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4月7日消息,為做好“十四五”時期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編制和相關政策研究工作,4月2日下午,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張江波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圍繞“十四五”時期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形勢、面臨的突出問題以及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等進行交流討論,并就研究編制“十四五”時期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聽取有關行業專家意見建議。
隨著電商的發展,一頭連著生鮮農產品產地、一頭連著消費者餐桌的冷鏈物流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滿足老百姓幸福生活需求的關鍵。“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
西安聯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制冷技術多年,公司董事長白建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介紹,去年受疫情影響,電商快速發展,也助推整個冷鏈物流行業盈利水平向好。隨著相關支持政策持續落地,高效的冷鏈物流建設站上風口,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冷鏈物流的建設提出更高的標準。不過,當下的冷鏈物流建設仍存在不足之處,通過科技手段讓冷鏈物流降低損耗率、提高運營效率、實現全程可追溯,仍是當下亟待補足的短板。”白建林表示。
行業站上風口
陜西的蘋果、四川的獼猴桃、海南的芒果……產地直銷已經成為當下生鮮市場營銷的重點。而這背后則需要強大的冷鏈物流系統作為支撐,即生鮮產品在生產、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條件下。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冷鏈物流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白建林向記者舉例稱,以前陜西的蘋果在摘下來之后要送入冷庫,預冷之后才被運往各地,而多次入庫出庫的成本很高。如今當地的冷鏈建設已經較為完善,蘋果采摘下來后,可以直接被預冷集裝箱接走,從產地直接運往銷售場地。
物聯網技術的加持,讓冷鏈物流的發展實現了可追溯。“以前冷藏車司機為了節約成本,走到半路上會關掉制冷系統兩三個小時,這會導致生鮮產品的損耗。現在冷鏈系統實現了全程監控,讓冷鏈不再‘斷鏈’。”白建林介紹,可追溯系統大大降低了運輸的損耗率。
疫情背景下,冷鏈物流行業是為數不多的實現快速發展的賽道。“以前冷庫的使用率很低,經常是一半的時間都在空置。疫情之下老百姓對電商的需求大大增加,冷庫的空置率已經很低。”白建林介紹說,去年行業大部分企業盈利水平高于往年。
在白建林看來,近幾年冷鏈物流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除了電商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技術不斷進步外,與政策的支持也密不可分。
2016年以來,我國相關部門發布一系列促進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政策,主要聚焦冷鏈物流設施布局、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等方面,加速了國內冷鏈物流行業的規范、快速發展。
亟待補短板
頭豹研究院發布的研報認為,未來伴隨國家在冷鏈政策方面的監督不斷加強以及企業規模化經營對冷鏈技術和設備技術的反向驅動,冷鏈市場規模預計到2022年將增長至6613.1億元。
在此背景下,資本加速布局冷鏈物流行業。4月3日,萬科發布公告稱,繼續向全資子公司萬科物流增資,金額達63.2億元。根據公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萬科向萬科物流累計投入資金約244.2億元。4月7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介紹稱,新希望準備在武漢建設占地100畝的冷鏈物流中心倉、配送倉和中央廚房體系。
“包括大型央企在內,都在著手布局冷鏈物流建設,未來五年冷鏈物流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期。”白建林向記者表示,行業在經過粗放式發展之后,需要利用科技賦能來提升冷鏈物流的運營效率,疫情也對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冷鏈物流的建設需要物聯網技術的加持。”白建林表示,在疫情背景下,行業越來越認識到,必須實現冷庫冷鏈的“智慧變革”,即需要建立冷庫信息動態監管預警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出入庫信息不匹配、無核酸檢測報告、無凍品消殺記錄、存放時間過長等異常情況進行預警,以信息化手段強化監管效能。
白建林認為,冷鏈物流行業存在的另一個痛點是冷庫布局結構性失衡。“我國的冷庫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中部發達地區,整體市場仍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這也導致一些冷庫存在積壓,而一些冷庫利用率不高。”
在白建林看來,冷鏈物流行業聯盟亟待形成,在基礎IT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打破冷鏈物流行業存在的信息孤島現象,實現信息的快捷互通,從而高效地利用冷庫空間,提升存儲效率。
10:30 | 掌趣科技發布2024年年報:加快SLG... |
10:28 | 新智認知:新興業務快速成長 經營... |
10:28 | 開盤僅3分鐘申科股份直掛漲停板 或... |
10:28 | 眾信旅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4.55億... |
10:25 | 武漢控股攜手高校舉辦第二屆青年雙... |
10:22 | 惠云鈦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 布局... |
10:21 | 聯想“一體多端”戰略加速落地 |
10:18 | 良品鋪子2024年營收71.59億元 經營... |
10:15 | 滬市公司并購重組釋放活力 產業協... |
10:04 | 以AI提效賦能 紅蜻蜓加速智能制造... |
10:01 | 分眾傳媒2024年穩健增長彰顯韌性 ... |
10:00 | 安迪蘇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