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新
“目前,市場仍然比較嚴峻,只有銷售端出現實質性恢復,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才算恢復。當前,行業已經處于相對底部,我們相信明年不會比今年更差。”8月29日,在美的置業2022年中期業績說明會上,美的置業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總裁郝恒樂向《證券日報》等媒體表示,接下來不確定因素會逐步出清,相信隨著對房地產行業的穩定措施不斷出臺,消費信心、能力仍會回歸到正常狀況。當前,公司還是保持足夠信心,長期樂觀的心態去布局當下及未來業務。
從美的置業交出的這份中期業績考卷來看,有可圈可點之處,亦有壓力并存。今年上半年,美的置業實現營收為316.6億元,同比下降4.2%;毛利為56.69億元,同比下降17.1%;核心凈利潤27億元,同比下降了11.8%。
綜合來看,在毛利率下行已成行業大趨勢下,美的置業雖未能“獨善其身”,但公司融資渠道通暢,資信水平邁入民營房企第一梯隊。同時,上半年公司在投資端也有所發力,收購了8個項目,完成新增貨值達62.9億元。
提及2022年下半年的經營安排及自身發展策略,美的置業執行董事兼副總裁王全輝表示,對美的置業來講,要以現金流安全作為最主要的經營原則,平衡好規模和利潤的發展。他還說,會根據每個月的經營情況動態調整經營策略,絕對不會出現大規模、大幅度的甩貨行為,這種行為會傷害企業的生存基礎,對公司的利潤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傷害。
新增權益貨值62.9億元
自去年10月份,某知名房企陷入流動性危機后至今,出險房企幾乎已不再拿地,同時多數房企都在收縮投資。不過,美的置業今年上半年有所斬獲。
“上半年,美的置業推動土儲優化,退出弱三線和四線城市,減少權益貨值8.5億元。同時,收購8個項目,主要位于二線城市,還通過公開市場新增1宗地塊,合計新增權益貨值為62.9億元。”
對于收并購,王全輝表示,去年9月份開始啟動合作項目的收并購工作,主要收購方向是戰略深耕城市以及量級較高的城市,也退出了九江、大理等城市。
“收購整體較為劃算,收購后項目去化速度也較快,快速回籠現金流,對于資金的占用較少。”王全輝說,接下來的合作項目收購,堅持項目交付安全為第一考量要務。
截至2022年6月30日,美的置業共有337個物業開發項目,擁有土地儲備總建筑面積達4294萬平方米,二線及以上城市的土儲占比67%。
“當下,房地產行業收并購機會較多,優質房企若能趁機將資產換倉,不失為一個好策略。”地產分析師嚴躍進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美的置業作為示范民營房企,過去在三、四線城市投資力度較大,現在則通過資產換倉將投資重心轉移至二線城市,資產質量得到優化。
年內將償付完剩余公開市場債務
比起投資能力,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償債能力對房企生存和發展更為重要。
“當下,企業要將現金流管理放在首位,在接下來的行業競爭中現金流安全將是立身之本。”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關榮雪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美的置業的融資能力在同類別的民營房企的隊伍中算是較優的,在房企普遍流動性承壓的環境下,美的置業仍然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保持較低的融資成本。
報告期內,美的置業的凈負債率下降至44.9%;剔除受限制現金的現金短債比提升至1.73,扣預資產負債率穩步下降至70.3%;加權平均融資成本降至4.60%。截至6月30日,美的置業有息負債為531億元人民幣,銀行借款和債券融資合計占比82%,較年初略升;一年內到期融資余額期限占比25%,較年初略降。
同期,美的置業現金總量為305億元;銀行授信額度為1533億元,尚未動用的銀行授信額度為1056億元;累計獲得多家銀行并購貸390億元和按揭貸專項包360億元。5月份,美的置業成功發行10億元公司債,系首批創設信用保護合約發債示范房企。
“公司還債壓力較小,無美元債,是少數沒有美元債的房企,年內將償付完剩余公開市場債務。”美的置業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林戈表示,上半年,在確保流動性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控降負債,保剛性還貸以及商票兌付。
“信用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持之以恒地打造,越是碰到行業大調整的時刻,現金流的管理會越發重要。”林戈表示,美的置業內部有一個現金流預警機制,做整個資金鋪排,在降負債安排上絕對不走極端路子,需要適當杠桿來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房地產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郝恒樂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一個十年,房地產處于高速增長期,雖然中間有短期的空間波動,總體上是螺旋上升的過程,真正的拐點出現在2020年,2020年是頂峰。
“2019年,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這個行業有點不健康了,供需矛盾巨大。2019年、2020年之后,(有的企業)繼續放大杠桿,繼續加大債務融資,而且沒有注重企業經營基本盤,沒有注重資產質量,會面臨很大的壓力。2020年之后,行業天花板往下,緩速下降,量價走低。2022年就開始集中爆發,出現債務違約。”郝恒樂表示。
“未來十年,我們還是認為長期絕對看好房地產行業,基于需求存在,這個行業就有未來。只不過是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更加注重質量和服務,更加注重改善型產品需求。”郝恒樂進一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短期壓力仍在,但我們相信明年不會比今年更差,度過短周期性壓力后,將來的供需會更加健康,行業中能夠活過來的參與者,會更加理性,對未來10年,我們絕對樂觀。”
(編輯 上官夢露)
21:06 | 東寶生物:5月9日將舉行2024年度網... |
21:06 | 萬興科技:關于取得金融機構股票回... |
21:06 | 新城控股:5月26日將召開2024年年... |
21:06 | 神馬電力:第五屆董事會第二十五次... |
21:06 | 嘉元科技:關于不向下修正“嘉元轉... |
21:06 | 聲迅股份:第五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06 | 海特生物:第九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06 | 神馬電力:第五屆監事會第二十次會... |
21:06 | 哈焊華通:第四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 |
21:06 | 奧來德:5月22日將召開2024年年度... |
21:06 | 神思電子:關于收到政府補助的公告 |
21:06 | 九典制藥:累計回購公司股份500000...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