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抵御行業周期“寒冬”,中集集團在“制造+服務+金融”戰略定位下,形成9個板塊格局,并進一步升級“多元化”戰略,調整內部結構,加強與資本市場結合。
中集集團破解周期困局
空港重組多元化戰略提速
證券時報記者 阮潤生
“無論是集裝箱價格,還是石油價格,作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中集,價格下跌我們不是很懼怕。反過來講,行業好的時候也不要太樂觀。”談到行業周期走勢,中集集團董秘辦主任吳三強日前在接受e公司記者訪談中,作出如是表態。
作為全球集裝箱龍頭,中集集團直接受益于航運周期復蘇,去年A股股價累計上漲約57%,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扭虧,盈利約13億元;天然氣市場價格走高,中集集團也成為“氣荒”的受益方,旗下設備運輸公司中集安瑞科全年漲幅超過80%,跑贏了恒生指數;近期石油價格反彈,也讓低迷的海工業務復蘇情況備受關注。
為了抵御行業周期“寒冬”,中集集團在“制造+服務+金融”戰略定位下,形成9個板塊格局,并進一步升級“多元化”戰略,調整內部結構,加強與資本市場結合。
空港重組上市
從2013年開始,中集空港業務就策劃與資本市場結合。吳三強介紹,當時整個大集團面臨負債率比較高、產業板塊比較多、總部管理難度加大的問題,集團CEO兼總裁麥伯良提出讓業務更加獨立,讓分析師去看,讓資本市場去管的思路,同時也讓業務自己擁有融資能力。
至于具體業務上市順序,吳三強表示中集并沒有指定。只要業務形成規模,內部組織結構、管理團隊調整到位,對資本市場有吸引力,就會推進盡快上市。
此前,港股中集安瑞科就成為了承接中集集團能源裝備業務的平臺;這一次,輪到中集空港業務,擬注入港股聯營公司中國消防。
方案顯示,中集集團擬將所持有的德利國際(Pteris)以及中集天達相應股權,分別作價約38億元和6億元注入到中國消防。交易完成后,中國消防將成為中集集團持股50%以上的港股融資平臺,進而強化登機橋、地勤支持設備、自動化物流等業務運營。2月9日,相關方案將提交董事會審議。
不過,有市場觀點認為收購標的估值偏貴。
對此,吳三強回應稱,目前標的公司只披露到2016年的盈利。受監管條例約束,2017年利潤未經審計不能披露,但結合行業的平均增長,中集空港業務又一直保持業內領先態勢,預計利潤將會保持快速增長。另外,同行美國登機橋同行JBT(約翰賓利技術),以及A股物流系統自動化公司,當前市盈率已經達40多倍。
資料顯示,2016年中集天達凈利潤為1.29億元;同期Pteris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7151萬元,三年復合增長率為32.1%。
另外,在物流自動化領域,中集集團國內市場占有率居首,客戶包括順豐、菜鳥、京東等,高速分揀系統處理包裹最高達到7萬多件/小時,超過行業平均水平3倍以上。
據介紹,物流自動化全球市場規模上萬億級,過去由歐美公司壟斷,但由于缺乏成本優勢、定制化靈活性等問題,近兩年逐漸被中集這類崛起的本土企業替代。而且中集具備國際化競爭能力,可以向海外市場進一步拓展。后期中集空港有很多發展計劃,包括收購兼并,所以現在也急需獨立融資平臺。
擴張與收縮
除去傳統周期性業務,中集拓展的新型業務以非周期性為主要特征。
本次重組的空港業務,無論是登機橋還是物流自動化,都不具備任何周期性,且全球增長穩定。中集空港毛利率可以高達30%以上,中集登機橋產品已占有全球40%以上的份額,并包攬國內所有新訂單,2018年還考慮在美國投資建廠。
“中集多元化發展到現在,不會盲目擴張。”吳三強表示,公司會探尋一些新興產業,也會有收縮。
新能源汽車成為中集集團新進產業。去年2月,中集集團分別與格力電器、珠海銀隆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強登機橋、模塊化建筑、海洋工程、多式聯運、智能制造等多領域加強產業協作。
中集集團與珠海銀隆在嘗試推出合作設計純電動的重型卡車,負極材料采用鈦酸鋰電池,充電只需15分鐘,儲能效果好。相比,另一個國內知名品牌的則需要兩個半小時。據介紹,2018年會有正式的產品推出,現在已經收到意向型訂單了,后續雙方還會有進一步深度合作。
模塊化建筑領域也是一大策略。近日中集集團就與中建三局簽署協議,將雄安新區首個建筑工程項目提供6棟企業辦公樓和酒店式公寓模塊化集成建筑。目前,中集已為英國、歐洲、澳洲等國家或地區建造逾百萬平方米各類建筑,共2萬多套房間,合作伙伴包括希爾頓、洲際等世界頂級酒店集團和世界500強公司。
相比之下,中集集團在電商領域商則選擇收縮。去年9月,中集電商部分股權作價6.3億元出售給豐巢科技,將快遞柜中集e棧轉給順豐,實現旗下首個內部孵化項目退出。
據介紹,當年中集進入快遞柜是為了做物流行業,但后期發現物流與現有業務定位也并不完全匹配,且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面,項目運營兩年來,布點1.4萬臺,價值也獲順豐認可。本次退出后,預計將直接為中集2017年度帶來約4億元凈利潤。
“下一步我們再選擇新行業會比較謹慎。”吳三強表示,目前來看,多元化業務是平抑了周期性產業波動,但是給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影響效率,“在高峰期,中集合并報表達400多家企業,財務部非常辛苦”。
聚焦主業
1月份,中集集團子公司中集產城競拍下上海寶山區地塊,打破此前租賃用地由上海本地國企包攬的局面,也一度被解讀為中集加強地產業務的信號。去年7月,中集產城以增資擴股方式引進碧桂園作為戰略投資者。
“中集拿地還是應該會很謹慎。”吳三強介紹,上海寶山地塊屬于是之前工轉商土地,前海地塊尚未有新進展。中集在國內所有土地加起來有30平方公里,主要是工廠,而能轉性的占比并不多,集中在上海、深圳等地,未來這一塊是比較大的利潤來源。
作為前海大地主之一,中集集團去年10月公布與深圳國土資源委員會、前海管理局簽署了土地整備框架協議,涉及前海三宗地塊面積約合52萬平方米。按照協議,土地將以2015年1月1日為新舊土地評估點,之前收益歸南方中集,之后新規劃下土地價值則給中集置換成同等使用權價值的土地,對應40%土地開發權。
吳三強表示,前海地塊沒有最新進展,整個程序很復雜。當前市場估值從100億到300億元都有,但是現在公布只是一個框架協議,沒有任何前海土地的收益進賬。
對于地產業務定位,中集集團一貫保持低調。
“地產對中集來講是一個業務,目前還不是一個核心戰略。”吳三強向記者表示,這個業務將來發展起來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中集現階段核心還是高端裝備制造。另一方面,地產占比過大,也容易影響上市公司融資能力。
2016年9月,中集集團向證監會提交非公開發行計劃,擬募資60億元。去年1月,為落實反饋意見,方案申請中止,直至12月27日,證監會恢復審查。
在本次募投項目中,融資租賃項目擬投入金額20億元,成為“重頭戲”。金融業務在中集集團快速增長,連續三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去年前三季度達17.35億元,毛利率維持高水平。
與地產業務態度類似,吳三強表示中集也不會發展第三方的金融業,融資租賃百分之百服務于主營業務。“這次定增20億主要還是補充金融租賃的資本,因為作為金融行業,安全邊界很重要,資本充足率要提升。”
穿越周期
相比房地產、金融,中集集團在傳統業務上選擇堅守和擴張。
在航運周期復蘇背景下,主營業務集裝箱終于在迎來“大爆發”,產品量價齊升,去年前三季度業務銷售收入實現180.29億元,同比增長1.3倍。
吳三強預計,由于去年增長太快,今年集裝箱增速可能會放緩,而道路運輸業務未來一定會超過集裝箱,目前全球占有率10%,國內綜合占有率20%,未來的增長空間更大。另外,天然氣供需失衡,而天然氣基礎設施不足,儲備、調峰能力匱乏,中集安瑞科的表現也值得關注。
相對而言,集裝箱、能源等業務已經站在周期復蘇風口,海工業務低迷已久。去年前三季度業務營業收入16億元,同比下降約一半。不過,與海工業務密切相關的石油市場成交活躍。自去年9月以來,NYMEX原油價格累計上漲約37%,并在2018年沖破60美元/桶關口。
對于油價上漲,吳三強稱,一年以前中集內部研究認為,油價一定會漲到70(美元/桶),但是沒想到這么快。“石油價格下跌我們不是很懼怕。反過來講,行業好的時候也不要太樂觀。我們一直希望中集走的比較平穩,科學發展。”
中集海工與大股東招商系資產整合的傳聞也一直受資本市場關注。去年4月招商局集團內部股權置換,協調重整了海工業務,市場猜測下一步有望整合中集海工業務。在招商局重振實業背景下,近期雙方海工業務重組傳聞再起。對此,吳三強表示不作評論。
從招商局體系來看,中集屬于其實業板塊,但不納入招商合并報表體系。
從深圳規劃來看,海洋產業將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吳三強表示,深圳市政府將設立500億元海洋產業并購基金,中集會考慮做一個GP(普通合伙人),聯想弘毅也有望參與。吳三強稱,深圳定位為中國的“休斯頓”,將打造為全球海洋經濟中心。
12:58 | 孚能科技2024年大幅減虧 動力電池... |
12:52 | 天智航2025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10... |
12:51 | 錦江航運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2:50 | 江順科技披露上市后首份一季度報 ... |
12:50 | 云頂新耀:伊曲莫德在香港獲批上市... |
12:49 | 現金分紅金額逐年增加 三七互娛一... |
12:48 | 白云機場2024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 |
12:48 | 皓元醫藥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以創... |
12:24 | 中控技術:一季度工業AI戰略穩步推... |
12:22 | 全棧智能驅動增長 軟通動力第一季... |
12:21 | 每日互動應用場景入選國家數據局公... |
12:21 | 呈和科技2024年營收凈利實現同比雙...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