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海爾生物申購,發行價確定為15.53元/股,將發行7926.79萬股,預計募資12.31億元。公司即將成為青島市第一家、山東省第二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人單合一、COSMOPLAT、鏈群、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海爾的行動與口號對于外界來說有些晦澀,如果不是身處其中,親身與海爾的人接觸,探尋海爾文化,研究海爾產品,總會感覺“玄而又玄”。
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參加上交所“滬市公司質量行”活動,走進海爾,體驗海爾“人單合一”的組織變革所帶來的變化,尋找海爾生物誕生的源頭。
海爾生物上市倒計時
10月16日,即將登陸科創板的海爾生物申購,發行價確定為15.53元/股。若本次發行成功,預計公司募集資金總額12.31億元,高于此前公司10億元的募資計劃,募集資金主要用于醫療產業化、產品及技術研發投入、銷售網絡建設三個項目。
海爾生物注冊成立于2005年,去年剛完成股份制改造,期初計劃在香港上市,而后改道新設的科創板,如今,上市進入倒計時。
海爾生物主營業務始于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基于物聯網轉型的生物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主要為生物樣本庫、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藥品及試劑安全場景、實驗室提供低溫存儲解決方案。其中,在物聯網領域的開拓是公司的亮點,比如,在生物樣本庫領域,公司通過低溫存儲與物聯網管理系統相結合,實現了人、機、樣本的三向實時交互。
海爾生物的產品走向國外與太空,公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衛生部開展了合作,產品曾跟隨神舟飛船進入太空執行科研任務。
近年海爾生物業績穩步增長,2016年至2018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82億元、6.21億元、8.42億元,復合增長率為31.59%。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1億元,同比增長13.67%;歸母凈利潤為8334.89萬元。公司預計2019年1-9月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1.15億元至1.27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為244.67%~278.13%。
海爾生物在成長過程中,使用了海爾的品牌、人單合一系統甚至包括辦公用地,在海爾大品牌的護佑之下一路前進。
巧合的是,海爾生物的誕生時間與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同年。這14年來,海爾發生了哪些變化?
智慧家庭解決方案
很多人對海爾的理解,還在于是白電的生產商,比如生產冰箱、洗衣機、空調……
“小U小U,把空調溫度提高一度。”
正在運作的空調立刻把空調從27度提高到28度。
“小U小U,我要睡覺了。”
隨著主人一聲令下,小U立刻執行指令,把臥室內部燈關掉,并把空調調到適宜睡覺的模式。
在青島同德路與黑龍江南路交叉口的居然之家內,海爾智家打造了一個大規模的智慧家庭體驗館。除了聲控家電,這里還有成套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將所有的海爾系列家電組合成套,形成生活場景。比如在廚房中,有冰箱、酒柜、烤箱、洗碗機等,最終形成一個體驗場景,消費者可以一次性全部搬回家。
今年6月5日,青島海爾(600690)公告,公司名稱變更為“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由“青島海爾”變更為“海爾智家”。“智家”兩個字,看起來只是名字的改變,這背后是海爾近年來業務、戰略轉向的體現,居然之家內部展示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只是這一點的體現。
“滬市公司質量行”活動期間,公司總經理李華剛表示,“智慧家電,不是簡單的智能控制,而是需要產品去主動適應場景,并且聯合場景,去主動為人服務,而非依靠人的指令,被動服務。”
2019年上半年,公司智慧家庭成套銷售占比達到28.29%,同比提升2.71個百分點。其中,高端智慧成套產品銷售量增幅明顯,二季度環比增長24%;智能家電綁定量增長54%,智慧家庭用戶量增長9.6%;物聯網生態收入19.37億元,同比增長53%。李華剛表示,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慧家電發展中存在的連接、傳送障礙會消失,家電會出現技術迭代。
重塑員工與用戶關系
理解海爾,首先要理解海爾的“人單合一”。
2005年,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的概念,而后逐漸內化為海爾的價值觀,落實于每一個行動。恰巧,海爾生物也注冊成立于2005年。
“人”即具有兩創精神的員工;“單”即用戶價值。每個員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經營體中為用戶創造價值,從而實現自身價值,企業價值和股東價值自然得到體現。
“人單合一”的基本含義是,每個員工都應直接面對用戶,創造用戶價值而存在,有“單”并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分享。員工不是從屬于崗位,而是因用戶才有“人”。
這一模式從薪酬驅動的方式根本性變革倒逼企業兩個變量——戰略和組織的模式顛覆,體現為“三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企業平臺化,即企業從傳統的科層制組織顛覆為共創共贏的平臺;員工創客化,即員工從被動接受指令的執行者顛覆為主動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創客和動態合伙人;用戶個性化,即用戶從購買者顛覆為全流程最佳體驗的參與者,從顧客轉化為交互的用戶資源。
模式的顛覆同時顛覆了企業、員工和用戶三者之間的關系。傳統模式下,用戶聽員工的,員工聽企業的;人單合一模式下,企業聽員工的,員工聽用戶的。
戰略轉型、組織重構和關系轉變帶來的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重建。
“人單合一”解決了傳統工業模式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企業和用戶的割裂,用戶體驗無法及時傳導給企業;二是企業內部溝通障礙問題,企業各部門此前互相扯皮,溝通成本高,“人單合一”模式下成為利益共同體。
9月20日至21日,“第三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張瑞敏以《鏈群共贏,進化生態》為題,闡述了海爾在物聯網時代的生態鏈群如何實現創造性破壞、創造性重組、創造性引領的探索實踐。他講了一個例子,海爾有個“鄭合鏈群”,鄭州商圈相當于體驗鏈群,在鄭州及河南地區做用戶觸點,直到社區。合肥互聯工廠是“創單鏈群”,包括研發和生產等。兩個鏈群結合,開發哪種型號的產品,售價多少,都是自己說了算。
“過去,集團把銷售目標下指令到鄭州,鄭州提出生產多少,把指令下到合肥,合肥配合生產,但銷售增長率從來沒有超過10%,一般只有8%。現在,每月平均增速達30%。簡單說就是同舟共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人扯皮,即便有人想扯皮,其他人也不允許。”張瑞敏講到。
平臺賦能孵化一批企業
近日一天中午,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走入海爾的創新大廈一樓,這里有年輕時尚的設計,茶幾沙發俱全,很多年輕人穿著個性化的衣服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業務,接待客戶,很難感受到這是一家制造企業,倒是像置身一家互聯網企業。
如何理解、如何實現“人人都是自己的CEO”?9月20日,“第三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開幕,張瑞敏講到,加里·哈默寫的《管理大未來》中有一句話,將人類束縛在地球上的不是地球的引力,而是缺乏創造力。管理領域也是如此。
海爾,正在打造成為一個能實現員工自驅的生態平臺,也就是人單合一中的“企業平臺化”。
9月20日人單合一論壇開幕,與海爾生物通過證監會注冊恰巧在同一天。海爾生物正是由海爾這個平臺孵化,而不僅海爾生物這一家,這背后還有一批借助海爾平臺成長起來的企業。
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內,展示了海爾孵化出的各類企業。日日順是海爾集團旗下綜合服務品牌,旗下有日日順物流、日日順樂家、日日順樂農等產業平臺和高端農特產品生態品牌樂家誠品。2018年日日順品牌價值301.08億元,成為國內物聯網第一品牌。而日日順物流高管也曾表示有沖刺上市的意愿。
順逛是海爾集團官方社群交互平臺,聚焦社群交互,顛覆傳統電商,旨在打造線上店、線下店、微店“三店合一”的,通過個性化小數據提供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的物聯網平臺。
另外,還有內部員工創辦的馨廚,獨立法人投資4000萬,平臺跟投400萬元,估值2億元;有助網是員工脫離企業獨立創業,主營為互聯網裝修,2014年創立,2017年團隊有800人,B輪融資估值8億元;也有踐行“產業投行”的海爾金融保理……
“現在海爾創業平臺上,已經有3家上市企業,2家獨角獸企業,12家瞪羚企業,獲得投資的企業幾百家。這些小微的成員,不是執行者,而是創業者,最后成了股份持有者。”張瑞敏表示。
這和騰訊的“賽馬機制”如出一轍,企業作為平臺搭建“森林”,產品在“混沌”中產生。
同在青島的一家境內上市企業董事長正在向海爾學習,認為海爾的組織變革成功了。“此前下班后,我能召集海爾的校友出來吃飯交流,現在不行了,都在當老板,哪有時間出來?海爾的組織變革創造出了2000多個老板,海爾的轉型成功了。”去年海爾業績在提高,很大一部分是由小企業貢獻的,正是來自于重新煥發了組織的活力和人的活力。
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用大字標出一句話,“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只有同時代共振,以一次次“顛覆”“自我否定”方能實現蝶變。如今,海爾由一家簡單的制造企業蛻變成為一個平臺,賦能平臺上成長起來的企業并與之共同成長。
海爾生物即將上市,值得期待的是,在海爾平臺上成長起來的下一家上市公司會是誰?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