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授權某APP,許多功能就無法使用;在某APP留下個人信息后很快收到騷擾電話;打開一款社交軟件卻看到大量涉黃信息……隨著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普及,移動APP迅速發展,但隨之產生的惡意扣費、耗損流量、竊取隱私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近年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移動APP的監管合規工作,立法層面不斷加強數據安全保護,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倘若APP被通報下架,對企業會產生巨大的品牌影響和經濟影響。然而一些企業,甚至是頭部企業依然屢踩紅線。
亂象叢生 大平臺也不例外
被網友列為APP亂象之首的是惡意“吸費”。據易觀數據顯示,近六成智能手機面臨惡意“吸費”威脅而不自知。
近日,就有一位用戶對媒體爆料稱,其2019年7月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視頻,頁面提示觀看完整內容需要花9元錢開通一個月會員,其便支付了9元。
“我以為就開通一個月,就當花9元看了一個視頻,也還算能接受。那之后不久,清理手機桌面時,我還把知乎卸載了,再也沒用過。沒想到,今年10月中旬,偶然查看微信賬單,才看到最近知乎一筆19元的扣費記錄,再仔細一看,發現已經連續扣了15個月了,一共扣了285元。”該消費者表示。
關鍵是,消費者稱這一年多來,知乎方面從未向其發送過任何提示續訂的消息,每個月扣費也從未發送過提示短信。發現這一情況后,該用戶向知乎客服進行了反饋,對方一開始表示同意退19元,也就是最近一個月的會員費,但后來再聯系,對方說一個月也不能退了。
知乎這種默認勾選自動續費,且自動續費扣款未提醒的做法是否違規?公司有何整改措施?
11月20日,知乎相關人士僅對《證券日報》記者回復稱:“知乎一直有告訴用戶如何取消會員訂閱的機制,在個人主頁-反饋與幫助-如何取消會員訂閱中可以看到。”
《證券日報》曾報道,今年4月,針對視頻、音頻平臺包月自動續費的營銷套路日趨普遍,消費者投訴量明顯增多的現象,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對喜馬拉雅等11家視頻、音頻平臺存在的問題提出九方面整改意見。其中就包括自動續費扣款未提醒和默認勾選自動續費,開通容易取消難等問題。
對此,上述11家視音頻網站先后向浙江省消保委發來整改回復函表示,購買連續包月、包季、包年的消費者,將在扣費前收到網站通過站內消息、手機短信、微信等方式發送的提示。
除了自動續費扣款未提醒和默認勾選自動續費,另外一大頑疾就是“違規收集用戶信息”。
近日,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發布通告,微博APP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方面的問題,對此微博回復稱“深表歉意”。此外,閃送APP也因存在違規收集使用用戶信息、強制授權等問題遭到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約談。
肆無忌憚 或因處罰過輕
自2016年8月1日《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施行以來,國家和地方網信辦依法對APP信息內容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負責;有關部門如市場監管部門、公安部門、版權部門等也從各自的權限入手對APP進行依法管理。
但除了有關部門的及時整治,有業內人士指出,用戶應善于使用依法舉報的基本權利,“一方面,公眾要懂得如何維權;另一方面,公眾要仔細看清保密、授權協議等,提高鑒別虛假信息的能力。”
四川致高律師事務所周正義律師表示:“一些APP在自身功能使用非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的問題,這極大地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而且部分商家違法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包括用戶的照片、財產信息、生物識別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記錄、上網瀏覽記錄、教育信息、車輛信息、短信等,還會利用這些信息進行不法交易,給用戶的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害。因此,嚴格治理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存在的亂象勢在必行。”
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銘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APP侵犯用戶權益屢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從用戶角度來看,自我保護意識差、維權成本高,舉證也較困難。另一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雖然是專門針對APP制定的,但缺乏細化,同時,對APP開發企業的違規操作懲罰力度低,因此,此類現象屢禁不止。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表示:“我國相關部門在去年的一次行動中查處1400多起案件,罰沒款總額才1946萬元。”
事實上,目前相關部門對于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處罰手段有限,主要依靠企業自律,或是監管部門采取限期整改、約談和下架等方式。
左曉棟表示;“雖然也有個別案件被立為刑事案件開展偵查,但總體來看,目前下架幾乎是最重的處罰了。”
這么來看,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平衡好消費者權益與賺錢之間的關系真的是一道良心題。
以知乎為例,知乎已經從一個封閉的問答社區成長為擁有超過2億用戶的內容平臺,但知乎一度在規模擴張和商業化方面表現得相當審慎和克制,也因此惹來外界對于其盈利能力的質疑。
然而據媒體報道,上線一周年,知乎“鹽選會員”交出了一份讓業界刮目相看的成績單,截至到今年2月底,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倍,遠超預期。但不知道這些付費用戶中,有多少是自動續費扣款未提醒和默認勾選自動續費的用戶?
此外,線上流量紅利的天花板已顯而易見,各大平臺都面臨著用戶時長的爭奪戰。這就解釋了平臺為何要違規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因為從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帶來的精準廣告投放、個人信息的地下交易中,可以獲得巨大收益。
趙銘表示:“鑒于一些重要APP與網民生活息息相關,下架有一定難度,但監管部門可以大幅提高罰款金額,既讓企業有痛感,又不會影響網民生活。”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