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志偉
在公募行業,李巍是一位低調的“長跑健將”。
據貓頭鷹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底,管理一只產品超過10年,且年化收益超過20%的基金經理,只有4位。李巍是其中之一,和朱少醒、余廣、杜猛相若。
這樣的戰績,足以驕傲。但他深藏若虛、不見圭角,管理規模保持在百億元出頭,遠離所謂的“頂流”光環。
一些熟悉他的圈內人評價,無論是對上市公司的覆蓋廣度,還是對投資本質的洞察深度,李巍都是少有的高手。
對于投資,李巍有一種進退有度的智慧:“你得跟市場保持距離,但又不能離得太遠。”同時,他強調用正確的方式做投資:“它會保護你沒有那么快被‘后浪’拍死。”
跨界入行:
從券商自營投資到明星基金經理
2005年研究生畢業那年,李巍一門心思撲在了論文上,等回過神來,春招已經進入尾聲。機緣巧合之下,這位北大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在一場大型校內招聘會上,邂逅了同樣姍姍來遲的廣發證券。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巍投遞了簡歷。之后收到面試通知,又歷經幾輪考驗,他進入廣發證券自營部。
2005年5月,李巍正式上崗實習。當時正值股改第一批公司發布方案,上證指數一路跌到998點。李巍和自己的研究生導師開玩笑說,自己抄了個歷史大底。事后看,的確如此。
剛到廣發證券自營部時,李巍負責行業研究,主要覆蓋醫藥和交運領域。幾年后,廣發證券自營部開始設立投資賬戶。年輕能干的李巍被領導相中,負責管理其中一個賬戶。干了兩年多,因為業績出色,他在2010年加入廣發基金權益投資一部,并于次年開始管理公募基金。
好的投資一定緊跟時代的脈絡。2011年9月20日,廣發制造業精選宣告成立,李巍由此開啟基金經理生涯。之后的十年里,伴隨著京滬高鐵建成,“復興號”列車問世,港珠澳大橋和上海中心大廈拔地而起,中國制造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
在這場制造業升級的浪潮中,一大批優秀的上市公司脫穎而出,常年深耕制造業的李巍在十年間斬獲頗豐。據Wind統計,截至2021年末,廣發制造業精選10年累計回報630.6%,年化回報21.32%。由此,李巍也成為全市場僅有的管理單只基金超10年且年化回報超20%的4位基金經理之一。
非科班出身,李巍在10年公募投資生涯中取得出類拔萃的業績,背后除了時代賦予的機遇,也離不開他自身的反思與迭代。
廣發制造業精選成立十周年前夕,李巍面向投資者做了一場直播交流。談及職業生涯最深刻的體會,他坦言:“一個好的投資人,很難說自己的投資體系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根據市場的變化和反思,去優化自己的投資體系。”
反思迭代:
三個階段的成長與變化
“投資是一種修行,最終是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回首十年公募投資歷程,李巍歸納為三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是2011年-2015年。早期做投資時,選股維度相對單一,李巍更看重企業未來兩三年的增長,主要關注增速和市盈率。
2012年,全球電子產業鏈向大陸轉移,新能源(光伏、風電等)蓬勃興起,他開始著重研究電力設備和電子。
但市場的風向很快掉頭。2013年之后,傳媒游戲整體啟動,“互聯網+”風潮興起。對科技新產業的關注和能力圈的不斷擴展,是李巍當時的一大進步,“雖然后來有部分公司被證實商業模式存在瑕疵,但對新興產業的研究思路還是沉淀下來了”。
2015年前后,A股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很多中小市值股票短期內漲幅巨大,李巍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怎么給科技公司進行估值。
這一階段,他的思考方式變得更加多維,選股更多考慮長期空間和終局變化。這段經歷,也為2019年科創板成立后,他把握新一輪的科技行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數據是最直觀的體現。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末,李巍自2019年6月11日開始管理的廣發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基金,累計回報163.68%,年化回報46.01%。
“最寶貴的投資經驗往往是在最痛苦的時間段獲得的。”經歷了第一個階段的順遂之后,2016年-2018年,李巍遭遇了業績“滑鐵盧”。
尤其是在2018年的熊市中,組合凈值出現較大回撤后,他做了很多反思。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中證800指數中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多年的財務報表拿出來反復翻看,發現不同的企業有著完全不同的資產結構和商業模式,對成長性的平衡有了更深的認識。
經過深刻反思后,李巍開始更加注重組合的波動,思考如何在做好防守的情況下再考慮進攻。體現在投資方法論上,他引入更多維的選股模型,希望通過這些方式讓投資體系變得更為全面,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回報。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李巍的投資風格變得更加“穩重”。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2018年之后,他開始降低對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希望通過更低的換手率,尋找賽道景氣度高、公司質地優良的標的,來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
風格畫像:
以價值為基礎的均衡成長型選手
如果給李巍做一個投資風格畫像,可以概括為“以價值為基礎的均衡成長型選手”。
他直言自己對企業的成長性的偏好:“無論是A股還是美股,我們大部分時候賺的錢,還是來自企業價值增長帶來的市值增長。”
早期選股票,李巍對成長性特別看重,如果企業增速高,能接受比較高的估值。經歷了2018年的波動教訓后,開始格外關注商業模式。因為他認識到,如果一個公司只有收入和利潤增長,生意模式卻不好,這種增長難以持續。
李巍想明白了一件事:成長看似是過去以及未來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增長,本質是企業犧牲了當期的盈利能力或盈利質量,做了比較多的資本開支,以此來獲得未來的收入和利潤增長。
在持倉均衡這一點上,李巍有著嚴格的投資紀律,對任何單一行業很少買超過30個點,對單只股票很少主動買5個點以上。
他分享了一個案例。2020年上半年,醫藥板塊一騎絕塵。當時全市場排名前50的公募基金,有40多只是醫藥基金,很多全市場基金醫藥配置比例都在20個點以上。李巍卻主動把醫藥的比例從10個點以上下調至6、7個點。
李巍的減倉是為了回避風險,“在考校一個投資人能不能真正客觀理性的時候,相較于做預測,我們更需要給自己劃一條底線,即一旦低于這個標準,無論如何都要有所行動的底線”。
站在那個時點,李巍認為醫藥的階段性超額收益太強,資金的博弈行為一定程度上導致交易擁擠和高估值,且沒有明顯超預期的東西,“所以我在那個階段減了,減了之后再想辦法找Alpha”。
在李巍看來,風控體系就是不能讓最壞的情況發生,即使最后驗證自己的判斷是錯的(風險沒有發生),但控制了風險的敞口。從長遠看,組合的收益率會因此受益。
“本質上我是想賺價值發現的錢,最后有一波交易可能賺的是趨勢的錢、市場情緒的錢,但這本來就不是我該賺的錢。”李巍始終覺得,作為一個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要有持續發現Alpha的能力,尊重市場,感受周期,與優秀公司為伍。
(編輯 田冬)
21:50 | 粵傳媒:關于公司舉行2024年度報告... |
21:50 | 許昌智能:2024年年度報告業績說明... |
21:45 | 思特奇: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一... |
21:45 | 金埔園林: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蘭花科創:4月25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三一重工: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建研設計:5月8日將召開2024年度股... |
21:45 | 福能東方: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九安醫療: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方正閥門:202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會... |
21:45 | 達嘉維康: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45 | 達嘉維康: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