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賈壯 程丹
有的人始終處在高光時刻,李小加就是,從鉆井工人到新聞記者、投資銀行家,再到港交所行政總裁,滴灌通集團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
再次站在聚光燈下,李小加對于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爭議的話題,他并不回避,也不隨波逐流,卸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依然憑借超前的思維和個人魅力征服公眾。從港交所時期的改革者,再到連接中國小微企業和全球資本的追夢人,他始終前行,敢于吃“螃蟹”。
如何看待近期國際期貨市場的變化,以及滴灌通想要怎樣解決傳統金融市場“失靈”的小微融資問題。李小加接受了證券時報的專訪,暢談他的收獲與思考。
市場出現危機時
LME有必要進行干預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鎳合約之間的話題頻頻引發市場關注,近日,LME將鎳交易日漲跌幅上限提高至8%,第二次暫停了鎳市場交易,啟動審查程序,審查此前倫鎳市場交易行為中的惡意行為,您如何評價LME的這一系列動作?
李小加:我已經從港交所退休一年有余,人已不在局中。上周分享過一些觀察,主要是因為市場突變,信息混亂,LME又集中精力在歐洲時段處理危機,無暇顧及亞洲市場的公眾關注。到今天,這件事雖然還在演變之中,但已進入較常規的市場管控階段,LME也一直在官宣公告。作為外人,我已沒有更多有價值的觀點可分享,也不應在LME正在推動的具體監管問題上妄評。如一定要我再說些什么,我就簡單重申幾個觀點:
第一,LME是一個公平、開放、完全國際化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它有完備的監管和風控體系;第二,LME是一個大戶交易的市場,高度注重效率和會員的經濟效益,但它有足夠的監管權力與手段,在市場危機出現時,做出必要的、非常規的市場干預;第三,由于LME具有巨大的現貨特征,它的不少風控措施不是前置的,嵌入式的,和頻繁干預式的。既然參與者都是全球大型機構,LME需要讓“馬”跑得快,就不能讓馬總是上著“韁”。但我相信LME手中有“韁”,可在馬跑野之前及時套住。至于這場風波中,誰輸,誰贏,誰該輸,誰該贏,我完全沒有立場,一切均在進行中。
建議在香港
設立新型債券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隨著跨境資本流動的頻繁,離岸市場逐漸成為中國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中資美元債市場規模較大,去年以來波動不小,您今年在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在香港創建新型債券市場,提升中資海外債市場透明度和交易效率的提案》,主要考慮有哪些?
李小加:在香港籌建一個市場化、高度透明、基于市場參與者自律的新型債券交易市場,同時提供可有效配合監管者需求、信息透明的債券發行登記、托管、交易和清算服務。我建議,相關部門應關注新型債券市場籌備組工作,并給予指導,使得該市場的發展方向契合國家發展戰略。
目前中資海外債存量規模逾9000億美元,盡管和全世界的OTC市場比起來規模還很小,但是已經不可忽視。而且中資美元債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市場,國內有不少錢想要在境外投資發債。中資美元債市場就有兩個突出的特色,一是高度國際化,二是高度中國化。高度國際化體現在:它是一個美元市場,受美國的貨幣政策的影響很大;它是一個OTC市場,按照國際OTC市場這種大戶間市場的規則運營。
這樣的“二元”市場以前很少見,但它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它的健康發展對中國很重要。
當前的中資美元債占比中,40%~50%是金融機構債,20%~30%是城投債,剩下20%~30%是房地產債。該市場存在一些諸如發行人發布信息混亂、二級交易不透明、后續監管手段不足等問題,如果任由這種狀況持續,可能會影響中國的對外金融信用,提高融資成本,制約香港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在香港創建新型債券市場,增加市場透明度和交易效率,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
新型債券市場的核心要素包括七個方面:一是一個尊重市場傳統、高度組織化的OTC市場,不是以集中交易為主的傳統交易所;二是統一的登記和一級托管服務,確保信息發布透明及時;三是交易系統和市場現有系統對接;四是清算服務可以自建或與現有清算機構合作;五是擴大市場參與者范圍,包括做市商、代理商和合資格自營商,為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提供便利,增加債券交易量;六是從中資美元債起步,逐漸擴大到其他亞洲債券,形成新規則下的亞洲債券交易中心;七是領會監管機構對市場的監管訴求,在籌建過程把訴求設計到相關規則之中。
這個中資海外債市場完完全全是一個海外市場,后續國內債券南向通等,需要再有政策設計,可以包括美國國債、中資金融債、房地產債等,這都是國際市場上的產品。
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經濟邏輯,同時能與美元主導的市場體系接軌的債券市場。為海外債發行、交易、托管設立市場化的運營標準和責任機構,對于維護和加強中國企業的海外債務融資渠道,加快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創業只為把國際資本
引入中國小微企業
證券時報記者:您去年創業的滴灌通,是一個連接中國小微企業和全球資本的投資平臺,致力于把國際資本精準引入小微企業,為國際投資者帶來可持續增長、高度分散和高質量的投資回報,請您介紹下創辦滴灌通的初衷。
李小加:我在傳統的金融系統很多年,始終都有一個疑問,為什么金融不能完全下沉到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很難直接獲得金融的支持,傳統的金融體系在服務中小企業的過程中,很難堅持下去。
后來發現傳統金融模式的DNA是不適應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的,在傳統金融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基礎運營邏輯就是公司必須足夠大,必須要有門檻。因為在過往,我們任何投資者特別是有廣泛散戶參與的資本市場的話,你的信息要透明,你的交易要集中,你的風險也要有很好的控制,因為這畢竟是所有人都要參加的一個市場,那意味著這個公司的透明度是靠什么解決?是靠很多的中介機構背書、會計師做賬,最后要監管部門批準。這一切都要花很多錢,如果公司很小,你開一個小餐館、開個理發店,你付不起這樣的基礎成本。所以說過去這樣的一種成本,這種傳統金融,特別是這種市場的話,你很難服務到小微企業,相對來說單位成本太高,不可能有效。
全球也沒找到一個方式方法,可成規模地投資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經濟生活中最活躍的一部分,但是資本和它是脫節的,我們希望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高度數字化的今天,可以做出一些嘗試。
中國經濟數字化的普及,解決了小微企業的信息透明化問題。在今天的中國,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小餐廳、小賣部、理發店,也大多使用電子化管理軟件和移動支付系統。小微企業多生存于某個生態圈中,每個生態圈都有影響力很大的節點企業。節點企業是資本與小微企業之間最好的橋梁,通過與節點企業合作,可以對小微企業進行篩選,并對資金投放和回收實施管控,同時節點企業可以與投資者共同分享投資回報。
證券時報記者:作為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平臺,滴灌通的投資模式是什么樣的呢?
李小加:滴灌通就是想做這么一種大的體系,把錢分散式地放出去,又能夠把回報每天、每時刻分散性地收回來。我們既要幫助小微企業,同時也要幫助投資者賺到錢,并且有很好的收益,這個事情才有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簡單說,我們投資一家門店,和它簽訂一個標準化協議,給他一筆資金,它基于自己的收入按比例給我們分成。投資屬性上來看,它不是債權投資,門店無需返還本金,也沒有利息概念。它也不是股權投資,我們不是股東,不享受股東權利,也不干涉品牌和門店的正常經營管理。
投資具體的門店之前,我們會和節點企業溝通所有店面的平均數值、回本周期、單店收入、開設新店的基礎投入等信息,意味著節點企業對店面有過第一輪把關和篩選,然后才會進入下一步合作。根據這些第三方信息和公共信息,加上滴灌通自己的挑選標準,從而進行綜合評估判斷投資哪些門店。
針對不同的投資者,滴灌通設計了不同的產品,會擁有不同的收益。滴灌通和勞動創業者合作,實實在在開一個小店,我們只關注小店的收入,簡簡單單地把每天屬于滴灌通的收入分成拿回來,然后形成一個巨大的底層資產現金流。另一端,我們會把這個現金流設計成各類產品,面向不同的投資者,但支撐這個底層資產的仍然是成千上萬個完完全全分散的小店。
按照傳統金融投資模式,如果是VC和PE,他們投100個企業,即使90個死了,他們也不在乎,只要活下來10個成為參天大樹,收益可能就漲100倍。我們投的企業當然也可以接受一部分的失敗,但這些小微企業幾乎都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他們有一個生命周期,也不會去上市。比如說有一些很潮的奶茶店,它的回本周期有可能11個月,但他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27個月。而有些小藥店,可能4年才能回本,但是一旦回本以后,這個店還能活十幾年。很多小店的收入雖然很小,但風險也很低,一旦過了爬坡期,收入也是很好的。我們會根據不同業態不同類型的小店,建立不同的投資組合。
實際上就是開小店的“大媽”邏輯,每天就關心幾個數:這家小店投進去多少錢,能回多少錢。同時,這些收入、留存的資金,和小店能活多久相關。
證券時報記者:從創立到現在,這半年多時間里,滴灌通發展怎么樣呢?
李小加:我們有一個“百千萬”計劃。滴灌通今年一季度將達成百家目標,即完成投資100家小店。“百計劃”完成整體業務模式跑通。今年四季度完成“千計劃”,初步完成滴灌通技術體系。2023年我們將開始“萬計劃”的規模上量。
與傳統金融市場不同,滴灌通不是“選股”,我們是“選店”,靠投資一個個的小店,讓一個個勞動創業者,能夠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讓國際投資者享受中國實體經濟活力可以帶來的回報。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