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宗芳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0余年來,各自貿試驗區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取得顯著成就。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是新形勢下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為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擘畫了藍圖。
當前,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面臨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的新要求。
從開放領域看,我國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已實現“清零”,服務業開放取得積極進展。隨著《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及《跨境服務貿易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等發布,新開放領域如何在開放的同時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對于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從配套改革看,對接知識產權保護等高標準規則、邊境后規則,不僅是外資企業來華和在華投資經營的重要關切,也是我國培育一流國際化企業、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推進高水平開放實現新的突破,需要國內改革深化協同。
從創新功能看,在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需要自貿試驗區適應新情況新要求,進一步創新監管模式、豐富創新功能。
推進系統性集成性改革,需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自主權。近年來,我國央地聯動推進改革授權,為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提供了制度保障。未來,還需更大力度暢通制度創新鏈條、降低綜合協調成本、提升創新整體效能。
新時代新征程,要在全面總結自貿試驗區10余年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實施提升戰略,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
第一,深刻把握提升戰略內涵,系統高效推進制度創新。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目的是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實現自貿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要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圍繞貿易、投資、技術、數據、人才等更高水平開放合作的需要,完善創新政策體系。加強開放與改革聯動,強化制度創新與政策優勢合力,為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積累新經驗、培育新動能。
第二,提升在對接高標準規則中的引領作用。2023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5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展試點,為加入高標準經貿協議提供了試驗支撐。今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試點措施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旨在更大范圍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各自貿試驗區需細化具體措施,加快試點落地,圍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更高水平自由便利,加強前瞻研究、先行先試,為向全國推廣進行壓力測試、積累經驗。
第三,提升在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放的引領作用。我國服務業市場規模巨大,對于引資、引技、引才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撬動作用,是下一步開放的重點領域。自貿試驗區需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在推進增值電信、外資醫院等最新開放試點落地基礎上,加強在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重點領域開放探索,支持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海南等條件較好地區率先取得突破。進一步創新監管模式,深化跨模式、跨行業開放協同,促進區內外聯動、自貿區聯盟等跨地區互動,引領提升全國服務業開放水平。
第四,提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動能。自貿試驗區是我國推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和國際高水平合作的前沿地帶,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自貿試驗區為產業發展注入創新動能提出新要求。需進一步發揮產業和平臺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系統性創新和差異化探索相結合,在大宗商品、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聚集先進生產力和高端要素資源,豐富創新動能和應用場景,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生態體系和制度環境。
22:46 | 中國最大的零食連鎖零售商鳴鳴很忙... |
21:59 | 金健米業聚焦主業漸入佳境 一季度... |
21:57 | 格靈深瞳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17億... |
21:55 | 松井股份:第三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21:55 | 精進電動:第三屆監事會第二十二次... |
21:55 | 輝煌科技:第八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5 | 蘭生股份:第十一屆董事會第九次會... |
21:55 | 宜賓紙業:2025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 |
21:55 | 中英科技:第三屆董事會第十六次會... |
21:55 | 愛麗家居:第三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5 | 湖南海利:監事會決議公告 |
21:55 | 交建股份: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