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春來 趙學毅
見習記者 顧貞全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并且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
“我們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歸功于三個關鍵因素:袁隆平雜交水稻等育種技術,人民的辛勤勞動,還有一個因素則是化肥。”近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天化”)副總經理易宣剛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養分,化肥橫空出世極大提高了產量,解決了世界上幾億人的溫飽問題。
從白手建廠到引進國外第一套化肥裝備,再到如今高濃度磷復肥產能規模全國第一、全球第二,磷礦石采選規模全國第一,國內化肥產商“一哥”云天化走過了45年,化肥界這顆閃亮的“星”能否持久光鮮亮麗?
45年前的“化肥革命”和延續至今的“長周期”管理
1974年,云南天然氣化工廠(云天化前身)在云南水富安富壩奠基,投資2.73億元,占地面積雖然只有1.2平方公里。當時,該廠引進了云南省首套大氮肥生產裝置,旨在解決當時化肥大部分依賴進口的問題。三年后,該廠正式建成投產,實現年產30萬噸合成氨和48萬噸尿素的成績。當時,這是一組跨越時代、令人難以想象的數據。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化肥產量只有0.6萬噸,卻要生產出可養活4億人口的糧食,這是新中國面臨的巨大難題。于是,中國開始了艱苦的“化肥革命”之路,最初從美國引進了化肥制造裝置。云天化水富基地的首套氮肥裝置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云天化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技改,共投資3.4億元,原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30萬噸的合成氨裝置改造后達到50萬噸,年產48萬噸的尿素裝置生產能力已經達到近80萬噸。這兩套裝置也在2008年分別實現連續安全穩定運行449天和443天,創下了新的世界紀錄。改造后,實現年新增利潤7495萬元,企業實現了低成本規模化良性發展。
云天化總經理段文瀚向《證券日報》記者講述了“長周期”的由來。“當時的云天化車間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生產線從未停歇,我們并未想到能實現幾百天的長周期運行,不斷刷新自己創下的紀錄。我們依靠技術領先的生產裝置和技藝嫻熟的工人把生產做到了最好,并且把這種‘長周期’生產管理方式延續至今,除了定期檢修外,這些生產設備極少發生停工故障,長周期運行有效降低了公司生產成本。”
當年的“化肥革命”精神,在云天化經久不衰。在2010年,公司投產的“836”國產化裝置(單套)可年產80萬噸硫酸、30萬噸磷酸、60萬噸磷酸二銨,印證著公司在行業深耕的步伐;公司率先實現年產聚甲醛9萬噸的成績,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2018年,公司尿素產量達到143.23萬噸,比建廠初期高出數倍。
打造綠色礦山 綠色工廠 綠色產品
“氮、磷、鉀三種元素是化肥的重要成分,除氮元素容易獲取外,對磷元素和鉀元素資源的把控是生產的重要命脈。”易宣剛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云南省的磷元素儲量在國內屬于領先,受益于資源優勢,云天化在此“占磷為王”。
但是如何整合這些零散的磷資源,并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化肥企業生產是一大挑戰。
段文瀚透露,云天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設計安排了“三步走”戰略,掌控省內70%磷礦資源。2004年8月份,云天化母公司云天化集團組建了云南天寧礦業有限公司并收購安寧縣街磷礦,走出第一步。第二步則是采取購買、劃撥等方式獲得磷化集團100%的股權及其全部磷礦資源。最后一步是取得安寧、晉寧、海口等地21個磷礦資源礦業權證。
同時,在能源方面,云天化與云南省煤田地質局合作取得昭通地區3個煤炭資源探礦權證;與青海省西寧市政府合作開發天然氣資源,建設磷復肥項目;與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政府合作開發煤資源(5億多噸)建設5080項目,控股中寮礦業介入老撾鉀鹽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通過一系列資源整合,有力增強了公司產業鏈上游資源的控制能力。
段文瀚還說:“公司為了更好地利用磷礦,篩選出不同品位的磷礦石,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員。我們擁有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可為此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公司研發成果‘礦物資源浮選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新增授權專利3項。這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
經資源整合后,云天化可以以自有磷礦采選的磷礦石作為主要原料,根據自產階段情況和磷肥生產品位需求挑選磷礦。同時,自產煤炭可作為氮肥主要原料,經化肥生產基地生產加工后,再通過下屬銷售子公司進行統一銷售經營。在銷售環節,云天化不僅是“賣產品”,而且通過產品及咨詢服務,為農民提供區域化的、有針對性的種植方案,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作為化肥生產企業,環境保護自然是重中之重。段文瀚的一番話打消了記者顧慮,他提出用綠色科技服務現代農業的概念,“這個‘綠色’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綠色礦山、綠色工廠、綠色產品。
段文瀚說,公司從產業的源頭到制造再到產品,這一系列過程都要嚴格做好環保把控。例如:在原材料部分,以先進的技術提高磷礦石的利用率,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其次,采礦完成后,公司在礦山的恢復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重新植樹種草以修復生態。經過長年累月堅持,才有現在全國知名的‘綠色礦山’。”
國泰君安覃姓分析師在分析了我國化肥行業的發展趨勢后認為:“隨著我國化肥行業產能集中度的不斷提高,有原材料供應優勢、生產技術領先、環境友好型的化肥企業才能笑到最后,云天化憑借化肥產能、技術和環保等優勢才坐上行業‘頭把交椅’。”
不但送“肥”還送“種植方案” 再造現代農業生態圈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句農家老話顯示了化肥地位,但化肥的使用并非一成不變。易宣剛在介紹公司化肥結構時表示:“在全國人民以吃飽為目標的時代,施用于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種植的作物,如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等)的化肥在公司產品占比中處于絕對優勢。但是,現代生活改變了這一產品結構。人們開始追求吃得健康,經濟作物(如水果、藥用、調味用植物)在飲食中的占比逐漸提升,我們生產的各類化肥占比也隨之改變。”
這意味著化肥生產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與時代背景、飲食習慣、科技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早在2015年9月份,云天化就成立了云天化植物營養學院和植物營養研究院、云天化農業研究中心,打算深入挖掘植物生長的奧秘。
段文瀚向記者解釋道:“其實大眾對肥料還是存在一些誤解,甚至還有觀點認為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其實從科學角度來說,上述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使用化肥并不是污染環境和破壞土地資源的代名詞,相反,肥料對糧食增收的貢獻才是不容忽視的。”
易宣剛介紹,公司生產的化肥也需要向更經濟、節水的方向發展。甚至需要具備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水溶性的需求,針對不同作物的營養需求(除了氮、磷、鉀之外的十種中微量元素的添加。
如今,上述的“兩院一中心”通過分析當地的土壤成分和作物特點及養分吸收效果,制定出更適合當地條件的種植解決方案。同時,公司植物營養學院培養出的高級農化人才,也會通過“科技小院”幫助和培訓當地農民實施種植方案,最后經過“農分享”平臺提供在線農化服務,使得肥料的使用更高效,更有區域針對性。
云天化的自我革新,不止在產品上,在生產技術上也有破釜沉舟般的堅定。
云天化化肥車間化肥工藝班長昝清軍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用氣緊張嚴重限制了我們的化肥裝置正常生產,產量也由此有所下降。云天化人扔掉‘鐵飯碗’思維主動挑戰難題,最終決定拿‘洋裝置’開刀,著手進行增產節能創新改造。”
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云天化也在利用互聯網的傳輸優勢以及大數據分析優勢,開啟了化肥使用的“新模式”——智能施肥: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土壤和植物營養研究成果,幫助客戶建立O2O立體的區域性農化服務體系。將每個零售店變成一個智能化肥微工廠,針對作物和土壤給農民提供定制化產品,幫助零售商提高競爭實力,最終形成現代農業服務生態圈。
提質增效勢在必行 化肥行業需要一場大重組
云天化自1977年建廠至今,歷經近50年的歲月打磨洗禮,完成了多輪產業整合:1999年,云天化股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回購的首創者;2001年7月份,年產1萬噸聚甲醛裝置建成投產,填補了中國聚甲醛產業的空白;2010年,重慶長壽6萬噸聚甲醛基地建成,公司聚甲醛產能達9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聚甲醛生產商;2014年云天化集團實施整體上市,將云天化集團旗下磷復肥、磷礦資源整合到云天化股份,實現公司對磷復肥產業的整合。
雖然云天化在產品、技術、環保等方面做出了值得驕傲的成績,但是在行業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這位化肥“一哥”同樣面臨許多挑戰。
段文瀚對《證券日報》記者說:“公司一直以來以磷肥和氮肥等基礎肥作為主要產品,在特種肥、功能肥、復合肥等領域進入較晚,在當前整個行業產能過剩農業種植結構發生變化、化肥產品需求多元化、以及國際經濟持續下行等宏觀環境下,公司主要產品面臨的市場競爭在不斷增加。”
有化肥行業知名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化肥產業集中度并不高。作為需要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制品,若是整個行業的產能集中度不夠,就會導致競爭的無序。所以,化肥產能在行業層面的集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歷經歲月的洗禮,云天化這艘巨輪正飛速前行,巨輪雖有競爭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管理層級的繁雜、負債率過高等問題,云天化已經看到問題所在并積極解決求變。段文瀚最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將加快推進組織變革和提升人力資源效率;調整化肥結構,大力發展水溶性等功能性肥料;最重要的是積極推行國企改革。云天化作為“雙百行動”入選上市企業,將以身作則,激發活力,全面落地國企改革新局面,打造國內一流的化肥生產企業。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