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向炎濤
近日,中國石油披露2022年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石油已將綠色低碳轉型和節能降碳、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公司“十四五”總體規劃,同時把“綠色低碳”納入公司五大戰略之一,將新能源新業務放到與油氣業務同等重要的位置。
為此,中國石油在頂層設計層面制定并發布了《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提出“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的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力爭2025年實現新能源產能比重達到公司一次能源生產的7%;力爭2035年外供綠色零碳能源超過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力爭實現新能源、石油、天然氣三分天下格局,基本實現熱、電、氫對油氣業務的戰略接替;力爭2050年左右實現“近零”排放,力爭實現新能源新業務產能達到半壁江山。
中國石油在2022年ESG報告中增加披露公司控制碳排放“1+3”制度體系,持續加強溫室氣體核算核查和考核,加強碳資產管理,參與碳市場交易,布局碳匯林和碳中和林建設,積極開展CCUS技術研發和商業化應用。
大力發展新能源加速綠色低碳轉型
2022年,中國石油在ESG報告中首次將“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獨立成章,在TCFD框架下加強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公司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控清單,每年開展氣候風險識別、分析和評估,制定風險管控策略和流程,定期跟蹤報告風險事件,及時調整風險防控策略。同時嚴格監督氣候風險管理執行情況,把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公司有關部門和分(子)公司主要負責人年度業績考核內容,每年進行核算、考核、兌現。
根據中國石油ESG報告,在甲烷排放強度方面,中國石油積極推進甲烷控排行動,努力降低甲烷排放。同時深度參與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和中國油氣企業甲烷控排聯盟各項工作。2022年,中國石油國內單位油氣產量溫室氣體排放量、甲烷排放強度和能源消耗量同比分別下降4%、11%和0.45%。中國石油提出,力爭到2025年,甲烷排放強度比2019年下降50%到0.25%;力爭到2035年,甲烷排放強度比2025年下降20%到0.20%。
在碳資產管理方面,中國石油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是首批參加國家碳市場交易的10家公司之一。公司開發建設碳資產管控平臺,加強碳資產集中管理,規范碳市場交易企業履約管控,推動碳資產規范化管理和碳資產項目開發,積極跟蹤國家自愿減排項目政策,鼓勵分(子)公司和下屬單位推進國家自愿減排項目開發。
中國石油還積極探索完善碳捕集、碳封存的技術路徑和效益路徑,持續加大CCUS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究和推廣,有效提升碳捕集和利用水平,推動CCUS示范項目建設和商業化應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2年,公司實施多個CCUS項目,在吉林、大慶等油田加大實施力度,注氣能力明顯提升,二氧化碳年注入量突破110萬噸。
為從源頭減少碳排放,中國石油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務,充分發揮天然氣在綠色轉型中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力爭到2025年,國內天然氣產量在公司國內油氣產量當量中的占比提高到55%左右。公司持續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推進常規天然氣以及致密氣、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多渠道引進國外天然氣資源,加速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和儲氣庫建設,構筑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2022年,中國石油國內天然氣產量14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6%。
在能源轉型方面,早在2020年,中國石油就設立新能源新材料事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公司董事長戴厚良先生擔任組長,每月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推動“雙碳”工作和新能源新材料業務發展。2022年,中國石油完善新能源新材料組織體系,更名設立油氣和新能源分公司、煉油化工和新材料分公司,成立新能源、新材料事業部。公司將效益、運營、節能減排、安全環保及合規管理等指標納入管理層業績考核,并根據業績考核分值兌現績效薪酬。
2022年,中國石油新能源新業務投資76.7億元,同比增長252%,新能源開發利用能力達到800萬噸標準煤/年。公司持續優化油氣兩大產業鏈,大力實施“穩油增氣”,新能源發展全面提速,融合發展風光氣電,加快布局發展地熱、氫能和CCUS,當年建成風光裝機規模超120萬千瓦,累計建成裝機規模超140萬千瓦;煉化新材料戰略布局和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化工新材料產量增長56%。
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數字化轉型
中國石油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生產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著重解決能源供應、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效等全球性問題。2022年,公司全年研發支出287.18億元,占公司營收比例0.9%,擁有研發人員27913人。在加快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和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建設和運營的同時,2022年,公司又設立了日本積智研究院,進一步為新能源和新材料新業務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022年,公司申請專利3700件,其中發明專利3584件,發明專利占比96.9%。獲得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銀獎1項,優秀獎2項。牽頭制定、修訂的5項國際標準正式發布。形成7項重大標志性技術成果和6項重大科技進展。
此外,中國石油還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圍繞“業務發展、管理變革、技術賦能”三大主線,推動業務模式重構、管理模式變革、商業模式創新,推進智能油氣田、智能煉化、智慧銷售等建設,開創基于用戶、數據、創新驅動的新生產方式、新商業模式、新產業生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價值增長。
踐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
中國石油重視環境保護,該ESG報告加強了公司QHSE管理體系建設及認證工作方面的信息披露,新增通過相關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數量指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從公司制度、保護實踐、宣傳交流等方面豐富披露內容。同時增加披露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開展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公司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禁令》,做出不在法律禁止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區開展業務的承諾,充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行動和實例。
2022年,中國石油在環保治理投入38.9億元,公司將環境風險納入內控風險體系,深入開展生態環境風險識別、排查與評估,不斷完善“三級防控”體系,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措施。
在重點污染源排放監測方面,中國石油印發了實施《2022年重點污染源排放口在線監測設備安裝聯網計劃》,嚴格監控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對超標和異常排放實施動態分析預警。在重點流域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推進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措施實施,開展《強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三年行動,印發《關于進一步落實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要求的通知》,加強重點項目實施,嚴防重點流域環境風險。
在能效管理方面,中國石油加快用能結構調整,通過推進能源管控、開展節能技術革新、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等舉措,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減少能源消耗。2022年,公司制定節能減排專項規劃,積極開展節能技術交流,加強節能源頭管控和煉油、乙烯提標改造等重點工作,全年實現節能量71萬噸標準煤。
中國石油還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公司運營全過程,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濕地、雨林、海洋等自然生態環境和瀕危野生動植物,助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助力“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目標的實現。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探索和挖掘公益植樹和碳匯林建設、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生態廊道建設等領域的發展潛力。
同時積極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對野生動植物種類及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優先采取避讓方案,從源頭防止生態多樣性破壞,包括:通過選址選線調整或局部方案優化避讓生態敏感區,施工作業避讓重要物種的繁殖期、越冬期、遷徙洄游期等關鍵活動期和特別保護期等。
回饋社會助力鄉村振興
企業根植于社會,回饋社會是公司的應盡之責。中國石油將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作為企業的重要目標,投身鄉村振興、扶貧濟困、社區建設、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等活動。2022年,中國石油自主和合作實施公益項目360余個;全球社會公益總投入為5.8億元。
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攜手母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消費五大重點領域全面助力鄉村振興。2022年全年實施鄉村振興項目1080個,投入資金超4億元,受益人口500余萬人。結合受援地自然稟賦,在定點幫扶的10個縣實施“特色產業提升行動”,支持脫貧地區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模式。促進脫貧地區群眾就業,2022年幫助10個縣轉移就業4326人,公司招用脫貧人口529人。
通過打造特色學校、創新助學模式、鏈接多方教育資源等方式,中國石油幫助欠發達地區青少年獲得公平教育機會,倡導全社會關注并攜手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以“旭航”助學、“益師計劃”等項目為依托,通過資助困難學生、培訓中小學教師和管理人員等方式,提升偏遠地區人口文化素質和發展能力。2022年,“益師計劃”累計培訓10個定點幫扶縣教育工作者超2萬人次。
(編輯 張明富)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