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動輒花費上萬元的種植牙終于要集采了!
1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會議提出,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
值得一提的是,種植牙價格不一,且并不在醫保覆蓋范圍,是否進行集采業內此前也有不同的聲音。隨著此次來自國家層面的定調,種植牙集采已經箭在弦上。種植牙集采會多大程度的擠掉價格水分?會對口腔醫療機構及產業鏈上下游產生哪些影響?
種植牙業務是口腔醫療機構的重要收入來源。一位不愿具名的民營口腔連鎖機構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會對民營口腔機構產生影響,但影響有限。“種植牙集采影響的是成本,但其實種植牙還包括醫療機構的運營成本、醫生服務成本以及增值服務。相比之下,種植牙集采對民營口腔機構的影響要大于公立醫療機構,因為后者的成本控制意識沒有前者強。”
而在艾媒咨詢CEO張毅看來,集采會對種植牙價格產生較大影響,也會對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產生沖擊。“民營口腔醫療機構一直以來存在的很大因素是因為種植牙并不納入醫保,公立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價格相差不大。”
種植牙納入集采
一位行業人士向記者介紹:“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城市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的機構種植牙的價格也不一樣,種植牙服務總體而言,價格在3000元-20000元/顆。”
種植牙價格的不透明,讓很多消費者為此感到頭疼。“一些不在醫保范圍內的藥品、耗材納入集采也是大勢所趨,要給老百姓以價格的透明。”一位不愿具名的政策分析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種植牙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著手集采,這已經釋放了信號。“除了種植牙之外,關乎老百姓醫藥醫療需求的藥品、耗材價格透明化都將成為集采的方向。”
種植牙集采早有跡可循。2021年9月22日,國家醫保局對“種植牙進醫保”提案給出正面回復,種植牙暫不納入醫保,再次明確醫保“保基本”功能、同時完善耗材和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探索商保路徑、指導地方將種植體納入平臺掛網范圍,促進各品牌種植體價格陽光透明,擠出水分或是當前牙科控費的主要手段;此外,國家醫保局指出,有條件的地方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支付標準;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研究探索將牙科項目納入商業保險支付范圍的可行路徑。
2021年8月,寧波市約談5家進口種植牙供應商召開座談會。“根據2021年10月14日寧波市醫保局發布的口腔種植牙品牌目錄,其中確定了15個種植體品牌,包括8個國產種植體品牌與7個進口種植體品牌。該種植牙項目即將實施從202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為新政策試運行期。試運行期間種植牙可使用醫保歷年個賬支付。新政策從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即從2022年1月1日起使用《口腔植牙品牌目錄》內種植牙歷年賬戶可支付使用。”通策醫療董秘辦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目錄內的種植牙價格基本在3000元至4000元。
此外,2021年11月,四川省發文,開展口腔種植體、修復基臺、種植修復配件等產品的信息申報工作。2021年11月,國家藥監局發布《牙科種植體系統同品種臨床評價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號召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管理者及從業人員提出建議,進行“一致性評價”。
不過,上述不愿具名的口腔連鎖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種植牙并不是暴利,除了種植牙體外,醫療機構的運營成本、醫生等也是重要支出。“種植牙集采會導致價格下降,但這僅是部分成本下降”。
“牙科茅”市值縮水超700億元
一直以來,種植牙作為一個避開集采的黃金賽道,被投資者長期看好。券商發布的研報認為,我國種植牙市場空間可達1060億元,未來種植牙賽道高速增長確定性強。然而,2021年種植牙納入集采的消息屢次傳出,讓這一賽道迎來洗牌。
A股口腔賽道的“頂流”通策醫療,明星基金加持、巔峰時總市值超1300億元。然而時移世易,隨著種植牙集采政策的落地,通策醫療的總市值已經大幅縮水。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11日,相比2021年6月份的總市值超1300億元,如今通策醫療的總市值不足600億元,縮水超700億元。
通策醫療上述董秘辦人士向記者介紹,種植牙集采對公司目前業務影響不大。“公司不是種植牙生產商,集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成本。”以前公司的種植牙業務主要針對中高端客戶,隨著寧波公布《口腔植牙品牌目錄》,公司也開展了中低端種植牙業務。“相對而言,種植牙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
此外,2021年以來,與通策醫療在同一賽道的瑞爾集團、中國口腔醫療集團、牙博士紛紛啟動赴港上市。三家公司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21年前5個月,種植牙科收入占中國口腔醫療集團的收入比例是10%;截至2021年6月30日,牙博士的種植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45.3%。
政策層面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口腔連鎖機構的盈利預期、估值及上市進程?張毅認為,隨著集采的推進,種植牙價格勢必會下滑,也會對當下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的盈利方式產生影響,后者需要用增值服務來彌補價格下降帶來的影響。“但短期內不會價格殺太多。是否會對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產生致命影響,取決于種植牙是否納入醫保以及納入的程度。此外,集采對民營口腔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技術水平、增幅服務等,也不完全是負面影響。”
(編輯 孫倩)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方大特鋼:第八屆董事會第五十次會... |
21:52 | 海通發展:第四屆監事會第十五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