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間,雛鷹退發布公告,公司股票于2019年8月27日進入退市整理期,截至10月15日已滿三十個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結束。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決定終止上市,將于10月16日被深交所摘牌。公司股票將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殼資源價值大降,不少ST公司處境堪憂。”10月15日,一位資深財務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多種因素疊加下,ST公司脫帽將越來越難。隨著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多,監管趨嚴,質地較差的ST公司最終可能難逃退市的命運。
艱難自救
從2018年6月出現債務危機,到如今被終止上市,雛鷹農牧走過了艱難的一年。截至6月30日,公司總負債高達185.27億元。
作為曾經的“養豬第一股”,雛鷹退很想抓住豬周期。“一方面是固定資產投資,一方面是對外收購。擴大融資,繼續擴張,再擴大融資。成功了就是良性循環,失敗了就是惡性循環。我這30年是成也杠桿,敗也杠桿。”公司實控人侯建芳如此對媒體總結說。
一年多的時間,侯建芳想了很多辦法挽救雛鷹退,該砍的項目就砍,該收縮的收縮,能回籠資金的不惜低價賣掉,與債務人談重組,引入戰投等,但公司最終還是逃脫不了退市的命運。
“外面的不敢來,里面的難自救。”前述財務人士說,ST公司大多問題重重、窟窿較大。在目前的情況下,投資人更愿意選擇安全邊際高的公司,而不愿掉入陷阱。缺少外援的ST公司,如果本身質地差,就很難自救。中國證券報記者就此詢問幾位市場買殼的資本方,對方均表示有賣殼意向的上市公司質地不能太差,多將ST公司排除在候選范圍之外。
截至10月15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數據顯示,目前A股退至該系統交易的股票共59只。雛鷹退將成為第60家在該系統交易的A股退市公司。
遭受冷遇
事實上,ST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遭到投資者冷遇。
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ST概念指數與上證綜指、滬深300、中小板指、創業板指等主要指數走勢在今年5月初出現了背離。
以今年5月為界,此前ST概念指數與上證綜指、滬深300、中小板指、創業板指等主要指數走勢大體相同,即便是在年報季重組炒作升溫時步調也基本一致。但今年5月份以來,ST概念指數走勢開始與上述主要指數“分道揚鑣”,即便其他主要指數大幅上漲,ST概念指數整體表現平平。截至10月15日收盤,今年以來主要指數上漲20%以上,而ST概念指數下跌12%。
市場表現低迷讓眾多ST公司股東著急。ST公司股東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越來越微妙,鬧僵者不在少數。
以ST天寶為例,2016年,深圳前海天寶秋石投資企業(有限合伙)(簡稱“秋石投資”)以7.25元/股斥資近6億元參與ST天寶定增,并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自2018年年中至今,ST天寶形勢急轉直下,一系列問題暴露出來:實際控制人股權遭司法凍結、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遭深交所通報批評、控股股東股權遭輪候凍結、公司銀行賬戶遭凍結、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
ST天寶股價長期維持在1元/股上方附近波動,秋石投資損失慘重。2019年7月5日,ST天寶披露,公司董事會接到相關部門通知,董事長黃作慶及財務總監孫樹玲被大連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拘留。隨后,在董事會席位上幾大股東之間暗自爭奪,矛盾公開暴露。“船要沉了的時候,沒有人愿意一起陪葬。”ST天寶一位股東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大股東無所作為、上市公司遍體鱗傷的時候,中小股東爭奪董事會席位,本身就是為了“自救”。
類似的事情亦在*ST西發、*ST高升等公司上演。截至10月15日,兩市ST概念股共有142只(含*ST和ST,扣除退市整理股票)。其中,*ST公司共87家,占比61.26%。
監管趨嚴
以10月15日收盤(若處于停牌,則以停牌日股價計),在星ST股票中,僅*ST集成、*ST尤夫、*ST步森三只股票股價在10元/股之上;*ST神城、*ST大控、*ST印紀三只股票股價低于1元/股;股價在1元/股-2元/股之間的*ST股票共計33只,占*ST公司總數的比例為37.93%。
10月15日晚間,*ST長生發布公告,公司股票于10月16日進入退市整理期。在退市整理期交易30個交易日后公司股票將被摘牌。該公司將成為A股市場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第一股。
2018年7月底,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決定》,新增危害公共安全等強制退市制度。此次完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主要情形,明確上市公司構成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或者其他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生產安全和公眾健康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違法行為的,證券交易所應當嚴格依法作出暫停、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決定的基本制度要求。
2018年11月6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了《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簡稱《實施辦法》),并修訂完善《股票上市規則》《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實施辦法》等規則。
“監管越來越嚴格,上市公司退市的制度更加完善。”在一位A股上市公司高管看來,隨著法律法規日趨完善,執法力度加強,投資者越來越理性,ST公司的境況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特別是質地較差的公司,活下去的可能性降低。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