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一鳴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收盤,醫藥生物行業已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22家公司預喜,2家公司續虧,另有2家公司“不確定”。
對于多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業績預喜,傳播星球APP聯合創始人由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以及居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醫藥產品和服務需求持續增強;另一方面,隨著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等得以在市場流通,從而帶動業務范圍不斷擴大。
從上限看,共有17家上市公司預計凈利潤邁入億元大關。按細分板塊來看,有7家屬于化學制藥類公司,4家為中藥類公司,數量位居前列。
化學制藥類方面,恩華藥業預計凈利潤達9.64億元,同比增長30%,暫居已披露三季報業績預告醫藥生物類公司榜首。此外,艾力斯、亨迪藥業兩家公司成長能力較為突出,預計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636.61%、103.69%。
中藥類方面,東阿阿膠預計凈利潤達8.2億元,同比增長60%,暫居已披露三季報業績預告醫藥生物類公司次席。此外,康恩貝預計凈利潤為6.88億元,同比增長200%。
記者梳理發現,化學制藥、中藥類公司盈利較為突出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產品受到市場廣泛認可,以及成本費用率下降。
“公司核心產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一線治療適應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后,銷售持續放量,營業收入整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艾力斯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由于公司銷售規模的不斷擴大,規模化效應逐漸顯現,各項成本費用率受益于規模化效應而逐步降低,凈利潤大幅增長。
Co-Found智庫生物醫藥行業研究負責人束為閣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產品進而受到市場認可,已成為化學制藥、中藥兩類公司業績高增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中藥類公司,有利于打造品牌優勢,享受人口老齡化和居民健康意識增強的紅利。
束為閣認為,相較于醫療器械等產品而言,化學制藥、中藥類公司的產品研發周期較長,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以及物力投入,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才能為公司業務帶來增量,這對公司前期進行市場充分調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將推遲業績兌現。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