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相較2018年的理財熱,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和數量均明顯減少,投資趨于理性。市場人士指出,上市公司適當地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賺理財快錢”的同時,不應偏離主業、脫實向虛。
規模與數量雙降
A股上市公司理財思路悄然生變。截至12月19日,今年A股37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130家(去年同期1300家)公司持有各類理財產品,規模合計1.2萬億元(去年同期為1.69萬億元),持有理財產品19186個(去年同期為24168個),規模和數量均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指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理財降溫的兩大原因,一是企業資金面比較緊張,二是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下滑。
權威人士指出,目前滬市信托理財的資金均使用上市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未發現有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資金購買信托產品的情況。
辯證看待理財熱
自2012年證監會下發《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簡稱《監管要求》)以來,A股上市公司理財熱情升溫,并在2018年達到頂峰。然而部分投資者擔心上市公司熱衷投資理財而“不務正業”。對此,專業人士認為,應辯證看待這一問題。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上市公司募資應用于投資主業、投資實體經濟,若反其道而行之,全部用于投資金融產品,不僅會給外界造成不務正業的印象,也會讓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對實體經濟構成傷害。不過,他也稱:“不能否認多數上市公司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出發,在監管規定之內,用自有資金或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一些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出于等待合適投資時機、防范風險、日常經營周轉等原因,往往持有大量資金,通過短期理財提高資金收益無可厚非。”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夏敏仁說。
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國際慣例。夏敏仁舉例,蘋果、微軟投資于有價證券的金額占總資產比重都曾超過50%。
權威人士指出,從風險因素方面考慮,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整體安全性較高。從上市公司層面看,購買理財產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購買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不大,并未影響上市公司主體業務的穩健經營。此外,銀行理財等籌集的資金,絕大多數流向實體經濟。
切勿荒廢主業
專家提醒,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只是現金管理的一種手段,主要利潤來源仍是主業,理財的同時切勿荒廢主業。
“若疏遠主業過度投資理財,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清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
斥資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并非都是財大氣粗,部分公司試圖依靠購買理財產品粉飾財報。
“金融要服務實業,上市公司理應把精力和目光聚焦在主營業務方面。不排除部分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因企業規模擴張行至瓶頸期,有的則面臨產能過剩。”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趙錫軍提醒,在投資此類公司時更需謹慎。
《監管要求》明確規定,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投資的理財產品應當具有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特點,且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在程序上,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應經上市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由獨立董事、監事會、保薦機構發表明確同意意見,并進行充分信息披露。《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及11月新修訂的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臨時公告格式指引明確,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資金和募集資金進行理財,都需經過相應的審議和披露程序,且募集資金理財投資應與主業相關,披露要求更為嚴格。
“上市公司應當擔負起踏實敬業、規范運作的主體責任。”權威人士指出,在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董監高等“關鍵少數”應當勤勉盡責,依照規則審慎決策理財金額和種類。中介機構也應當嚴格履職,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盡到“看門人”的把關職責。
17:14 | 萊美藥業:公司持續推進新增藥品IN... |
17:14 | 中科海訊:截至2025年4月18日公司... |
17:14 | 蔚藍鋰芯:馬來西亞天鵬一期項目現... |
17:14 | 華僑城A:截至4月18日公司股東總... |
17:14 | 萊美藥業:納米炭鐵是在公司產品納... |
17:14 | 廣博股份: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數... |
17:14 | 盛幫股份:目前使用PEEK材料的產品... |
17:14 | 阿爾特:機器人業務目前處于早期培... |
17:14 | 怡亞通: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股... |
17:14 | 南山控股:控股股東中國南山已全額... |
17:14 | 易天股份:研發過程中會使用到PLM... |
17:14 | 國藥一致:公司目前無重組計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