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胡艷萍
今年全國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碳中和的戰略趨勢,也成為近段時間資本市場的關注熱點。如何評估和預測各城市碳目標的達成率,是落實上述目標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中國正處于經濟與社會結構性轉型的關鍵時期,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專項金融政策、設立支持碳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工具、大力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等各項措施,勢在必行。”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而此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發布《“碳中和”中國城市進展報告2021》報告(下稱《進展報告》)時表示,一個國家要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首先需要城市來完成。
記者發現,天津在國內率先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產城集約”兩種典型智慧能源小鎮。3月16日,天津智慧能源小鎮成果發布會召開,中新天津生態城惠風溪“生態宜居型”智慧能源小鎮和天津北辰大張莊“產城集約型”智慧能源小鎮全面建成,并發布《天津智慧能源小鎮》白皮書,輸出“10+10”創新成果,對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示范引領作用。
對此,香頌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天津作為北方經濟重鎮,一直在改革開放方面進行新的嘗試和創新,在中央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并開始規劃具體部署時,天津提出自己的方案,通過智慧能源小鎮,結合智能技術與能源管理,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開展具體行動。”
“宜居宜業是碳達成率重要的考核部分,而天津作為京津冀發展地區重要的一環,在天津設立智慧能源小鎮有助于天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人大重陽助力研究員趙越告訴記者。
智能電網已成為引領電網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作為能源互聯網示范工程,兩個智慧能源小鎮于2018年啟動建設,目前,兩個智慧能源小鎮的技術創新項目已全部落地應用。其中,國內首套面向新型城鎮的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打造了北方城鎮清潔低碳、安全高效供用能新模式。國際首臺以八端口配電柔性多狀態開關為樞紐的交直流互聯系統,實現重要負荷供電“零閃動”。首個覆蓋發輸變配用和網源荷儲各環節的智慧物聯體系,綜合利用智慧物聯、5G通信、大數據技術,實現了能源網絡運行狀態的“全感知”。
“‘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雙碳’目標是系統性問題,涉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節能、碳技術與碳交易市場等,重點在于能源結構調整與節能降耗。”在信達證券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左前明看來,盡管“雙碳”問題的重點是在能源,但非單純的能源結構調整,還同時涉及節能環保、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智慧能源小鎮區域內供電可靠性超過99%,清潔能源利用比例達到90%,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超過45%。據了解,智慧能源小鎮用戶類型齊全,既涵蓋工業、服務業用戶,同時也涵蓋政府和居民用戶;融入基礎設施廣泛,全面融入了供電、供水、供氣、供熱、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礎設施。
全國推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未來能源行業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預期?
在沈萌看來,碳達峰、碳中和是未來能源發展的目標,各能源生產企業和能源技術企業都會以此為抓手開展自己的研發和服務,不符合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的會逐步減少,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會不斷涌現,極大改變能源行業的結構。
沈萌建議,加大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減碳和碳捕捉等領域的應用落地,主動調整碳基經濟結構,以非碳手段取代原有方式引導和激勵企業主動向低碳、無碳模式發展。
趙越表示,未來能源行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業轉型,包括對電力、航空航天帶來一定影響,此外,今年6月份將推出碳市場交易,將會對可再生能源龍頭行業帶來紅利,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碳減排的優勢把額外碳配額出售給其他企業從而獲利;二是產業改革,相關產業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技方面的創新,尋求一些低碳環保的措施。
(編輯 張偉)
10:04 | 以AI提效賦能 紅蜻蜓加速智能制造... |
10:01 | 分眾傳媒2024年穩健增長彰顯韌性 ... |
10:00 | 安迪蘇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 |
09:58 | 引導會計師事務所重視審計質量 中... |
09:57 | 光啟技術產能釋放周期開啟 一季度... |
09:56 | 洪通燃氣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增95... |
09:55 | 天融信推進智算云業務 一體機有望... |
09:55 | 稀土行業景氣度回升 多家公司一季... |
09:46 | 萬里揚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9.15%... |
09:46 | 矽電股份2024年業績保持穩健 擬每1... |
09:45 | 寶馨科技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36億... |
09:44 | ?恒逸石化擬注銷約6370.38萬股回...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