確定性的方向,熬過三年之后大家沒有任何質疑,智能經濟是未來也是今天的主題的一個環節。
今天請上了幾位很有代表性的專家,包括有產業界的領軍人物,共同來探討這個話題。因為我在想這個題目本身可以有三層意思去解讀,智能經濟產業本身是個什么樣的概念,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另外智能經濟對于上市公司的價值是什么,再深一個層次,智能經濟要助力上市公司產業的升級,它實現的路徑是什么。這三個層面的內涵,是我們要探討的。
首先請教王曉紅教授,我看您有產業的背景,又長期在學術界做研究,我想請您來談一談,從您的角度宏觀的政策層面,發展智能經濟,我們當前的一些產業規劃、政策層面,您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些介紹?謝謝!
王曉紅:謝謝主持人,我剛才覺得您提的問題都非常專業,數字經濟毫無疑問是經濟增長的引領者,我們講數字貿易也是貿易創新的引領者。大家都知道數字經濟有兩個部分構成,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我們現在總的數字經濟規模是41%,數字產業化就是講的核心產業,就是你講的智能經濟的核心產業大概是占到7%,32%多是產業數字化。可以看出大的體量這一塊兒是靠數字技術拉動的傳統產業的增幅,這個是從宏觀層面來講。
另外我認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組織是平臺,大家都知道數字化平臺。平臺對產業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平臺可以形成數字產業生態,就是在一個數字平臺上集聚了大量的制造商、服務提供商等等,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的生態。
比如說華為這個企業,在它的產業鏈上具有3萬家以上企業,很多小的開發商、軟件公司自己是沒有辦法成活的,但是在這個平臺上依托著華為就生長得很快。。再比如說阿里云平臺上聚合了有1萬多家企業,大量的開發商。我們講數字賦能,就是依托數字化的平臺,推動了中小企業的快速增長,成長壯大。
數字平臺是創新生態的構建者,一個新的技術出現以后會成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會聚合大量的開發者和服務的提供商,比如說像華為云、鯤鵬生態等等,都會聚合大量的提供商,這個平臺會為這些企業,華為為生態鏈上的企業,比如說為全球50多家工廠開放了底層技術,這就是賦能,對制造業賦能。它對垂直行業,比如說政府、金融、能源這樣的一些行業可以進行全方位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一種賦能。另外就是在平臺上,比如說5G云、鯤鵬生態,聚合了大量的開發者,為這些中小企業賦能。所以,我認為它方方面面都是推動產業發展重要的動力。
主持人:我很認同,王教授提到智能經濟本身有一個技術賦能的概念,賦能產業,我們也看到基于技術本身,平臺經濟是一個公共的場域,很多產業可以通過平臺技術可以讓它的效率提升,本身企業的運轉效率可以提升。
您談到企業本身的供應鏈數字化的問題,本身內部在原來流程的管控上引入了智能化概念,除了第三方的合作,本身技術的流程、再造、數字化智能的提升,這是共同來推動前進的,謝謝王教授!
接下來請教一下中德證券產業研究部的崔雷總,您是產業研究的背景,我們知道任何的技術要有它的價值,必須要邁出很關鍵的一步,就是產業化。智能經濟也是一樣的,我們一直在談,包括之前我們講數字經濟,很多人擔心數字經濟會不會變成虛擬經濟,會不會脫實向虛。現在我們越來越看到數字經濟本身也是新型的產業經濟、實體經濟,從您的角度來看,您怎么來看待當前產業界對于智能經濟的態度,怎么去擁抱智能經濟,您幫我們介紹一下,謝謝!
崔雷:感謝劉院長,非常好的問題。中德證券是一家合資投行,我們接觸企業比較多,大股東是山西證券,小股東是德意志銀行,只有300人,人數不是很多,但是過去12年以來我們服務了50家企業IPO,為400多家企業做了股債再融資和并購服務,提供的資金總額達到5000億元。
對于智能經濟產業鏈,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客戶,有一些了解。比如說下游的科創板智源互聯首批企業是我們服務的,還有北交所的海信科技,我們還做了跨境并購類的業務,主要是服務于核心元器件環節,比如說豪威等等,都是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跨境并購項目。
從我們的理解,我覺得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享一下我們從投行產業研究的角度看到的觀點:
1、智能經濟產業鏈首先一定不是脫實向虛,而是對于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今天上午討論了很多對于未來經濟怎么看的問題。GDP的增長率其實從學術界的角度來講有常用的分析方法,就是GDP的推動力主要由三個元素構成:勞動力、資本、TFP(全要素生產率)。
過去20年間,我們經常說人口紅利,以前我們勞動力的推動力是非常強的,此外我們在中國和西方也獲取了大量的海外資本。現在我們能看到一方面已經到了人口老齡化開始的拐點,勞動力推動力可能不是特別強。因為現在全球競爭的范式下,海外的資本也是會有一點點退潮,TFP就非常重要,智能經濟剛好就是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力的推手。我們從宏觀的視角來看,它是非常重要的。
2、有沒有這么大的力量,能夠把勞動力和資本的退潮扭轉過來,我們覺得還是很有希望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思維是線性的,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指數性的,那么這樣的一個不匹配會導致我們傾向于高估未來1-2年所能做出的變化,低估未來10年所能做出的變化。
如果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13年的時候,有一個人說未來會有一個AI工具,不管它叫ChatGPT還是什么,上線五天就有100萬活躍用戶,上線兩個月就有1億活躍用戶。大家覺得這肯定是天方夜譚,但是實際上這個事情就在2023年的年初發生了。
當前這個世界我們往后看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對未來1、2年的技術進步可能會偏樂觀,但是對未來10年的技術進步想象力不足。所以,數字經濟的愿景空間我們可以更大地想象。
3、從產業研究的角度來講,數字經濟或者說智能經濟其實是非常契合我們國家的戰略的。中國本身是生產大國,對于我們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導向就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里面主要做四件事,每一件都跟智能建設息息相關,這四件事是:補鏈、升鏈、建鏈、延鏈。
補鏈是解決我們卡脖子的問題,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提到了幫助國內企業并購美國的標的、法國的標的、荷蘭的標的,并購海外的元器件公司,本身也是幫助我們實體經濟做補鏈的工作,我們在補鏈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建鏈是從0到1構建一條產業鏈出來,誕生出此前沒有的產業鏈和生態,這個過程歷史上也是發生過的,比如說動力電池的技術進步催生出了新能源儲能全新的產業鏈,比如說移動互聯網通訊技術的進步,催生出了平臺經濟、直播、短視頻等以前我們沒有想象過的產業鏈,智能領域隨著它的技術進步,我們在很多領域都做了突破,比如說XR、AI、區塊鏈等等,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如果技術達到了一定的地步,也一定會催生出現在沒有見過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升鏈就是說傳統產業也可以擁抱智能化,生鏈是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智能經濟跟產業升級是息息相關的。延鏈利用我們既有產業鏈優勢去向上下游做一定的拓展,這個工作因為我們有最龐大的用戶基礎,還有最強烈的智能知識,又有非常優質的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是工程師紅利,我們在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產業鏈里面上下游擴展的空間是非常充分的。
整體來說,這個事情對于宏觀經濟非常重要,想象空間非常寬廣,非常契合我們國家戰略,謝謝!
主持人:非常感謝雷總很精辟的概述,三個維度,我要為你鼓掌,梳理得特別清晰,本來我重點要跟您再探討一下。里面有一個東西我特別認同,你提到全要素生產力的問題。我們知道現在中國的經濟到了現在有一個概念,說我們的生產要素已經面臨很嚴重的惡化現象就是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不在了。你通過什么東西再造紅利?現在很多人覺得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力,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通過智能、數字化這么一個概念,把單位人均的生產力提高,這個特別重要。我覺得未來能否在這個層面補上人口紅利缺失的這部分,這可能是未來我們要跳出目前遇到的很重要的障礙。包括現在很多人在反思中國會不會跟原來的日本一樣出現這樣的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跳出人口紅利再造第二曲線,如果通過智能經濟發展的方式和產業的結合,按照我們國家政策的設計,現代化產業體系造起來,未來完全可以有第二波增長的曲線出來。
接下來問一下山西產業基金的梁麗星梁總,您是產業領域的,您談一談在山西目前區域里面智能經濟產業轉化的成果怎么樣,或者是到了什么階段,未來是什么樣的路徑和方向?
梁麗星:我們是山西省產業基金公司,我們是專門做私募股權投資的,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其中有一條就是助力山西產業提質升級,省里面定的方向是中部地區高端制造的基地。什么是先進制造呢?總書記今年二十大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講心智生產力,第一個是要有創新因素,第二就是在現在的當下數智化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從數智化的角度來講,剛才王老師講了前兩個化,第三個化是我們關注的,就是數字價值化。從我們對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從我們來投資的角度,因為我們做的私募股權投資,是長期投資,是觀大事、做小事,一定要看得準。從信息革命到了數智革命,信息技術是作為一種連接工具、媒介工具,但是本身不產生價值,現在國家成立了國家數據局,同時財政部已經把數字資產入表了,專門出了相應的會計總則。也就是說從數字的角度來講,是可以價值化、資產化的。
既然可以價值化、資產化,對于我們所有服務的實體企業來講,它就是一個潛在的和可挖掘、可產生、可入表的,同時可以給企業帶來價值增值的一塊資產。這塊資產怎么來挖掘、怎么來做呢?我們作為一個投資機構,昨天是我們成立六周年,我們六年來無論是從數智社會、器件、技術方案的提供商也好,第一步是數據采集,從數據采集的技術方向也好,我們一直是持續關注,同時我們大膽投資,我們也投了很多行業內很有名的公司,在不斷地加深對數字社會、數字資產的理解。
在服務山西經濟方面,我們應該說是一直尋求對山西存量經濟的數智提質和耦合。比如說我們服務太重集團,我們把我們投資的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第一道關口,作為一個優質企業,我們跟太重集團產生了精準對接,使太重的風機向數字化風機轉變。同時我們在省內在綜改區我們發現中科曙光作為算力中心,是一個數字社會基礎設施的關鍵節點,好像高速路的休息站一樣。但是在關鍵節點上,既然說數據高速要跑起來,要有云做數據的集材、集存,同時要有鏈、算法的技術企業支持。
很巧,剛才在我上來之前,正好收到一個方案,綜改區前面一直精準服務、精準對接,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出了一個方案,就是算力中心加云、加鏈的整體方案,這個對山西所有的存量資產和山西把能源優勢轉化成算力優勢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大的助力。
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山西整體國資是3萬多億,是存量的、傳統的重資產和能源資產。但是在這3萬多億的存量的、傳統的能源資產和重資產的基礎上,我們加了數智的加持,我們加數智整體的要素,我們就會釋放出來13萬億、30萬億的資產量。這是我們努力服務山西實體經濟的一個方向,也是我認為山西的實體經濟在未來,我們有信心,山西實體經濟從能源轉型升級的角度在數智的背景下會孜孜不倦地服務,使山西的數智資產做一個價值放大,謝謝!
主持人:謝謝梁總,講得特別好!您談到能源優勢怎么轉化成算力優勢。從這個角度切入,比如說我們講山西是能源依賴性比較強的,如果能源再加一個維度,能源數據的價值資產能夠做起來,未來可以使能源的稟賦有更加深厚的基礎。
原來中部和西部地區有天然地理資源的差異性,有一條線,很難跨越。但是如果我們通過數字化可以把這個鴻溝打掉,完全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未來完全是可以有優勢的基礎。
梁麗星:您說得很對,我解釋一下什么叫能源優勢轉化成算力優勢,山西能源是粗放型應用,怎么樣精準用能?其實在數字的要素加進去以后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會使每一個點的用能精確到每一個人、每臺機器、每個點。
比如說今天的這個場合,每一個燈什么樣的用能是最精準、最經濟的狀態,在數智要素加進去以后就會實現。首先實現集約化的目標,同時也給具體的用戶帶來了成本的節約,未來是非常可行的,而且是能夠實現的,我們在綜改區的算力中心看到的。
主持人:這個話題我也很感興趣,我想再說兩句。我們看中國目前的概念叫東數西算,山西本身有能源的基礎,可以有數字價值的底盤,這是我們自己可以產生的數據。另外我們跟東部的產業結合,可以把我們的優勢放大,不單單只是局限于山西本身,我們完全可以服務于整個中國最前沿的產業,完全都可以對接過來,把我們的算力優勢再放大。
梁麗星:我們現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東部很多高耗能企業往山西引,都是先進制造的企業,引到山西來主要原因就是用能成本的節約。在這方面我一直想講就是山西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山西作為傳統能源大省,我們的基礎能源量是很大的,但是我們在能源利用方面其實從全社會集約利用的角度來講,我們可挖掘的空間非常大。挖掘出來的空間實際上是我們能產生新的數智,這個價值量是可以入表的。我一直講,山西現在是國有資產3萬億,但是我們通過這種挖掘可能加上山西的整體資產是要加個0,這么大的量。
主持人:您談到數據資產價值入表接下來再聊,請濮旭會長,我看您經常從事紅色金融的研究,包括對于政治金融的人民性,我相信您會有很深的獨到見解,我想請您幫我們談一談,比如說最近剛剛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開完之后,很多金融行業和產業界的人都在解讀精神,您能不能幫我們簡要地闡述一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如果跟山西結合,比如說我們當前的主題,您覺得有哪些比較好的能夠落地的東西能夠跟它結合起來,比如說五篇大文章,科創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您幫我們介紹一下,謝謝!
濮旭:謝謝主持人,也謝謝大會提供這樣的機會。其實關于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實事求是在報紙上、文件上解讀也非常詳細,它是一個宏觀的文件。至于對山西有沒有具體的,我覺得是一個雙向奔赴的問題,山西的企業家、企業領導去研究這樣一個精神。實事求是地講,它有三大任務: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進一步改革開放,這些聽起來是老東西,但是實際上是一往無前,為什么說山西是文化大省,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它老說明這個政策具有連續性、可操作性。
這一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金融強國。我們經常說中國大而不強,我覺得大有些時候是強的前提,或者大是讓強變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否則西方有些小國也很發達,但是小,不強。這次提的金融強國有豐富的內涵,這個內涵可能不僅僅是我們一個企業,上午有專家發言了,金融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金融是在不斷地發展,不是金融在發展,實際上是金融機構在發展,全國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4000家左右,金融運營的模式在發展,金融市場在發展。
剛才上午有同志講了,說現在貸款已經不好貸了,但是這里不能簡單用好貸、不好貸來衡量,也就是說動態觀察,講金融強國。我上次講,我們作為中國的銀行,可能不僅僅是支持實體經濟、防范風險等等,更多是參與到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要參與到國際政治和經濟重塑。特別是宇宙行,一定要在將來國際重塑發揮大行作用,這才是工行的作用。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講到中國現代化,只有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情況下,才有智能經濟。上午專家講了,錢從哪里來?不發錢共同富裕又怎么實現?這個問題表面上是一個錢的問題、經濟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政治經濟問題。奧巴馬說中國人如果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地球承載不了,物質也滿足不了。如果中國要想共同富裕,并且是有一定臺階的共同富裕,不是說中國有6億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這種共同富裕是低水平的。下一步共同富裕一定是要建立在世界經濟、政治、金融持續重塑中,我們國家發展才更有錢,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更有錢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
講到中國式現代化,必然具有中國金融現代體系的建設,包括金融機構和重新構建。不僅是山西農商行,都在進行改革,有山西、浙江、河南、江蘇等等,這些金融體制的構建也是讓金融企業更好地服務產業革命。
所以,現代金融體系建設也包括監管體系的建設,很多監管都是滯后的,因為我們的金融機構接近市場,監管機構怎么能夠前置,這個問題要依賴于金融體系重建。
我們講人工智能推動產業升級,其實人工智能1956年就提出來了,今天不管我們是被動還是主動,都要迎接、擁抱或者生活在這個時代,不僅僅是數字經濟,剛才講了數字時代,現在智能經濟,這個時代的到來給我們很多挑戰。地方企業、民營企業要擁抱這個時代,如何創新升級,我更希望和大家一起練好內功,加強管理,來擁抱這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時代。
我有朋友說過,一個地區經濟好,上市公司很重要。江蘇昆山、江陰上市公司都比較多,我們2022年全國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經是85萬億,整個GDP是120萬億,占到了70%。這就反映著我們總量,前一段說清理僵尸企業,上市公司盡管也不少,但是和別人比我們的很少,但是我們占到了GDP的70%。所以,上市公司在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不僅僅是上市公司,也不僅僅是財富創造的方法,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速度甚至是經濟發展質量和內涵、價值的重要表現。
所以,今天這里談上市公司的創新和升級非常有意義,智能經濟如何推動上市公司的發展非常有必要。我剛才講了,我們很多時候工作就是看主動和被動,什么叫水平高,就是主動,什么叫水平低,就總是被動。我們講創新升級,我們要系統講就是科技、產業、金融要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創新循環。
不是說我們當企業的董事長就是企業家,一個企業家一定是有格局、有情懷,能把一個企業不斷成長壯大,他才是真正的企業家。所以,智能經濟我們是勞動過程智能化,進一步促進生產的社會化,會帶來社會形態、社會經濟機構生產關系的變化,包括企業內部,我這里希望能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很好地研究我們在新形勢下怎么來實現一方面擁抱這個時代,智能經濟,一方面進一步煉好企業內功,來進一步迎接擁抱智能經濟,這是一場革命。
所以,文化要素非常重要,剛才講了山西是文化大省,怎么去從文化的角度進一步推動我們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勞動過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技術。
主持人:您講得高屋建瓴,還接地氣,要雙向奔赴,金融怎么跟我們產業結合得好,產業又得借助金融的力量。
濮旭:企業不缺錢,如果講到錢,我也做了一些調研,很多暴雷的企業是干部隊伍建設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我們的思想跟不上時代,我們的管理出了問題,讓資金鏈斷裂,這是我們企業的重要問題。
主持人:請王曉總,您是做財富管理的,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當前智能經濟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您怎么來看,如果從財富端的角度來看怎么看智能經濟在財富板塊未來的價值?
王曉:非常感謝!剛才聽了各位老師講智能經濟的發展和上市公司的情況,我本身更多關注財富管理,我從這個方面給大家做一個匯報。
去年中央經濟會議提到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相當于給金融、資本市場的使命和功能,把良性循環給循環下去。
所以,從智能經濟到上市公司產業升級的邏輯來講,你要是助力上市公司的產業升級,那么你智能產業一定要強大,如果你不強大,怎么能助力別人?市場一般認為,智能經濟可能會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中間的一個代表性的趨勢,這種趨勢實際上路徑還是比較長的,我們知道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持續幾十年的時間,智能經濟雖然名詞出現得很早,這幾年里的情況,特別是今年出現了ChatGPT,市場迎來了一輪新的關注熱點。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回歸這幾年資本市場對于產業的支持,資本市場的首要功能是融資端的功能,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看資本市場怎么樣支持融資端的功能,我回溯了一下過往這些年我們傳統的TMT行業,就是電子、計算機、通信、傳媒行業,我們認為它是科技成長領域的板塊,這些板塊IPO的金額占全市場IPO金額的比例,我們統計了一下,發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情況。
2018年之前,TMT板塊的IPO金額占比應該是不到20%的,但是2018年之后這個占比就迅速上升到了30%以上。在這兩年之后,去年達到了45%。這么一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時這個情況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呈現一個加速度上漲的情況,這種情況也就說明我們在資本市場給予TMT板塊這么多科技成長企業一個非常大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科技、產業、金融這么一個循環。
另一方面還有一組數據,這是從IPO的角度來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要主動擁抱數字經濟,做產業變革升級、智能化升級,對于一些項目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也可以看一下市場的定增情況,我們看市場的定增項目,統計用于產業升級,一個是是否做智慧升級或者是做智能化改造,我們統計了一下定增項目的含智量,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
大概在2018年之前這個比例是非常低的,大概不到10%,然后到2019年、2020年到現在,上市公司定增的含質量也大幅度提升到了20%多以上。所以,這中間給我們提供了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所有的智能經濟、智能產業或者是其他的上市公司擁抱智能經濟的升級改造,在2018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不管是從IPO或者是其他的定增都指向2018年前后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我們都知道2018年可能正好是發生了中美貿易戰,在中美貿易戰之下加劇了我們國家要下大力氣解決科技攻關的決心,并且在市場的融資端也確實得到了一個很明顯的體現。
新冠疫情期間整個智能產業的占比或者說傳統的上市公司主動擁抱智能的改造、升級也是在持續地提升。這么一個情況,我們也可以認為新冠疫情造成的社會情況推動了智能產業的發展,或者說整個上市公司主動擁抱智能化的改造。
另一種情況,我們是說智能產業怎么助力上市公司的升級改造,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兩方面,一方面智能產業本身的發展助力上市公司的改造,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要主動擁抱智能化,你能想象現在的手機還是像原來的手機那樣嗎?必須要擁抱最新的科技、最新的技術,每年各個手機廠商都在發布它的手機,什么芯片、功耗提供多少,如果他發布的是老一套的,馬上就被市場所淘汰了。所以,你一定要主動擁抱,而不是靠整個智能助力,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主持人:王總我請教您一個問題,您剛才提了一個好的概念,資本市場看含智量,這些年來人工智能產業有很多泡沫,資本市場怎么看?當然我們也是容忍一個產業起來可能要有一個寬容、包容的空間。從資本來看怎么平衡好這里面含智量的問題,怎么讓它的含金量更高?
王曉:資本市場泡沫的問題,中國的股市趨勢是讓人很無語,就是這樣的。年初發布了一次ChatGPT,結果國內的上市公司相關的個股翻了幾倍,又一路下跌,這一塊兒確實是這樣的。就像主持人講的一樣,一個產業發展二級市場有一定的泡沫,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合適的,資本市場本身存在著很多問題。
我在想,既然智能產業能夠改變各行各業,并且各行各業必須擁抱智能產業,那么上市公司特別是在發審環節是不是也要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提升我們的發審,不管從監管、交易所或者是各個市場的參與主體等等,我們都能夠把智能手段運用,發現更多的上市公司的亂象或者是未上市公司的亂象,把它們驅逐在外面。
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還是可以進一步優化整個上市公司的審核環節,不要讓劣幣進來,要讓良幣驅逐掉劣幣,不要讓劣幣進入到我們的市場里面,這樣的話會促進整個上市公司在供給端的好轉。
剛才說IPO、定增,實際還是偏向于融資端,證監會說要加大投資端的改革。如果說上市公司的質量好了,投資端自然就會吸引各類投資者進入。
主持人:謝謝王曉總!我聽大家討論的時候,因為我們提到好幾個關鍵詞,智能經濟本身是技術底層,還有數據,好幾位談到了未來數據的價值,我想把總結給王曉紅教授,請您談談未來數據的價值您覺得在整個資本市場里面會有怎樣成長的空間。
王曉紅: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數字經濟數據就是核心的資源,平臺依托的核心資源就是數據,最后產生的東西。比如說一個平臺,它可以通過數據實現供需兩端精準的匹配,這個在過去我們傳統的組織方式里面是完全不能實現的。
我們通常講傳統的組織方式就是要解決產能過剩,供給側結果改革,那就是供給不能適應需求。但是在平臺上,平臺經濟是通過數據。比如說一個制造商可以在平臺上,通過平臺數據精準地判斷市場,可以來研發、設計新的產品,可以進行融資。
比如說我在蘇州工業園看到一個電商企業,它只有四年的時間,它就是依托京東的大數據來專門為境外的企業開拓中國市場服務。有一個企業是韓國的正官莊人參,大家可能知道,如果這家企業布局至少要兩年的時間,但是通過京東的大數據,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開了中國市場。
再比如說研發,有一個企業叫山河智能,它就是利用接入阿里國際站阿里巴巴的大數據,他就發現歐洲的市場微型挖掘機非常有市場,他用了阿里數據兩個月的時間就研發了這臺挖掘機,而且是首款全球互聯網銷售。
比如說工業設計,我接觸過一個工業設計的互聯網平臺,過去制造商去找設計師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實現精準的匹配,有5萬多家制造商,還有30多萬海外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很快就能夠供需兩端實現精準的匹配,新的研發設計產品就能出來。
數據這么重要,當然大家更需要的就是平臺數據開放共享,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數據如果不經過開發是沒有運營價值的,這個開發利用的過程一定是通過平臺,平臺要有積極性,一定要有市場化的交易機制。
數據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跨境,我們未來所有的企業無論你是做食品還是做汽車,還是做藥,全部都是數據問題,數據怎么樣能夠跨境流動,怎么樣能夠順利跨境傳輸,當然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這些問題。比如說自貿區要搞,要搞數據的白名單。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是全球最大的數據圈,我們有最大的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將來也會產生最大的工業互聯網。這兩個互聯網怎么樣能夠形成數據接口,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主持人:謝謝曉紅教授,又把這個問題往下延展了。今天時間有限,在座很多的業界代表也沒有很好地展開,所以也為未來留下了更多的空間。
我在想數據有很多價值,有對市場的價值,我們未來決策的模式會改變。因為我們的數據量可能是依托經驗、案例,從傳統的經驗決策模式向數據分析驅動的科學模式轉變,它的效率性、安全性會越來越高。
期待整個產業不斷往前迭代,整個智能市場質量再上一個臺階,今天我們這個環節就到這里,謝謝!(以上文字為現場速記,僅供參考)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