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思文
10月下旬,公募基金2024年三季度報告進入密集披露期。目前,備受市場關注的張坤、朱少醒、劉彥春、謝治宇、蕭楠、周蔚文、葛蘭、傅鵬博、劉格崧等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三季度報告已陸續亮相。
權益市場積極因素累積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A股震蕩上行,受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出臺、資金驅動、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的影響,權益資產估值水平得到一定修復。
投資離不開對宏觀經濟的分析,富國基金基金經理朱少醒在三季報中坦言:“各部委的持續發聲向市場傳遞了強烈的政策加碼信號,隨著后續政策的加速推進,對實體經濟的積極影響終將體現。”
景順長城基金基金經理劉彥春在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三季報中提出:“從逆周期政策出臺到經濟基本面回升需要一個過程,資本市場隨著預期變化會有波動。考慮到地產周期、物價水平、貨幣供給周期均處于底部區域,我們應該保持理性和耐心。”
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謝治宇同樣在三季報中直言:“今年四季度,隨著宏觀逆周期政策陸續落地,權益市場的積極因素不斷累積,細分行業有望從預期和景氣度兩個方面出現好轉。”
調倉方向有分歧
當前市場背景下,不少基金經理正積極調整和優化組合配置。
睿遠基金基金經理傅鵬博坦言:“政策方面多項具體舉措確實超出市場預期。但基本面和估值始終是提高賠率和勝率的不二法寶,無論在行情高漲或是低迷時,都是選股的錨。我們在積極尋找那些在當下經濟環境,依舊能保持較快成長和經營有韌性的公司,為明年的組合搭建做好儲備。”
面對短期行情快速波動,市場判斷難度加大,但在權益倉位方面,“保持較高權益配置倉位”仍是大多數基金經理的一致共識。據記者梳理基金公告數據,張坤、朱少醒、劉彥春、謝治宇、崔宸龍、趙詣等基金經理的三季度權益倉位均在90%以上。
不過,基金經理對不同板塊的操作思路出現分歧。
操作層面,易方達基金基金經理張坤在三季度優化了科技和消費等行業的結構;廣發基金基金經理劉格崧減持了部分半導體行業公司;廣發基金基金經理傅友興減持了食品飲料、醫藥等持倉個股,增持了有色金屬等行業股票;匯添富基金基金經理胡昕煒增加了家用電器、汽車等行業的配置,適當降低了食品飲料等行業的配置。
相比其他基金經理,傅鵬博在三季報中透露選擇降低倉位,睿遠成長價值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股票倉位已調低至較低水平,在85%左右。傅鵬博認為:“短期行情波動后,大部分板塊并沒有處于非常便宜、機會俯拾皆是的情形。目前已經通過調整,先留出一些倉位,在后續市場調整時,有足夠的頭寸去增持和布局。”
不過,記者發現,一些長期績優的基金經理憑借其成熟的投資框架,管理的基金在三季度均實現良好的浮盈。例如,中歐基金基金經理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潤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LOF)區間浮盈分別達到18%、15.1%和13.4%。
對后市持樂觀態度
展望未來,明星基金經理有著相似的投資方向與投資邏輯。
市場走勢上,朱少醒表示,在當前估值下,紅利價值風格依然能找到較好投資機會,質量成長風格同樣具備很多投資機會。
張坤一直看好被市場低估的、商業模式出色、行業格局清晰、競爭力強的優秀企業。“經歷了三年多反向的股價變化后,我們發現一些消費龍頭的股息率水平,已經處于全市場靠前的水平,超過相當數量的紅利指數成分公司。如果綜合考慮股東回報(回購和分紅),目前一些科技龍頭和消費龍頭的股東回報水平,不論絕對還是相對水平都是很高的。”
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董理也持相似的觀點,他認為:“我們看好股市的投資機會,我們相信9月下旬以來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有望對經濟起到較好的提振效果,且后續或有更多增量的財政政策出臺,以支撐經濟發展。”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