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向炎濤 見習記者 賀王娟
上市公司一季度營收僅708元?“確定不是我眼睛看錯了?還是公司財報少寫了個萬?”“我終于比上市公司有錢了!”近日,首藥控股因一季度營收僅708元,引起投資者們的熱議。
4月28日深夜,《證券日報》記者聯系上首藥控股董秘張英利,她回復記者道:“經與公司財務核實,數據真實。708元為低值物品轉讓收入,記在其他收入里面,不是主營業務收入。”
公司尚無產品上市、未產生藥品銷售收入
根據公司一季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僅708元,同比下降99.98%,歸母凈利潤虧損5066.23萬元。而根據公司2021年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03.25萬元,同比增長85.67%;凈虧損1.45億元,同比減虧56.10%。其中,2021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400萬元,第二季度營業收入為300萬元,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400萬元,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為203.25萬元。
為何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僅有708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每個季度營收均恰好為整數?
張英利告訴記者,這要從公司的經營模式說起。公司從2010年開始做創新藥研發,依靠自己的技術優勢,2011年起和正大天晴等藥企開展新藥合作研發,項目啟動階段合作方先付一筆首付款,后續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之后,比如取得臨床批件,進入一期、二期或三期臨床等里程碑階段,合作方會支付相應的技術款。產品上市后,公司還會收取合作方2%-5%的銷售額提成,這才會有真正的藥品銷售收入。
據介紹,目前,公司與正大天晴合作研發的10個在研項目處于臨床階段,其中TQ-B3139已進入II/III期臨床,與石藥集團合作研發的1個項目處于臨床階段。目前,公司尚無產品上市、未產生藥品銷售收入。
“前些年我們的收入基本上來自合作方的里程碑付款。”張英利告訴記者,去年前三季度,公司項目有不同的進展,合作方所支付的里程碑付款一般為整數,所以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均為整數,這也是行業特性。而今年一季度,目前在研項目沒有正處于里程碑階段的進展,所以沒有收到合作方的款項。
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
資料顯示,首藥控股是一家主要從事小分子創新藥研發的醫藥公司,研發管線涵蓋了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癥以及II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公司于2022年3月23日在科創板上市。
根據公司招股書,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符合并適用第(五)項規定的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張英利告訴記者,目前公司自主研發項目中,已進入II/III期臨床試驗的項目有1個、進入II期臨床試驗也有1個項目、進入I期臨床試驗的項目則有4個;此外,在合作研發項目中,進入II/III期臨床試驗的項目有1個、進入II期臨床試驗的項目有2個、進入I期臨床試驗的項目則有8個。
“在產品的創新性上我們非常自信。”張英利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有六款處于臨床階段的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覆蓋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甲狀腺癌等諸多存在廣闊用藥需求的適應癥,且公司在研產品中多個差異化產品在國內具有前沿創新性。例如,SY-3505是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正在進行I期臨床試驗的國產三代ALK抑制劑,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研究的國產三代ALK抑制劑,SY-5007是首個進入臨床研究的國產自主研發選擇性RET抑制劑,SY-4835是國產WEE1抑制劑臨床進度第一梯隊在研產品。
“一旦新藥上市之后,我們完全不擔心回報,進口靶向藥都是一年幾十萬元的治療費用,我們自主研發的新藥上市之后預期將有幾億元到幾十億元的銷售規模。”張英利說。
張英利的信心也來自于公司持續以來的研發投入。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就達到1.57億元。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達1203.46%。此外,公司研發人員數量達128人,研發人員占比達85.91%。
2家藥企一季度營收為0元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創新藥研發企業需要長期的研發投入,單個季度沒有收入甚至虧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這也考驗公司的研發和資金實力。”
事實上,在創新藥行業,營收低并非只有首藥控股這一家上市公司。截至4月29日,科創板披露一季報的上市公司中,除首藥控股之外,仍有3家醫藥上市公司一季度營收不足萬元,其中2家上市公司迪哲醫藥、海創藥業一季度營收為0元。
記者翻閱相關公告發現,上述公司一季度營收低的原因均是因公司在研產品處于研發階段,尚未開展商業化生產銷售,未實現產品銷售收入所致。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港股上市公司中,截至4月29日,港股醫療保健行業有4家上市公司年營收低于500萬元,其中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年營收僅為5.4萬元。
北京鼎臣醫藥咨詢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表示,處于研發階段的創新藥企由于產品沒有上市沒有形成收入是很正常的現象,目前這樣的企業在國內還有很多,只有研發沒有收入。
史立臣告訴記者,研發類醫藥企業形成收入的方式基本分為三類,一是與別的企業合作醫藥研發接受里程碑式的研發費用,二是把藥品研發出來之后賣給別的公司形成收入,三是自己拿到國藥標準號之后,自己找代加工生產、找代理商出售產品。
“但有些醫藥企業始終拿不出來真正能上市的產品,這類企業只能靠投資者投資來維持它的研發運行。”史立臣認為,有研發技術及具有未來前景的在研項目醫藥公司是允許上市科創板,科創板的性質之一就是給予這些研發企業一個融資渠道。
(編輯 白寶玉)
11:34 | 蘇州澹益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 |
11:33 | 宇樹科技申請注冊KungFBot商標 |
11:33 | 蘇州振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
11:33 | 湘陰中聯重科材料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
11:32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 |
11:32 | 貴州聚合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
11:31 | 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南大學... |
11:29 | 概倫電子擬并購兩家科創標的 構建... |
11:27 | 金瑞礦業2024年凈利潤大增357% 擬1... |
11:26 | 派能科技2024年研發投入3.45億元 ... |
11:24 | 國機精工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8.11... |
11:23 | 助力外貿產品拓內銷 多家零售企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