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上市公司一直在行動。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上市公司代表委員紛紛表示,上市公司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通過各種模式培育新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建設,更要撬動金融和資本的力量,發揮好資本市場作用。
推動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促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代表委員認為,上市公司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溫氏股份董事溫鵬程表示,上市公司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應結合當地資源、環境、農民自身條件等,助力發展鄉村產業,形成鄉村特色產品,壯大鄉村經濟實力,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條件。
“上市公司應充分利用好自身資源優勢、業務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人才優勢和組織優勢,為振興鄉村產業提供有力服務與支撐,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從而推進鄉村產業實現高效發展。”溫鵬程介紹。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表示,公司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扶貧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把養豬產業做成鄉村振興支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從糧食-飼料-養豬-屠宰-食品加工產業鏈發力,帶動物流運輸等服務業發展,實現鄉村經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還可發揮產業基金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應發揮國家財政資金投入引導作用,以市場化方式設立數百億元規模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基金投資、管理和使用。全國目前還有一些地區相對欠發達,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可重點支持這些地區的一個縣或村,扶持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由一個企業或一批企業幫扶一個村,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奔小康。
培養新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一些上市公司代表委員表示,人才是鄉村建設主力軍。上市公司正積極探索,通過各種模式培養新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建設。
劉永好介紹,在培育新型農民方面,新希望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從2018年起,新希望開展“十萬綠領新農民培訓計劃”,計劃五年內公益培訓十萬綠領新農人。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線下培訓1500多場,精準培訓技術農民近7萬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升級推出線上“綠領公益大講堂”,面向公眾開展培訓135場,觀看人次近1400萬。
溫氏股份以“公司+家庭農場”模式為服務平臺對接聯系5萬多戶合作農戶,定期提供技術輸出與培訓服務,對合作農戶進行系統的現代化養殖技術、管理技術知識技能培訓,將他們培養成為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秦英林表示,公司堅持“人才強企”,不斷加大開放引進創新型人才力度,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吸納頂尖人才,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
秦英林說,目前養豬業已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正逐步向智能化邁進,人才需求門類眾多、數量巨大。現在的養豬業需要高新人才,應讓所有人才充分發揮價值,聚力推動鄉村振興。
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鄉村振興建設離不開金融資本支持。代表委員認為,資本市場憑借資金融通、資源配置等功能,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不可忽視的資本力量。
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貧困地區企業通過發行審核和首發上市的企業有20家,累計募集資金138.7億元。303家貧困地區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累計融資約162.04億元。交易所市場累計發行扶貧債87只,金額473.1億元。發行扶貧資產證券化項目18單,規模110.65億元。
秦英林表示,資本市場拓寬公司融資渠道,增強公司惠農實力,加大產業投資,帶動產業鏈發展和就業,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助推鄉村振興,期貨市場也大有可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及“保險+期貨”,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提及“保險+期貨”,充分體現出期貨市場已成為服務“三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建議,可通過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符合上市、掛牌條件的涉農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加大支持力度。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