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是一份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而生、記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報紙——經濟日報走過的時間。
1983年1月1日,北京,西黃城根南街9號院,有一群人為中國一份經濟大報的誕生分外忙碌;就在那一天,第一期散發著清新墨香的經濟日報由這里走向全國;從那一天起,經濟日報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和廣大讀者共同走過波瀾壯闊的40年。
親切關懷
經濟日報創刊以來的40年,是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一路前行的40年。堅持黨的領導、忠誠黨的事業、傳播黨的聲音,是鼓舞一代代經濟報人踔厲奮發的最大動力。
“你們的每句話是否都能代表中央?”1985年2月7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班特妮在采訪經濟日報時任總編輯安崗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安崗同志回答道:“作為中央媒體,就是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經濟日報社是中共中央直屬事業單位,是中央宣傳部代管的新聞機構。黨中央對經濟日報社工作十分重視、十分關懷,不斷為經濟日報發揮中央黨報、經濟大報作用,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做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指明方向、提振信心、增強動力。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間在經濟日報親自撰寫了一系列署名文章,立論高遠闡述發展之方,高屋建瓴詮釋理政之道。
從著眼國家統一大業的《發展閩臺經貿合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到詮釋有為政府的《政府該怎樣為百姓服務》,從思考發展路徑的《怎樣做活特色經濟這篇文章》,到探索制度創新的《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再創浙江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新優勢》,從統籌城鄉發展的《推進城鄉一體重在統籌發展》,到強調自主創新的《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一系列彌足珍貴的署名文章及經濟日報記者采寫的相關專訪和報道,從一個個側面展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論準備和實踐基礎,反映了習近平同志對經濟工作的深邃思考、對經濟日報的深情關愛。
名正則言順,言順而業興。1984年8月31日,鄧小平同志為經濟日報題寫報名,寄托了對全體經濟報人的殷切希望。同年10月1日起,經濟日報正式啟用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報頭。海內外讀者敏銳地從經濟日報報頭的變化中讀出了中國共產黨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1992年8月8日,江澤民同志為經濟日報題詞:“為人民的新聞事業盡心竭力。”賦予經濟報人崇高而光榮的使命與責任。
2002年1月28日,胡錦濤同志在經濟日報發表重要理論文章《大力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體現了對經濟日報這一傳播平臺的高度信任。
40年間,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考察、批示、題詞、致辭、發表文章、接受訪談等多種方式指導和支持經濟日報社的發展,運用經濟日報闡述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經濟日報在新聞報道特別是經濟領域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得以彰顯。
應運而生
回首四十載,步步生豪邁。
經濟日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轉移、實行改革開放歷史性決策后創辦的首份以“經濟”命名的中央級黨報。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經濟日報自覺融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日積月累之功,獲日新月異之實,書寫了中國新聞史特別是中國經濟新聞史的重要篇章。
一大批經濟特色鮮明、創新意識顯著,兼具銳度、深度與溫度的重點報道相繼推出,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本溪出了個關廣梅!”1987年6月13日,經濟日報一則關于私人租賃經營公有商店和商鋪的報道引發全國讀者的大討論,關廣梅的行為是姓“社”還是姓“資”?1個月的連續報道期間,1000多件發自各地的來稿、來信陸續寄到編輯部。“關廣梅現象”的大討論影響深遠,對進一步推動思想解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時代需要一個平臺,來闡明改革的邏輯;人們需要一個平臺,來表達改革的期盼。經濟日報恰逢其時、恰如其分地充當了這個平臺,成為旗幟鮮明為改革開放鼓與呼的“促進派”。
1984年9月,經濟日報與4家單位在莫干山聯合召開“第一次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即“莫干山會議”,中心議題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莫干山會議因而被稱作“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中國當代青年經濟工作者的“第一次集體發聲”。當時的人們或許不曾想到,到會的120多名代表中,不少人將成長為各級決策者、經濟學家、企業家,有些至今還活躍在經濟建設一線。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是當年會議的參會者,他這樣回憶當年的場景:“全國征文選取代表,不論資排輩,不宣讀論文,以‘掛牌討論’為最大亮點,引出了價格雙軌制改革等建設性意見,有力地支持了當年的改革決策及進程。”
關注改革進程,關注改革地域,關注改革人物。經濟日報推出了《馬勝利一席談》《醒來,不只是銅陵》《開封緣何不“開封”》《給營口號號脈》《“政府采購”向我們走來》等系列深度報道。“深度報道”這一報道形式成就的全新概念及其豐富內容,也因開中國新聞史之先河而寫入高校的新聞專業教材。
深度,是經濟日報的特色之一。這種深度遠不止于新聞理論上的探索,更體現為采訪實踐的那份執著和深入。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這個故事源自經濟日報1984年11月14日“來自長征路上的報告”系列報道中的一篇《當年贈被情誼深如今親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請本報記者尋找三位紅軍女戰士下落》。1984年11月,本報記者、后任經濟日報社常務副總編輯的羅開富,在徒步重走長征路時采訪徐解秀老人,發掘報道了這個關于“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的故事。
2021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簡史》收錄了“半條被子”的故事。由新聞報道而入正史,這是為數不多的典型案例。
腳力提升眼力,筆力體現腦力。
40年來,經濟日報刊出過的欄目數不勝數,其中以“行”命名的欄目最多。“中國質量萬里行”“東人西行記”“西人東行記”“再造秀美山川西北行”“革命老區紀行”“青藏鐵路三人行”……這些“走”出來的報道歷久彌新,記錄著一代又一代經濟報人增強“四力”的足跡。
新聞報道發改革先聲,技術創新也敢為人先。
北京市大興區黃村興華北路25號,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中國印刷博物館。館內有一份特殊的展品——1987年5月22日的經濟日報,這是激光照排技術首次應用于中國報業的實例。旁邊陳列著經濟日報使用的最后一塊鉛版,見證了中國報紙印刷從“鉛與火”到“光與電”的神奇跨越。由此,經濟日報成為全球首家采用計算機激光屏幕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奠定了在中國報紙印制工藝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歷史地位。
與時偕行
時代有多壯麗,文字就有多滾燙。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發展錨定了新的歷史方位。這10年,我們面臨的形勢復雜嚴峻,我們取得的成績彪炳史冊。
直面困難與挑戰,贏得勝利與榮光,貫穿其中的是思想的力量。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之“矢”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一系列原創性貢獻闡明了一系列重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新的飛躍。習近平經濟思想正是這一創新理論的重要內容,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和現代化發展規律,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肩負起歷史責任,擔當起時代重托,新時代的經濟日報以堅定的黨性原則守正創新,把學習理論與總結經驗、研究工作有機結合,著力打造學習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地,展現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偉力。
——立足“學”與“思”,開設專欄,約請經濟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撰寫署名文章,2021年和2022年連續舉辦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征文活動,積極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一篇篇理論文章,闡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科學內涵、邏輯架構、理論貢獻。
——立足“踐”與“悟”,開展調研,“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三大深度調研報道品牌齊頭并進。一篇篇深度報道,是“案例庫”也是“參考書”,全場景、近距離、多維度揭示著“新時代中國故事”最令人信服的歷史邏輯與現實答案。
學思踐悟,構成了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重要方法論。在此基礎上,經濟日報社多次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研討會,并編輯出版“學思踐悟習近平經濟思想叢書”,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在深圳舉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研討會,到在濟南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研討會,再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暨文集出版座談會,經濟日報社搭建起的是一個權威且有影響力的宣教傳導平臺,凝聚起的是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經濟日報始終把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理解和解讀黨中央對經濟形勢重大判斷、對經濟工作重大決策的“定盤星”,以言論評論奏響經濟宣傳的“定音鼓”,精準引導經濟新聞輿論。
——建機制強統籌。2021年4月以來,重啟評論委員會工作機制,通過定期召開會議、建立臺賬制度、優化考評體系等一系列舉措,使言論評論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大提升,構建起包括社論、編輯部文章、評論員文章、短評快論等在內的言論評論矩陣。
——打造“金字招牌”。圍繞經濟熱點、經濟問題、經濟現象,推出觀察性評論專欄“經濟論壇”。這一署名“金觀平”的“金字招牌”,在選題、策劃、形式、機制等方面尋求新突破,在雜音噪音面前勇于亮劍發聲、正本清源,《中國不可能重新大上煤電》《“稅收緩繳”彰顯政策溫度》等一系列有鮮明特色、有真知灼見、有較強時效的獨家評論,有力引導了輿論,提升了經濟日報在全媒體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開設個人專欄。2020年9月以來,推出12名年輕骨干記者個人署名專欄。這是對報社優良傳統的繼承,40年間有多個名專欄刻下了深深印記;這也是海量信息時代一次成功的探索,在中央黨報乃至整個中國新聞界都不多見。“每周經濟觀察”“國際經濟觀察”“忠陽車評”“三農瞭望”“糧食大事”“市場監管”“香江觀察”“財金視野”“科創之聲”“房地產周評”“能源廣角”“文體市場面面觀”等言論專欄,為經濟日報帶來新的活力與銳氣。
“建黨百年·經濟戰線風云錄”系列報道、“黨史中的經濟檔案”系列視頻同時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一個是呈現于報紙版面的重磅策劃,一個是破圈于網端的“畫面”講述,雙雙捧杯而回,就是經濟日報銳意進取的縮影。
新時代新使命。經濟日報社加快推進深度融合,出臺融合發展規劃,圍繞打造新型傳播平臺銳意進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增強;服務大局,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對象,與國際主流媒體合作,加強海外傳播,國際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提升。
接續奮斗
回望經濟日報社的創業史,“報”與“業”相伴相生、協同發展。從現代化智能采編大樓到地標性經營管理綜合體,從涉及不同領域的直屬企業到遍及世界各地的采編網絡,全國36個記者站、海外26個記者站讓報社事業發展的觸角伸向全球。近年來,在做強中央黨報、經濟大報輿論引導力的同時,經濟日報發行量、廣告額、到達率等指標均持續向好。
正是堅持政治家辦報原則,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正是堅持“減量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理念,統籌宣傳報道與事業發展,統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統籌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強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一體化發展,經濟日報各項事業才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各類人才是報社事業發展的活力之源。40年來,經濟日報人才輩出,先后有5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2人獲得長江韜奮獎及提名、15人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1人入選新聞出版領軍人才、3人入選“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3人入選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盤活人力資源、激發人才活力,惜才愛才、人盡其才,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成功構建并不斷傳承。
經濟日報社是一個主業突出、多業并舉的“大家庭”。1985年,第一家社屬單位《中國花卉報》創刊。1998年,經濟日報報業集團掛牌。2011年,按照中央要求,率先推動轉企改制工作。2012年,成立全資企業中國經濟傳媒集團公司,以其為母公司與部分社屬企業組建中國經濟傳媒集團,并于2022年改制變更為中國經濟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0年來,經過不斷整合變革,現有社屬二級單位10家,涉及報紙、網站、雜志、出版社、印刷廠等諸多業態。
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經濟日報社不斷擴大國際財經媒體“朋友圈”。相繼與俄羅斯《消息報》、越南《經濟時報》、韓國經濟電視臺、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柬埔寨《高棉時報》等國際媒體合作出刊、制播節目。合作舉辦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活動,包括“金磚國家財經論壇”“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虹橋媒體和智庫論壇”“中巴經濟走廊媒體論壇”“設計中國”等,傾力對外推介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40年風雨兼程,40年風華正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經濟日報社干部職工表示,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延續挺立潮頭的銳氣,秉持志在一流的追求,傳承改革創新的精神,光大嚴細深實的作風,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的華章。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