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昌校宇 方凌晨
編者按: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粗放到規范的發展過程。2024年,私募基金行業突出“扶優限劣”導向,機構運營管理規范,市場運行平穩,不斷為實體經濟發展貢獻私募力量。
今日,本報精選出2024年行業發展的十大“鏡像”,映射這一年私募基金行業的成長與變革。
監管制度體系初步完備:
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
2024年,私募證券基金迎來行業重磅新規——《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以下簡稱《運作指引》)。至此,以“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自律規則”為框架的私募監管制度體系已初步完備,為行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筑牢堅實基礎。
近年來,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發展迅速,在服務實體經濟、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行業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存在部分機構背離“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基本屬性等問題。為規范私募證券基金業務,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被業界稱為私募證券基金“行動指南”的《運作指引》適時出臺。
從主要內容來看,《運作指引》共42條,內容覆蓋私募證券基金的募集、投資、運作等各環節,突出問題導向、風險導向,科學設置差異化規范要求。一是明確私募證券基金的初始募集及存續規模,強化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等。二是明確投資策略一致性要求,強調組合投資,禁止多層嵌套,規范債券投資、場外衍生品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等。三是強調受托管理職責,禁止變相保本保收益,明確不得開展通道業務,不得通過場外衍生品、資管產品等規避監管要求等。四是規范基金過往業績展示,引導投資者關注長期業績等。五是合理設置過渡期。
圍繞“行動指南”要求,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服務機構等諸多市場主體開展一系列工作,在規范投資運作行為、履行安全保管基金財產職責、下架不規范業績展示等方面積極行動,極大促進了私募證券基金行業規范運作。多數私募機構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多維發力,以鍛造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實力。
“偽、劣、亂”持續出清:
行業“扶優限劣”升級
今年以來,在監管“長牙帶刺”、一以貫之嚴監嚴管的背景下,大量私募機構或被罰或“離場”,行業進一步正本清源。
事實上,針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頂層設計早已明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穩妥推進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為推進私募基金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整頓亂象,風險機構和不良機構加速出局。截至12月27日,年內已有1480家私募機構被注銷,僅2月9日一天,就有397家機構被“摘牌”。同時,私募機構的穩健經營情況也被進一步重視。今年5月份,首次出現私募基金管理人因12個月無在管基金被注銷管理人登記的情況,而“12個月無在管注銷”也是新的注銷類型。
此外,私募機構違規行為也被嚴懲。截至12月27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年內開出526份紀律處分決定書和紀律處分復核決定書,劍指158家私募機構及368名從業人員。“罰單”數量遠超去年同期。這些私募機構受到公開譴責、暫停私募產品備案、撤銷基金管理人登記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偽、劣、亂”私募機構的持續出清,既是監管部門加強行業管理、優化行業生態的直接體現,也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證監會近期強調,堅決落實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突出懲、防、治并舉,維護市場“三公”。接下來,監管部門“扶優限劣”的導向將更加鮮明,預計增強專業投研能力和持續規范經營能力將被私募機構“置頂”。
私募股權投資:
引導資金向“新”集聚
2024年,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頻頻迎來政策春風,各地政府也頻出新招,支持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發展。
具體來看,“股權投資”“創業投資”頻頻被重要會議及文件提及。支持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的舉措也陸續出臺,國務院辦公廳今年6月份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被業界稱為“創投十七條”;深圳、上海等地也加大對私募股權行業的支持力度,例如深圳提出的“大膽資本”引發市場關注。
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圍擴大也是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發展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今年9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相關政策,明確AIC股權投資試點范圍由上海擴大至北京、天津等18個城市,并適當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新政出臺之后,合肥、蘇州多地先后傳來AIC基金簽署落地的消息。10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新一批18個試點城市簽約意向性基金規模已超過2500億元。這無疑為私募股權投資行業注入了更多資金活水,也有利于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加強對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支持。
目前,我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存續規模已超14萬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保險、銀行等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陸續“集結”,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資金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私募股權創投機構積極響應號召,致力于“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未來更多資金有望流入科技創新領域,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一梯隊“變陣”:
市場注入新活力
2024年,私募基金行業管理規模居前的頭部機構陣營有所變化。從策略類別來看,主觀私募機構依舊占據著百億元級私募機構陣營的半壁江山。數據顯示,主觀私募機構共有44家,占總量的51%;量化私募機構則以33家的數量緊隨其后,占比達38%。此外,還有部分“量化+主觀”混合類百億元級私募機構。
與2024年初相比,第一梯隊私募機構的總數量雖然變動不大,但競爭激烈,不乏新晉佼佼者,這為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綜合來看,頭部私募機構陣營變動可能緣于多重因素,市場周期性變化以及自身策略適應性、核心團隊穩定性等,都可能成為影響私募機構管理規模的重要因素。此外,監管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市場對ETF接受度的不斷提高,進一步激發了私募機構對ETF市場的興趣,這也為百億元級私募陣營的變動提供了新契機。
截至目前,處于備案存續狀態的百億元級私募證券管理人數量達到87家,市場機構力量持續壯大。展望未來,隨著私募市場整體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產品更加多樣化,頭部私募機構陣營將繼續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私募機構也需緊跟市場變化,調整投資策略,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
頻頻自購:
與持有人“一路同行”
基于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看好,以及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和公司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今年以來,多家私募機構“接力”自購旗下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年內共有16家私募機構發布自購公告,合計自購金額達7.43億元。其中,百億元級私募機構為自購主力,例如,海南希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南希瓦”)、寧波幻方量化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幻方量化”)、海南進化論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進化論資產”)、因諾(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百億元級私募機構年內宣布過自購,合計自購4.64億元,占全市場私募機構自購總額的62.45%。
從單家私募機構年內的自購金額來看,幻方量化以2.5億元的自購金額居首;因諾資產、海南希瓦、進化論資產等5家機構緊隨其后,自購金額介于5000萬元到8000萬元之間;北京止于至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汕頭市華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機構的自購金額均介于1000萬元至3000萬元之間。
從單家私募機構年內自購次數來看,百億元級私募機構海南希瓦最積極,該公司已先后12次出手,合計自購金額7448萬元;進化論資產以4次位列第二名,合計自購達6000萬元。
私募機構自購并不單單是一種資金注入行為,同時也透露出其對市場前景和投資價值的積極預判,以及與持有人共進退的姿態,有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另外,多數私募機構對2025年市場投資前景給出較為樂觀的預測。
證券基金備案回暖:
市場信心正在逐步恢復
隨著今年A股市場回升向好,私募證券基金備案也呈現出回暖態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共計備案了近6000只私募證券產品。私募證券基金備案數量走高,彰顯了市場活力,也透露出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復。
在這波備案熱潮中,股票策略產品成為主力軍。股票策略產品以其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吸引了眾多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備案的股票策略產品高達2500多只,占到了總量的四成以上。這一組數據不僅反映了私募機構對于股票策略的濃厚興趣,更體現出其對A股市場的持續看好。
除股票策略產品外,多資產策略產品也備受關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備案的多資產策略產品達到近1000只,占總量的16%。這類產品通過分散投資,降低了單一資產的風險,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穩健的投資選擇。
此外,期貨及衍生品策略產品也表現不俗,今年以來備案近700只,占比超11%。這類產品以其靈活的投資方式和較高的收益潛力,吸引了部分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
相比之下,債券策略和組合基金產品的備案數量則相對較少。今年以來分別備案了250多只、230多只,占比均不足5%。
整體來看,私募證券基金備案回暖,股票策略產品尤為吸睛。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正在加速恢復,更體現了私募機構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和靈活應對。
開放產品申購:
為權益市場注入增量資金
今年以來,多家百億元級私募機構跟隨著A股的反彈趨勢調整策略,陸續開放產品申購,積極“開門迎客”,為權益市場注入更多增量資金。
9月底以來,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密集出臺和落地實施,帶動權益市場強勢反彈,市場情緒修復。在此背景下,多家百億元級私募機構接連開放產品申購。其中,有頭部量化私募機構是在“封盤”大半年后首次對外募資,接納新資金;也有私募機構分批開放旗下指增策略產品的申購額度。從私募機構透露的信息來看,滿足投資者資產配置需求以及私募機構自身對中國經濟和權益市場前景的信心,是推動其“開門迎客”的重要原因。
縱覽以往私募機構開放產品申購的時點,一般會選擇在市場低點和市場反彈之際。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處于低點時,雖然投資者整體投資意愿稍弱,但此時市場投資性價比較高,開放產品申購有利于投資者左側布局。在市場反彈之際,投資者擴大資產配置意愿有所增強,私募機構開放產品申購可以更好滿足投資者投資需求。不過,部分投資者在經歷市場低點后,面對市場反彈或信心不足,私募機構“開門迎客”的同時也釋放了積極信號,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投資者信心。
今年以來,私募機構頻頻發聲看好A股市場,以實際行動頻頻加碼權益資產。市場有需求、機構有反響,這也是私募機構和投資者的“雙向奔赴”。數據顯示,自9月底以來,股票私募倉位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增量資金持續涌入權益市場。
重金買入ETF:
看好后市發展前景
2024年,私募證券管理人的投資策略正悄然發生轉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26家私募證券管理人旗下相關產品躋身今年上市的113只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合計持有份額高達31.83億份。這無疑體現了私募機構對于ETF的濃厚興趣與強烈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ETF投資熱潮中,百億元級私募機構的行動尤為引人注目。數據顯示,共有10家百億元級私募機構旗下產品成為今年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合計持有份額達到4.83億份。其中,玄元私募基金投資管理(廣東)有限公司以2.66億份的持有份額穩居榜首;另有多家百億元級私募機構紛紛加入ETF投資大軍,旗下均有產品成功進入今年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
據了解,在“ETF投資熱”中,中證A500ETF尤受私募機構青睞。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以來上市的17只中證A500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中,私募機構出現頻率高,合計持有份額高達6.71億份。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項數據不僅凸顯了私募對于中證A500ETF的看好,更彰顯了其對寬基產品的濃厚興趣。
在業界看來,ETF的“一籃子股票”特性為私募機構提供了一種波動性更低、風險更分散的投資方式。同時,ETF的低波動性還有助于提升基金凈值的平滑度,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基金大幅度回撤和震蕩,從而顯著提升投資者的整體持倉體驗。此外,ETF的高流動性、低管理費率等特點,也是吸引私募機構的重要因素。ETF深受私募機構青睞,反映了私募機構尤其是百億元級私募機構更加看重資產的整體配置,而非過多糾結于個股的挖掘和博弈,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了私募投資策略的轉變,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對后市的看好。
在未來的投資工具運用中,ETF或將成為私募機構的重要投資工具之一,為投資者帶來更加穩健、高效的回報。
中性策略遭遇質疑:
部分頭部機構選擇放棄
2024年,量化私募機構中性策略遭遇質疑。今年10月份,A股市場維持寬幅波動,部分量化私募機構中性策略出現了短期失效,這引發了投資者對量化中性策略有效性的廣泛討論。
據了解,量化中性策略以其穩健的收益和低波動性,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備受投資者青睞。然而,今年10月份的市場變動,卻讓這一策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多家量化私募機構旗下的中性策略產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撤,投資者開始質疑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業內人士表示,9月底開啟的“大反攻行情”中,中性策略產品遭遇大幅回撤,從而影響相關產品年內整體收益。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有業績展示的157只股票市場中性產品,收益均值為6.43%。其中,127只產品實現正收益,占比為80.89%。整體而言,股票市場中性策略今年以來表現在各策略中墊底。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多家量化私募機構紛紛發聲回應。他們表示,短期業績的波動不會對長期投資策略的有效性產生影響。量化中性策略的核心在于通過模型選股和風險管理,實現收益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雖然短期內市場波動可能導致策略失效,但長期來看,這一策略仍然具有獨特的優勢。
盡管量化私募機構紛紛為中性策略“站臺”,但也有部分頭部機構選擇放棄這一策略。他們認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量化中性策略的風險收益比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這些機構開始調整投資組合,尋找更具潛力的投資策略。
此次量化中性策略被質疑,無疑給私募行業帶來了新的反思。如何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平衡收益和風險,成為所有私募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未來,私募行業或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和變革,而量化中性策略能否重新贏得信任,也將成為市場關注的話題之一。
“舉牌”上市公司:
協議轉讓方式引發市場關注
今年以來,私募機構頻頻通過協議轉讓方式“舉牌”上市公司,其中不乏知名私募機構,引發市場關注。
從公告來看,作為轉讓方,浙江云中馬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股東將占公司總股本的5%以上的股份轉讓給私募機構,部分私募機構也因此一舉成為持股5%以上的股東。從協議轉讓股權價格來看,部分股東折價轉讓股份,轉讓價格打九折、八折不等。
事實上,業內認為,協議轉讓方式還存在多方面優勢。一方面,私募機構青睞以協議轉讓方式獲取上市公司股權,主要是基于對上市公司前景以及投資價值的看好。而相較于從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股票,私募機構從上市公司股東手中受讓股權,能夠快速實現大規模的股權收購,擴大自身持股規模,并且具有靈活性和定制性。同時,協議轉讓還可避免二級市場交易可能帶來的股價波動等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作為轉讓方的上市公司股東,協議轉讓股權可以滿足自身資金流動性需求。此外,通過向私募機構協議轉讓,也有利于股東之間的平穩交接,減少對二級市場股價的沖擊。不過,無論是股權轉讓方還是受讓方,在協議轉讓股權時都需注意合規問題。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