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林娉瑩
11月25日,睿見教育發布了截至今年8月31日的2018/2019學年年度業績報告(下稱“本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總收入16.82億元,同比增長34.9%;但年內利潤表現稍遜,實現同比增長15.1%至3.54億元,增速遠低于去年。
利潤增速放緩的同時,睿見教育在本年度的有息負債增長也頗為明顯,記者注意到,公司當前僅一年內償還的相關借款就已高達11.08億元。對于上述情況,《證券日報》記者向公司投資者關系郵箱發去了采訪提綱,并多次撥打部門與相關人士的聯系電話,截至發稿并未收到回復。
成本增加拖累利潤
據了解,睿見教育是華南地區體量居于前列的民辦教育企業之一,主營業務為提供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國內教育課程、和高中階段的國際教育課程。截至本報告期,睿見教育旗下共運營11所學校,包含小學、中學和高中學段。其中,公司知名度最高的學校是位于廣東省的東莞市光明中學,成立于2003年。
2017年,睿見教育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登陸資本市場后,公司隨即邁開了收購擴張的步伐,先后將位于廣東省揭陽市、山東省濰坊市、福建省漳州市等地的多所民辦學校收入麾下。這一擴張效果立竿見影,在2017/2018學年年度,公司實現年內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53.4%;實現招生人數同比增長36%至4.32萬名學生,學校總容量達到5.19萬名學生。
但同時,這也為睿見教育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成本壓力。本年度報告顯示,公司的收入成本與銷售開支皆增長明顯,分別同比增長33.9%、32.3%。公司表示,“收入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教師成本、提供配套服務的成本、收購學校產生的無形資產折舊及攤銷增加所致。”
數據顯示,員工成本是收入成本內占比最大的一項,高達4.71億元。公司對此表示,這主要來自多所學校的擴容和一所新學校的合并入賬,因此產生教師人數的增加及平均薪資上漲。
成本增加的副作用隨之而來,今年公司的利潤增速便出現大幅放緩,實現年內利潤同比增長15.1%,相比較2017/2018學年53.4%的年度利潤增速下滑了38.3個百分點;相比于上一報告期2019年中期(截至2019年2月份)30.1%的利潤增速也有所減少。
有息負債顯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利潤承壓,積極擴張給公司帶來的債務問題則更顯嚴峻。本年度報告顯示,睿見教育的資本負債率已從去年同期的47.4%上升至本年度的66.2%。公司對此坦言,這一增長主要由于銀行借款的增加和興建新學校以及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收購土地用于建設中小學所致。
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民營教育企業除了擁有不動產外,也屬于輕資產行業,再加上行業競爭激烈,企業為了實現短期擴張目的,負債率偏高并不罕見。”
具體數據來看,截至今年8月31日,公司的銀行及其他借款總額為26.49億元,按每年4.4%至7.3%之間的利率計息。其中,一年內償還的借款有11.08億元,一年以上償還的借款為15.41億元。年報顯示,上述借款基本都用于公司新建學校和現有學校擴容所需的資本開支。
此外,記者注意到,公司的銀行借款是以收取東莞地區等多所學校的學費及住宿費權利、將(開始)建設的佛山順德光正實驗學校運營收益產生的收入和部分銀行存款作抵押。除外,上述借款還由廣州光正教育集團等若干關聯方進行無償擔保。
對于上述情況,沈萌認為,“公司的短期流動性負債規模偏高,對其現金流來說壓力不小,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企業休克。但也因為短期資金基本能夠覆蓋短期負債,所以公司暫時還不會出現問題,是在鋼絲上跳舞。”
睿見教育的發展戰略是“以大灣區為重點、雙管齊下的擴張策略”。除了考慮在大灣區廣東省內9個城市全面鋪開校園網絡外,公司還計劃在省外地區繼續尋找擴張機會。目前,公司已在江門市、廣州市及肇慶市等地擬議建立民辦寄宿制學校,打算借此覆蓋大灣區多個城市。
沈萌表示,“民辦教育行業內,輕重資產模式的企業都有。差別就在于物業是否屬于自己。輕資產的話,等于企業每年要背負租金壓力;而重資產問題則在于,企業的資金多數沉積在物業上,流動性較差。”
11:48 | 人保財險連續十五年護航廣交會 |
11:47 | 百龍創園2024年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 |
11:47 | 電廣傳媒投資的安化茶馬古道第一站... |
11:46 | 兩大核心產品快速放量 迪哲醫藥202... |
11:46 | 顧家家居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 |
11:45 | 眾惠相互發布2024年報 業績高質量... |
11:38 | 申萬宏源一季度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
11:38 | 涪陵電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 |
11:38 | 返利網智能導購實踐入選行業標桿案... |
11:37 | 實達集團“家校共育”智慧云平臺亮... |
11:37 | 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集齊四大利器... |
11:29 | 錦湖輪胎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3.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