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在參加廣東代表團會議時表示,高度重視私募風險防范和化解,抓緊出臺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簡稱《條例》),健全完善照前會商等制度,嚴把市場準入關。
“近年來,私募基金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諸多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臺《條例》有助于彌補我國私募基金監管法律體系短板,對規范私募基金發展,明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監管,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壯大我國機構投資者具有重要意義。
私募基金規模超20萬億元
監管法律體系亟待完善
近年來,私募基金快速發展。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我國私募基金管理人達2.46萬家,私募產品數據12.69萬只,私募基金規模達20.28萬億元。
記者注意到,《條例》已經連續多年被列入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去年7月份,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強化私募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加大對私募領域非法集資、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從業人員侵占或挪用基金財產等行為的刑事打擊力度。加快制定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對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投資管理企業實行差異化監管和行業自律。同時,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就《意見》接受采訪時透露,“私募基金條例即將提交審議”。
去年9月份,證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談及加快完善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機制時表示,待國務院審議通過《條例》后,盡快修訂私募基金辦法和其他相關配套性規章。
去年年底,易會滿接受采訪時表示,證監會將會同有關方面繼續推動完善金融法治,包括推動制定期貨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條例等。
市場人士認為,基金法對私募基金監管僅原則性要求,較為全面、細致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管理暫行辦法》僅為部門規章,法律層級較低,難以提供有效法律支撐。《條例》出臺,有助于完善私募投資基金監管法律體系。
“此前,私募基金管理人參差不齊,并非全部站在投資者角度進行投資,出現挪用基金財產、基金凈值造假等問題,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任。《條例》出臺,從嚴監管之后,有助于私募基金行業規范發展,投資者也可以放心將資產委托給私募基金,從而實現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生態的重塑。”葉林進一步解釋道。
照前會商制度
從“入口端”防范金融風險
基金法對私募基金不設行政許可,僅要求私募基金登記備案,且不適用于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條例》則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納入監管。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私募股權市場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私募股權市場的繁榮發展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該市場柜臺外特性和早期投資特征,風險較高,魚龍混雜,發展狀況并不理想。建規立制往往是市場繁榮和長足發展的前提,抓緊出臺《條例》意義重大。
對于照前會商制度,去年7月份,青島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介紹“青島創投風投十條”2.0版本中私募基金照前會商機制時曾介紹道,照前會商機制,即創投、風投機構在工商登記注冊時,地方金融局、地方證監局、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管局等監管部門根據相關資料進行會商,對創投、風投機構股東進行穿透管理,保證股東出資真實有效,管理規范。
“照前會商有助于從‘入口端’防范金融風險。照前會商要保障股東出資真實,管理規范,能夠防止李鬼之流假借天使、創投、私募等機構之名,開展場外集資活動紊亂市場。”田利輝表示。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會商制度有利于落實監管協調,將進一步明晰相關部門的職責邊界,理順行業發展路徑,從體系化、全鏈條的角度助力解決涉及私募基金的現實問題。
(編輯 白寶玉)
15:35 | 貝因美2025年度戰略發布會:重塑母... |
15:32 | 均瑤健康2024年益生菌業務營收達7.... |
15:32 | 敦煌種業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 |
15:30 | 萬興科技董事長吳太兵:堅定全面擁... |
15:29 | 錨定發展新目標 海泰科開啟“行業... |
15:28 |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智能云生... |
15:27 | 安徽上市公司協會成功舉辦“上市皖... |
15:23 | 珍寶島去年實現營收27.04億元 加速... |
15:22 | 韋爾股份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2... |
15:21 | 甘肅能源一季度實現扣非凈利潤4.79... |
15:20 | 濰柴動力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5:17 | 北京股權信托財產登記政策“破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