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傳統核心資產還是新興硬科技,已成為年內基金業績大戰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場共有近百只基金年內收益率超50%,硬科技基金成為市場主導;而虧損基金則多達上千只,基金首尾差距更擴大至130%。
基金業績冰火兩重天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公募基金產品業績最高已超93%,最低則虧損約38%,基金首尾業績差距超130%。按份額單獨計算,截至目前有94只公募基金產品年內業績超過50%,前十強的基金產品今年以來的收益全部超過70%,包括信誠新興產業基金、前海開源公用事業基金、前海開源新經濟基金、金鷹民族新興基金、長城行業輪動基金在內的五強選手,今年以來的盈利幅度更是全部超過90%,而年內收益超過30%的基金產品則達到359只。
盡管今年以來基金產品的賺錢能力極為驚人,但A股市場風格的結構性分化也造成了基金產品業績層面冰火兩重天的現象。Choice數據顯示,在許多基金產品年內躺贏結構性行情之際,按份額單獨計算,全市場尚有超過1700只產品陷入虧損,其中80只基金產品年初至今虧損幅度超過15%,虧損幅度最高約38%。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業績分化的核心原因是,基金經理對傳統藍籌和新興硬資產公司的不同理解,到底誰更具有進攻性?是重倉新能源還是繼續豪買白酒互聯網,已成為今年基金業績大戰的關鍵因素。
傳統核心資產遭看淡?
“今年消費板塊并不像過去那樣具有進攻性。”海富通基金高級股票分析師劉海嘯說,消費行業整體景氣度仍處于低位,但基本面最差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隨著疫情的緩解、地產等主要經濟活動的提振,消費行業有望迎來真正的恢復,但消費類股票的表現將更多扮演防御角色。
融通基金相關人士也認為,盡管新能源產業鏈相關股票品種經歷了長時間的上漲行情,市場對此也抱有一些疑慮,但從產業趨勢、市場空間來看,新能源方向的龍頭股還存在進一步上升的空間,若簡單以靜態PE等指標去投資高科技公司,往往就會出現過早下車的情況,與大消費相比,新能源等方向投資機會整體表現更具吸引力。
多個頂級海外基金的大量減持,讓消費股在各類資產吸引力排名中出現了下降,這可能也意味著,大消費短時間內難有施展的空間。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在第三季度內減持貴州茅臺約70萬股,并讓出持股最大基金的寶座。高瓴資本三季度減持對象也主要集中在消費股,包括良品鋪子、愛爾眼科。高瓴資本旗下的HCM中國基金二季度末持有愛爾眼科股票數量超過8200萬股,但在今年三季度末,高瓴資本已退出愛爾眼科的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與此同時,就在本月,良品鋪子披露公告表示其股東高瓴資本擬減持良品鋪子股份數量不超過2406萬股,合計不超過其總股本的6%。
有基金繼續重倉硬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今年全市場基金業績的佼佼者,暫列全市場第六名的東方阿爾法優勢產業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達到83%,該基金也在當前十強基金中率先披露了三季報。
東方阿爾法優勢產業基金經理唐雷在三季報中表示,三季度A股市場的特征是整體震蕩,結構分化。首先,疫情反復壓制經濟活動,國內陸續出現階段性和區域性的疫情,對于局部地區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產生比較大的擾動,海外疫情也呈現此起彼伏的狀態,對全球經濟活動的抑制作用短期無法消除,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其次,在房地產政策收緊之后,地產銷售下滑,房地產產業鏈對經濟也有一定的拖累,部分民營地產公司出現流動性問題,對市場流動性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他表示,2021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板塊繼續經歷“戴維斯雙升”的投資機會,處在這一輪新能源汽車板塊的主升浪中,因此基金在三季度仍然重點配置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新能源汽車板塊內部,判斷在產業趨勢爆發和行業景氣快速上行階段,上游資源由于受到供應的限制,會有很大的漲價彈性,是最為確定且最有彈性的細分方向,提前重點布局了鋰電池上游資源端的鋰和鎳,以及部分緊缺材料環節,獲得了較好回報,因此在同類型基金中位居全市場前列。
14:24 | 白銀有色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5... |
14:20 | 淘寶閃購閃現外賣大戰 最大力度補... |
14:19 | 京東互聯網醫院守護民眾五一健康出... |
14:19 | 深高速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 |
14:17 | 容百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報 多業務... |
14:15 | 首創環保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9.... |
14:09 | 股權落定 先鋒基金開啟新旅程 |
14:05 | 招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14:05 | 恒順醋業: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14:05 | 金隅集團:第七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14:05 | 百龍創園: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 |
14:05 | 空港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