躊躇4年的萬邦德借殼之路曲折異常。萬邦德13日披露了第三版重組草案,共計作出了42處修訂。
事實上,自從去年6月發布重組預案以來,萬邦德收購萬邦德制藥的交易“修修補補”不下6次,標的資產預估值從34億元降至27.3億元,業績承諾同步縮水。
萬邦德制藥早在2012年就申報過創業板,后兩度籌劃借殼棟梁新材(“萬邦德”前簡稱),皆未果。其間,萬邦德集團分兩次合計斥資14.5億元入主棟梁新材,再次啟動了注入核心資產萬邦德制藥的交易。
頗受關注的是,這項曠日持久的高杠桿交易令萬邦德集團資金承壓,其所持萬邦德股份已全部質押。“對高杠桿的資本運作而言,時間就是成本,萬邦德的重組拖得越久,對上市公司及其股東越是不利。”資深投行人士說。
重組方案久拖未決
8月13日,萬邦德出爐新版重組草案,并修訂了對證監會一次反饋意見的回復。
此時,距萬邦德交易預案面世已時隔14個月。2018年6月的重組預案顯示,萬邦德擬以33.98億元,收購萬邦德集團旗下萬邦德制藥100%股權,發行價格為12.55元/股,構成重組上市。萬邦德制藥主要從事現代中藥、化學原料藥及化學制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但其后,公司未能在6個月內將重組事項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今年1月宣布將發行價格由12.55元/股下調為7.18元/股。此時,幾乎與之同步啟動借殼的醫藥同行奧賽康,已獲證監會放行。
今年4月18日,萬邦德“翻新”重組草案,標的資產預估值由34億元大幅下調至27.3億元,發行價格為7.18元/股,承諾的業績也大幅下調。據第一版方案,萬邦德制藥2018年至2020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85億元、2.5億元和3.25億元。調整后變為2019年至2021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845億元、2.265億元和2.638億元。
對照不難看到,隨著估值大幅下調,標的資產業績承諾標準也隨之調低。值得一說的是,萬邦德制藥2018年度扣非后凈利潤僅為1.53億元。換句話說,如果以原版方案衡量,萬邦德制藥首年(2018年)就未能完成對賭。
另一機巧之處是,新版方案減少的萬邦德制藥的交易價格占原交易價格的比例為19.66%,恰好未超過20%的“構成重大調整”紅線,無需重新履行相關程序。
“資產估值與發行價、業績承諾是一攬子的交易元素,如果幾項都出現下調,那應該是標的資產原先的估值被高估了,或者生產和經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投行人士表示。
由于借殼審核等同IPO標準,證監會反饋提出的30個問題精準而尖銳,首問便要求補充披露標的資產IPO、兩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時間、方案和終止原因,標的資產是否曾存在上市障礙及該障礙是否已解決等。其余問題包括了“同股不同價”、業績可實現性、學術推廣情況、銷售費用真實性等具體事項。
杠桿買殼“冷暖自知”
“掌舵”萬邦德之難,恐怕是萬邦德集團始料不及的。
據萬邦德2019年一季報,萬邦德集團所持全部股份都被質押,實控人趙守明夫婦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二級市場上,萬邦德最新股價不到10元,總市值不過24億元。萬邦德集團僅買殼一項就浮虧達10億元。
一切壓力的發端,是高杠桿買殼。
IPO未果的萬邦德制藥,2015年底開始接觸棟梁新材(“萬邦德”前簡稱)。2015年9月18日至2016年3月15日期間,棟梁新材曾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萬邦德集團旗下的萬邦德制藥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
未果之后,2016年3月,棟梁新材原實控人陸志寶將所持9.44%股份轉讓給萬邦德集團,轉讓總價為7.3億元,單價高達32.49元/股,比彼時市價溢價約218%。2017年1月,棟梁新材卷土重來,擬通過資產置換,注入萬邦德制藥。再度流產后,萬邦德集團出資7.2億元受讓了陸志寶所持剩余9.44%的股份,單價為32.04元/股。
通過兩次股權轉讓,萬邦德集團以14.5億元的代價斬獲棟梁新材18.88%股份,晉升為控股股東,上市公司后來改名為萬邦德。
交易所問詢函回復顯示,萬邦德集團運用了高杠桿。據公告披露,當時首次交易的股權轉讓款7.2億元,其中2.2億元來源于萬邦德集團自有資金和經營活動所獲資金,其余5億元來自于其他公司借款;第二筆7.3億元,其中1億元來源于萬邦德集團自有資金和經營活動所獲資金,其余6.3億元來源于向其他公司的借款。
照此計算,萬邦德集團自有資金及借款的杠桿比例達1:3.5。當時公告披露大部分借款年化利息達12%,由此推算萬邦德集團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就高達億元以上。再算一筆賬,趙守明、莊惠夫婦二人合計持有萬邦德制藥65.24%的股權,按照本次交易作價,該部分股權估值約17.8億元。
為了將該部分資產證券化,花費14.5億元買個殼裝資產,真的劃算嗎?以當下的環境看,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本次重組順利實施,趙守明夫婦無法從中套現,其交易獲得的股份也將優先用于履行業績補充承諾,融資能力受限,買殼及運作的資金壓力將持續存在。
“重組過程中涉及諸多費用,加上融資成本,真實的耗費是很大的,每一天都意味著資金成本的增加。重組拖得越久,對上市公司及大股東的壓力就越大。”投行人士表示,2016年重組監管收緊及金融去杠桿后,殼資源的泡沫越發凸顯,重組對股價的刺激效果也在下降,“這兩年,高杠桿買家不得不面對當年沖動的懲罰。”
12:58 | 孚能科技2024年大幅減虧 動力電池... |
12:52 | 天智航2025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10... |
12:51 | 錦江航運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2:50 | 江順科技披露上市后首份一季度報 ... |
12:50 | 云頂新耀:伊曲莫德在香港獲批上市... |
12:49 | 現金分紅金額逐年增加 三七互娛一... |
12:48 | 白云機場2024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 |
12:48 | 皓元醫藥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以創... |
12:24 | 中控技術:一季度工業AI戰略穩步推... |
12:22 | 全棧智能驅動增長 軟通動力第一季... |
12:21 | 每日互動應用場景入選國家數據局公... |
12:21 | 呈和科技2024年營收凈利實現同比雙...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