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一份未來5-25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路線圖,其中明確了不同節點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水氣土污染防治攻堅戰怎么打、監測督察機制怎么護衛目標實現、示范區域怎么建設等關鍵問題。
意見公布后的第二天,有33條措施的美麗中國方案帶動環保股集體高開。在業界專家看來,意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釋放了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也承載了人民群眾對建成美麗中國的期待與熱望。
意見也首次作出判斷,明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但也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新征程上,必須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全面建成分“三步走”
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意見將2027年設為“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的新時間節點,明確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樣板。
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目標也更加細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意見還勾勒出本世紀中葉“美麗中國全面建成”的面貌: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拐點還未到,真正推動量變到質變,需要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全社會行動。“三步走”的目標轉化為五年計劃即是:“十四五”深入攻堅,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鞏固拓展,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體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定量目標細化路線圖
意見提出33條舉措,明確了多項定量目標要求。例如,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力爭達到45%,全國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75%,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等。
在多位業界專家看來,設立美麗中國建設的定量目標有助于建立系統的管理和執行機制,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監管提供明確標準和依據,推動各方責任的落實,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意見還明確提出成效考核要求:“研究建立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辦法,適時將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過渡到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考核工作由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有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參考。”
也有專家認為,美麗中國指標體系應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環境質量與健康、生態保護與修復3個重要維度的建設,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科技條件定期進行階段性調整,提升指標的科學性、時效性和公正性。
如何啃新污染物這塊“硬骨頭”
“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要使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被寫入意見。
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環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環境或者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或現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其種類繁多,正逐步成為當前制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深入改善的新難點,也是繼霧霾、黑臭水體之后,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啃的“硬骨頭”。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加強新污染物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也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效防控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安全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
除了新污染物治理,意見還從多方面回應了社會關切。
例如,面對社會對風電光伏廢棄物的關注,意見明確,“推動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廢舊風機葉片、光伏組件、動力電池、快遞包裝等廢棄物循環利用。
多舉措調動各方積極性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意見從不同角度提出一攬子激勵性政策舉措,調動各方面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改革創新方面,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完善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利用。在市場機制方面,把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綜合考慮企業能耗、環保績效水平,完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為確保責任落實,意見明確要求,“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和指導督促作用,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組織實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年度工作情況,書面送生態環境部,由其匯總后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15:10 | 賽輪輪胎2024年營收凈利創歷史新高... |
15:08 | 三利譜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
15:07 | 招商積余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0... |
15:06 | 凱利泰官宣新管理層:蔡仲曦任董事... |
15:05 | 中晶科技2024年扭虧為盈 2025年第... |
15:01 | 北京電信深化生態合作 驅動首都數... |
15:00 | 昆侖萬維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