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穩定的超額收益就是絕對收益。”這是李曉星一直堅持的投資理念。
銀河證券最新發布的《中國公募基金長期業績排名榜單》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銀華中小盤精選過去七年的期間收益率達547.66%,年化收益率達30.59%,在同類293只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一。
而在流動性寬松的市場中,當前很多股票已然不便宜,如何獲取超額收益?“想獲得超越市場的超額收益,就要比市場想得更遠。”在市場普遍認為估值因子已經失效的今年,這個因子一直存在于李曉星的投資策略中。“我們做的是有估值保護的成長股投資,對于太貴、透支未來業績的個股,我們會放棄,但對于那些尚未看到拐點的估值較低的個股,我們愿意花時間等待這個拐點。”
盡管聚焦質地、不看估值的投資方法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非常突出,李曉星管理的基金持倉的很多股票也受益于這一風格,但他并不認為某一種投資方法可以永遠奏效。“在大家投資越來越趨同的背景下,關注邏輯背后的假設更為重要。”李曉星說。
關注流動性變化
在李曉星看來,下半年影響市場的核心因素有三:疫情、外部環境以及宏觀經濟走勢。他認為,疫情、外部因素都屬于風險事件。當風險來的時候,流動性會相對寬松,讓整個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壓力更小。如果外部環境趨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流動性則會收緊。從宏觀經濟來看,如果經濟逐步恢復,短期經濟數據較好,作為看得長遠的央行也會邊際性收緊流動性。因此,下半年的市場核心要看流動性是否變化,如果流動性邊際收緊,估值壓力會增加,估值因子可能會重新發揮作用。
“我覺得估值因子大概率會發揮作用。”李曉星用一句話概括了他對下半年市場的總體判斷。“現在有很多研究認為估值因子已在A股失效,但如果大家都這樣認為,它就快變得有效了。從一年的維度看,我認為估值因子將重新發揮作用。估值因子不光代表了價值股,還代表了業績成長股。”他表示,“我認為下半年流動性不會特別緊,但流動性邊際也不會更松,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大概率會去賺公司業績增長的錢,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的投資方法在未來一段時間將重新奏效。”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在判斷流動性邊際不會更寬松的基礎上,李曉星也對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了一定調整。“流動性的寬松,讓整體估值抬升了一個水位,現在市場上機會都被發掘得很充分。在成長股這條線上,要找到被低估的個股有一定難度,我們會盡量去尋找一些有性價比的股票。”具體到如何調整,李曉星說,“目前,我們盡量把投資組合整體的估值往下壓。方向上,把估值特別貴的股票賣出一些,買一些景氣度還沒起來或目前景氣度偏低但未來趨勢會向上的個股。”
尋找高性價比個股
盡管將組合整體的估值下調,但李曉星仍然保留了目前估值較高的電動車板塊相關個股。在他看來,任何板塊的上漲一般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少數行業出身的基金經理在買,此時一般股價位于“左側”;第二階段是比較敏銳的平衡基金經理進入,這個階段會看到明顯的“右側”信號;第三階段就是泡沫化。“總體來看,電動車行業目前位于第二階段,但未來四個季度,這個行業的景氣度是環比向上的,雖然貴,但除了貴卻挑不出其它毛病,而且高估值會通過業績快速增長來消化,所以,接下來電動車板塊的超額收益是比較確定的。”他說。
對于李曉星聚焦的消費和科技賽道來說,目前的估值水位都很高。他表示:“綜合來看,消費股和科技股都可以稱為成長股,成長股是通過業績的不斷增長實現股價上漲。事實上,本輪消費和科技的上漲是由寬松的流動性推高估值實現的,所以,當流動性發生緊縮或邊際收緊時,估值也有可能收縮,對成長股中業績增速無法消化估值的標的較為不利。”
消費和科技板塊相關個股目前并不便宜,但在李曉星眼里,仍有一些值得投資的方向。“消費板塊比如白酒、家電、農業后周期以及乳制品還是有較高性價比,科技板塊中的電動車、光伏、消費電子、傳媒等細分領域性價比也較高。”此外,如果經濟向上,他也會考慮布局一些處于低位的周期成長股。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