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9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固廢法)正式施行,它被市場稱為“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
在此背景下,環保龍頭企業正在進一步布局固廢產業鏈,而新固廢法實施后,不少企業或因為競爭力不足而被市場淘汰。
“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對首創股份這樣的頭部企業來說是利好措施。”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公司一方面會繼續保持在固廢領域的重資產投資業務;另一方面會進一步加大跟首創環境在管理方面的整合和融合。
啟迪環境總裁李星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固廢行業的并購趨勢,會向環保龍頭企業集中。它們將憑借多年沉淀的技術、產業、資本優勢,進一步整合優質產能,推動行業發展。
環保企業加速布局
對于違反固廢法規定的行為,新固廢法的罰款力度明顯提高,多項違法行為罰款數額是現行固廢法的10倍,還增加了按日連續處罰、限產停產、或停業關閉的處罰措施。
李星文表示:“新固廢法的實施,意味著國家對垃圾分類、建筑垃圾處置、污泥處理、醫療垃圾處置、危險廢物處置等業務領域的監管力度會不斷加大。短期看,將促使企業在環保上普遍增加投入,集中解決賬款問題,可能造成生產經營成本增加;但長期看,將給包括啟迪環境在內的專業化環保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實現產業整合。”
他強調,公司會積極規劃應對。當務之急是嚴格遵照新法,自我調整優化,加強內功修煉,持續固本培元、降本增效,持續挖掘現有項目的產能及技術優勢,在合適的時機,適度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爭取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首創股份目前的固廢業務形成了收集、轉運、處置的全產業鏈覆蓋模式,包括危廢、餐廚、電子廢棄物、垃圾焚燒、填埋、建筑垃圾等豐富的產品線。
首創股份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再創新高,達69.56億元,同比增長21%,近3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4%。歸母凈利潤達4.26億元,同比增長3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同比增長50%,近3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
上半年,首創股份的固廢業務實現收入22.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93億元,增幅9.59%。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外業務收入下降,但是固廢板塊的生活垃圾業務有所增加,國內業績釋放,抵消了影響。
“首創股份固廢業務運營資產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楊斌表示,目前公司在國內共計在手有78個固廢項目,合計處理能力是4.88萬噸/日,已經運營的是1.7萬噸,在建和籌建還有大概2/3產能,這意味著公司還有大概2/3的產能沒有得到釋放。這些都將成為公司“十四五”期間收入、利潤保持大幅度增長的保障。
龍頭企業優勢明顯
新固廢法的實施,有望進一步加速行業的分化,環保龍頭企業將加速收購整合。龍頭企業優勢明顯,固廢產業鏈不斷擴張;而有的企業則面臨更多的挑戰。
“行業洗牌不可避免,但會有一個緩沖期。”李星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固廢行業發展比較粗放迅猛,行業格局基本定型,利潤空間不斷收窄。固廢企業的專業化水準參差不齊,面對新固廢法的施行,固廢企業會重估既有項目的合規性及盈利能力,設法消納目前存在的不足,這將成為新固廢法施行后的一個行業緩沖期。而緩沖期結束后,部分能很好解決問題的企業,將繼續維持競爭優勢,做大做強,甚至積極參與并購;而其他競爭力不足、難以應對新法挑戰的企業,則將面臨被并購或關停的命運。
實際上,就在前不久,龍凈環保公告擬以現金方式分期收購臺州市德長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州德長)100%股權,以獲得臺州德長名下經營的危險廢物處置中心項目相關的資產和業務。
龍凈環保表示,收購完成后,公司將對臺州德長進行協同整合,通過導入技術和管理優勢提升其運營水平和經營業績,以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楊斌認為,固廢產業鏈包括設施設備公司,總的來說還是數量偏多。下一步隨著國家進一步規范后,以市場機制來整合的趨勢會比較明顯,頭部企業或者是綜合平臺型公司,和一些相對比較小的專業技術公司怎樣共融共生,在這個市場上同步起作用,“十四五”期間將會有更多的行業調整。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