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珊 昌校宇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描繪了境內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市場的現狀與未來。
歷經二十余載發展,境內ETF從資本市場的“創新品類”躍升為居民財富管理的“核心工具”。2024年,境內ETF迎來歷史性跨越——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越主動基金,總規模一度突破3.83萬億元,產品數量超千只,標志著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正式躋身基金市場的主流陣營。
不過,繁榮背后隱憂漸顯。頭部公募機構依托超大規模ETF占據了超80%的市場份額,領先地位不斷鞏固;中小型公募機構雖在細分領域深挖護城河,但市場份額不足3%。同時,在ETF規模向4萬億元沖刺的路上,產品同質化等問題愈發突出,如何通過創新產品設計、差異化布局等實現破局,已成為全行業共同面臨的戰略課題。
ETF市場規模躍升
成基金業增長引擎
ETF是一種跟蹤“標的指數”變化且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2004年,為滿足投資者對低成本、高效率投資工具的需求,同時推動資本市場創新,境內ETF市場破冰啟航。歷經二十余年發展,ETF市場實現三級躍升:首個萬億元規模積累耗時17年;第二個萬億元擴容周期縮短至3年;2024年更以驚人的9個月完成第三個萬億元增量,并于同年9月末達到3.83萬億元,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的核心增長引擎。
隨著規模持續擴容,ETF的資金虹吸效應與資產配置效率進一步凸顯。《上海證券交易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境內ETF規模增長1.6萬億元;市場資金凈流入近1.2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境內交易所掛牌上市的ETF數量達1033只,總規模達3.7萬億元,較2023年底分別增長16%和81%。其中,股票ETF規模達2.8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約占A股總市值的3%。
一系列攀升的數據清晰勾勒出ETF市場的增長軌跡。其增長既緣于政策紅利與監管創新的雙重驅動,也得益于市場參與者的廣泛認可,疊加“國家隊”資金的戰略性增配,在需求端形成了強勁的共振。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孫桂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政策支持為ETF發展按下‘加速鍵’。2024年4月份發布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政策傳導效應迅速顯現,以中證A500ETF為代表的寬基ETF在規模增長、資金凈流入等核心指標上屢創新高,推動ETF市場加速擴容。”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創新推出“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允許符合條件的機構以股票ETF等資產作為抵押品獲取流動性支持,也為ETF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和流動性保障。
除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外,精準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也是ETF規模躍升的關鍵因素。
興銀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ETF基金經理劉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ETF產品譜系不斷完善,其低費率、高透明度的優勢日益凸顯,成為個人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同時,市場對指數化、系統化投資策略的需求激增,ETF憑借分散化投資、低跟蹤誤差及交易靈活性等特性,精準匹配了機構投資者的配置訴求,成為其高效參與市場的核心工具之一。”
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業基金”)指數投資團隊認為,在權益資產超額收益(α)獲取難度加大的當下,市場對能以低成本獲取市場平均收益(β)的產品需求顯著上升。指數基金的特性與當前市場需求高度契合,ETF作為指數基金中交易較為便捷的品種,受到場內投資者青睞,成為其配置權益資產的優選。
此外,“國家隊”增持與中長期資金入場形成協同效應,成為推動ETF市場崛起的重要力量。
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目標后,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代表的“國家隊”資金,大幅增持滬深300ETF等寬基產品,既實現了平抑市場波動的短期目標,又帶動了中長期資金持續流入。孫桂平介紹稱:“2024年,寬基ETF規模增長占ETF市場全部新增規模的80%以上,其中‘國家隊’資金的持續增持是重要推動力。”
這一觀點也在基金財報數據中得到充分驗證。截至2024年末,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及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合計持有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的基金份額分別達622.76億份、469.63億份、325.83億份、298.41億份。另外,2024年第三季度成立的首批中證A500ETF也獲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記者對比基金上市交易公告書與2024年四季報數據發現,包括險資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對多只產品進行了大手筆增持,進一步印證了中長期資金對寬基ETF的配置偏好。
強者恒強并非偶然
中小公司不甘陪跑
ETF市場空前繁榮,公募機構紛紛加大布局力度,但市場競爭格局呈現明顯的分化態勢。頭部機構依托規模壁壘、品牌效應及投研體系優勢,牢牢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中小型機構在流動性培育、渠道資源爭奪方面相對乏力,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全市場共有52家公募機構布局非貨幣ETF。其中,頭部10家機構的非貨幣ETF規模均超1000億元,合計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尾部30家機構的非貨幣ETF規模占比不足3%。
頭部效應愈發顯著,直接體現在公募機構旗下ETF產品規模及自身管理規模的雙向增長上。以華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泰柏瑞基金”)為例,2024年,其旗艦產品滬深300ETF規模激增超2000億元,推動該公司非貨基管理規模從2846.69億元躍升至5657.06億元,增幅達98.72%,帶動其行業排名從第18位(2023年末)大幅提升至第8位(2024年末),躋身行業前十。值得注意的是,華泰柏瑞基金指數化戰略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指數基金規模占比超70%,其中非貨幣ETF規模突破4700億元,成為其規模擴張的核心驅動力。這一表現與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頭部機構的非貨幣ETF規模2024年實現翻倍增長相呼應。
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并非偶然,興業基金指數投資團隊認為:“作為獲取市場β的投資工具,ETF的核心價值在于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雙重優化。從持有成本來看,規模較大的ETF能攤薄固定費率,在相同管理費率下,其規模效應有助于降低跟蹤誤差;從交易成本來看,投資者買賣份額需公募機構及做市商提供較多的流動性供給,規模較大的ETF通常具備更充足的流動性支持,可減少投資者的交易摩擦成本。基于此,投資者傾向于選擇同類指數中規模大、流動性好的ETF,這種偏好進一步推動了資金向此類ETF集中。”
在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看來,ETF市場頭部化格局的形成是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和先發優勢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頭部公募機構憑借長期積累的市場聲譽和投資者信任,更易獲得資金青睞。其次,頭部機構依托資源優勢和運營能力,能夠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費率水平和更優的流動性支持。最后,早期布局ETF領域的頭部機構已擁有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壁壘,新進入者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趕超。
相比之下,中小型公募機構和新進入者面臨嚴峻挑戰。
“ETF的開發和運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尤其是在投研團隊建設、產品設計、系統建設、市場推廣和流動性管理等方面。對于中小型公募機構來說,這或許是一項‘燒錢’的業務。”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解釋稱,隨著部分ETF管理費率降至0.15%,管理規模或需達到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才能實現盈虧平衡。許多新進入者可能因規模不足難以盈利,最終淪為市場的“陪跑者”。
華北地區某中型公募機構內部人士則持不同觀點,其認為:“不能簡單地定義新進入者是‘陪跑者’,市場地位取決于基金管理人的ETF布局策略,如能采取差異化路線,仍然有機會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盡管這一過程會異常艱難。”
雖然行業馬太效應凸顯、增量空間收窄,但公募機構對ETF賽道的攻守競逐仍然激烈。頭部公募機構在斷層式領先的同時,還在探索如何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以防不進則退;面對“保底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管理規模才能覆蓋運營成本”的現實壓力,中小型公募機構依舊選擇“寸土必爭”。
在劉帆看來,各類公募機構爭相涌入ETF賽道,既是順應市場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是基于資源稟賦和戰略定位的主動決策。
“雖然近年來境內ETF規模提升較快,但與美國等成熟市場相比,其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仍處于偏低水平,長期增長潛力巨大,因而吸引了公募機構罕見‘齊卷’布局。”孫桂平如是說。
此外,ETF對“國家隊”資金的吸引力,成為各類公募機構競相布局的重要動力。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ETF規模逆勢增長,成為公募機構拓展市場份額的關鍵抓手。同時,2024年,被動指數基金規模首次超越主動權益類基金,這一趨勢促使各類公募機構加速完善ETF產品線布局,核心目標直指‘國家隊’資金的承接。”
“‘國家隊’資金已成各家ETF管理人競相爭奪的目標。”上述華北地區某中型公募機構內部人士坦言,從2023年和2024年的公募基金規模排名來看,尤其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前十名,“國家隊”資金的流向是決定位次變動的最大變量。
不過,吸引“國家隊”資金并非易事。從歷史配置偏好來看,這類中長期資金更傾向于選擇管理規模大、投資能力強、市場口碑佳的頭部機構。因此,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建議:“公募機構在布局ETF時,不僅要提升產品規模和流動性,更應注重強化投研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以增強產品競爭力。”
創新與差異化競速
指數化投資拓新域
2025年以來,監管部門圍繞推動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繼1月22日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強調“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后,證監會于1月26日推出《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優化ETF注冊發行安排、降低指數基金投資成本等12項具體舉措,為ETF市場穩健發展注入新動能。
面對ETF市場漸行漸近的4萬億元規模前景,創新和差異化成為公募機構搶占市場份額的關鍵路徑,頭部公募機構憑借資源稟賦加速布局前沿領域,中小型機構則聚焦細分賽道,試圖通過底層資產創新、工具化場景拓展以及精細化服務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劉帆介紹稱,在ETF市場分層競爭格局深化背景下,頭部公募機構主要通過補齊產品線、構建全譜系ETF矩陣以及優化費率等策略,進一步強化市場領先地位;中小型公募機構則另辟蹊徑,避開熱門寬基ETF,轉而在Smartbeta(聰明貝塔,介于傳統被動投資與主動投資之間的策略)、債券ETF等特色領域尋求突破,以差異化產品供給和特色化服務實現錯位競爭。
對于新進入者,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建議:“需通過差異化策略開辟新增長點,如布局風格策略ETF、主題ETF、跨境ETF等創新型產品,或與指數公司深度合作,開發定制化指數產品,以獨特的產品定位和細分市場滲透實現彎道超車。”
此外,在ETF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部分公募機構正通過布局普通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等“非ETF”產品,開辟指數化投資的新戰場。
以熱門指數中證A500為例,蛇年伊始,多家機構爭相入場,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機構旗下的指數增強基金、指數基金等相繼發售。除了發行端外,申報端也迎來“新面孔”,為這一賽道的競爭再添變數。證監會官網顯示,2月6日,匯泉基金上報的匯泉中證A500指數量化增強基金的相關材料已獲接收。
對此,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表示:“布局普通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等可被視為一種差異化策略,尤其對于中小型公募機構而言,其開發成本和運營難度相對較低,且能有效避免與頭部公募機構在ETF領域的正面交鋒,為指數化業務積累經驗。不過,普通指數基金等在流動性、策略靈活性等方面通常遜色于ETF,可能難以吸引大規模資金配置。”
從2004年正式啟程到如今蓬勃發展,境內ETF市場正如一棵茁壯成長的樹木,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滋養下,不斷開枝散葉、碩果累累。
劉帆樂觀判斷,2025年,境內ETF市場規模將延續增長趨勢。“相較于美國股票ETF持有股票總市值12%的占比,國內股票ETF持有A股總市值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間。同時,ETF產品種類將進一步豐富,覆蓋更多資產類別和策略類型。”
政策層面,劉帆認為:“在系列政策支持下,預計未來社保基金、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將持續流入,ETF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有望顯著提升,機構投資者參與度也將進一步加深,推動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
費率方面,有業內人士透露:“降費趨勢或將延續,ETF綜合費率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
在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看來,伴隨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推進,跨境ETF有望成為重要的資產配置工具,推動境內ETF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2025年,境內ETF市場的新篇章正加速書寫。在政策措施持續完善和市場生態不斷優化的雙重加持下,ETF有望在吸引中長期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精細化的資產配置工具,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編輯 張博)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