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多家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的“成份指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曾用“實體經濟的基本盤”“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先鋒隊”“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的新渠道”來描述上市公司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并表示希望上市公司發揮好“頭雁效應”。
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而來的上市公司僅有29年的歷史,與國際上的“百年老店”存在一定差距,也存在一些不可否認的亂象,給上市公司聲譽造成不良影響。這些問題,正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過程中要著力改善的重點。日前,總體方案基本定型,明確表示用3年到5年時間使上市公司整體面貌得到改觀,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行動計劃將陸續制定并實施,上市公司發展生態將得以優化。
上市公司提質計劃
正在進行
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全部90個大類,占國內500強企業的七成以上。2018年,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相當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8%。2787家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總金額1.15萬億元,股息率達2.41%,與標普500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水平大致相當。截至今年4月末,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達142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9%,2018年上市公司研發支出7344億元,同比增長21%。
一系列數據切實表明了上市公司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當下,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夯實經濟發展基石尤為必要和迫切。“對上市企業來說,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治理能力,健全優勝劣汰的退市制度。上市公司發展質量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健康發展的基礎,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沒有好的資本市場。”山東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也是在這一背景下,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加速,29年的發展積淀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但也難言成熟。上市公司治理不規范、信息披露不夠真實準確、財務造假、社會責任缺失等問題長期存在,甚至一段時間以來,白馬股密集暴雷打擊市場信心。有些大股東為自身利益掏空上市公司、不顧風險高比例質押股份。種種亂象制約著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投資者權益保護。
對于種種市場亂象,監管層始終保持著密切關注,并多管齊下予以整治。截至5月中旬,證監會今年已對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立案28家次。監管進一步趨嚴,隨著科創板及注冊制的平穩運行,信息披露等標準將更加細化和提升,退市趨于常態化,優勢劣汰效應更加突出。
國瓷材料副總經理司留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對資本市場來說,需要完善制度設計,逐步提高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的比重,鼓勵長期投資,大幅減少企業對債務融資的依賴,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重不到15%,發達國家直接融資比重一般大于50%。最后,要盡可能的減少對股權流通的限制,提高資本利用流通效率,最大限度發揮其資源配置能力。
眾人拾柴完善
上市公司發展生態
近期,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進入尾聲。Wind統計顯示,截至8月27日,在可統計的1784家上市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為正的有1229家,占比近70%;其中1713家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3.79%。有市場人士分析,半年報數據顯示,化工、基建、工程等行業景氣度較好,電子、計算機等板塊也同樣出色,充分體現出中國經濟的韌性。
科創板上市公司光峰科技一管理層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在貫徹國家戰略、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要實現資本市場與產業資本的良性驅動,上市公司自身需不斷提升治理水平,規范運作,夯實主業,扎實內功,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持續提升自身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資本市場改革總體方案提及的重點中,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方面特別提及要優化上市公司發展生態。這與此前易會滿的表態一脈相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宏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眾人拾柴”。包括營造有利于公司發展的法治環境;優化中介生態,督促保薦承銷、法律服務等中介歸位盡責,發揮看門人作用;優化輿論生態,提振市場信心等。
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持高質量發展標準,理順國家發展戰略的市場傳導機制;二是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導向,理順資本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機制;三是堅定回歸本源優化結構,理順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傳導機制。
在外部條件不斷改善的背景下,提升公司質量的責任最終要靠企業自身去落實。遵循“四個敬畏”,走穩健合規之路,強化誠信契約精神,突出主業,遠離市場亂象,積極踐行股權文化,尊重和回報投資者等,都是打造“百年老店”,實現基業長青的關鍵。
司留啟表示,上市公司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質量不單是對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更是企業和企業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上市公司是企業家的資產,更是企業家的作品,提升上市公司自身發展質量,企業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是要激勵管理團隊的創業奮斗精神,不斷提升企業治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創新上時刻對焦市場需求的變化,保持對創新的持續投入。最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必須恪守商業道德、嚴控企業經營風險,這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15:10 | 賽輪輪胎2024年營收凈利創歷史新高... |
15:08 | 三利譜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
15:07 | 招商積余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0... |
15:06 | 凱利泰官宣新管理層:蔡仲曦任董事... |
15:05 | 中晶科技2024年扭虧為盈 2025年第... |
15:01 | 北京電信深化生態合作 驅動首都數... |
15:00 | 昆侖萬維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