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定調,并部署多項重點工作任務。
針對當下的經濟形勢,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同時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針對明年經濟工作總基調,會議要求,“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談及宏觀政策,會議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會議還部署了明年九項重點任務,其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位列首位,“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和“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相較去年會議也是“新增項”。
如何理解此次會議的新提法以及釋放出的經濟工作新動向?《經濟參考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20位專家,為您帶來全面解讀。
看點一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另外,會議還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2021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總基調均為“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今年則調整為“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從更強調“穩”,到更強調“進”和“立”,傳遞出更為積極的政策信號。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本次會議重申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進促穩”意味著保持中高速增長水平受到進一步重視。當前保持中高速增長水平,能夠為保障民生就業、維護金融穩定、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提供基礎保障,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先立后破”是指在新舊增長動能轉換過程中,在以高新技術制造業等為代表的新動能全面壯大之前,作為傳統經濟增長動能的代表,房地產行業不能下行過快。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政策基調尤其強調政策效率效果,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都強調效果,避免非經濟政策對經濟政策的沖擊,避免合成謬誤,將我國的政策空間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協調,更好地發揮政策集成效應。綜合用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讓各類政策更加協調,協同發力,使政策效用更加明顯,從而增強對穩消費、穩就業、穩外貿等支持力度。
看點二
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穩健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針對財政政策,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范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
針對貨幣政策,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羅志恒認為,“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總體是積極的,即加力以擴大總需求、防范化解經濟社會風險,但同時提出“適度”、“提質增效”、“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用好財政空間”,也就是說要根據經濟社會需要來實施,不搞大水漫灌。
他說,重提“結構性減稅降費”,有利于進一步穩定宏觀稅負。我國已連續十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長期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導致宏觀稅負逐步下行,財政空間仍有但總體在持續收窄。因此,未來的減稅降費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注重結構性減稅降費,側重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等領域。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與過去“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不同,此次提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事實上,“名義經濟增速”恰恰是“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的結合體,但這次特別單獨提出要考量“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說明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全面考慮發展基本面、宏觀經濟增長形態、供需形勢、價格水平、市場預期,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合理、節奏平穩、效率提升。
看點三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明年九項重點任務的首位,要求“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把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明年的首要任務進行部署,凸顯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所長程楠表示,其中,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下一步,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契機,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綜合效益好、成長潛力大的新興產業,創新發展一批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認為,現代產業體系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關鍵之一是全面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現代管理技術的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現現代產業體系的高質量建設。同時,要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培育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鏈主企業和關鍵配套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世賢認為,會議提出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部署為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外,會議還強調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將有助于推動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偉認為,下一步需要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保持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在扶持科技創新方面,建議大力鼓勵私募和科創創始資金發展,為科創工作發展提供更充足的初始動力。
看點四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形成消費投資良性循環
會議指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會議同時提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具體舉措。
會議還提出,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與以往表述相比,此次會議重點強調了‘有潛能’‘有效益’和‘良性循環’。”溫彬指出,本次會議將消費和投資聯系起來,意味著政策將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費和投資,而是放眼長遠,兼顧提升市場經濟運行效率,力爭實現投資和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追求“1+1>2”的政策效果,提高內需增長的可持續性。
另外,在他看來,從促進良性循環的角度考慮,預計明年投資方向會重點支持與最終需求相匹配的關鍵民生領域,如充電樁換電站、養老育幼設施、鄉村物流體系等。而消費發展帶來的需求擴張,也會反過來拉動相關領域的投資,如對5G通信、綠色智能產品、電子商務等的需求增長,可以促進相關領域的投資和創新等,由此來實現供需匹配、良性循環。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一方面,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提升消費的關鍵在于有效提升居民收入,后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的相關政策舉措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在有效投資轉化為實物工作量的過程中,也會通過商品或服務購買等鏈條傳導,有效帶動收入增加、消費擴大,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同時他認為,從供給端來看,本次會議要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優化消費環境。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對于消費的需求更加豐富,通過營造更好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供給的質量和多樣性,有利于居民消費意愿的不斷提升。
看點五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
會議要求,“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在溫彬看來,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需要完善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如優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激勵約束和考核評價體系等。落實金融體制改革預計包括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擴大金融開放等。
羅志恒表示,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是下階段的重要任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財政運行緊平衡、地方債務持續增長的問題;分稅制改革實施即將迎來三十年,有必要進一步將改革進行到底。可以預期,未來要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界定政府規模,避免政府支出責任持續擴張。
看點六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會議提出,“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指出,在數字貿易方面,中國應該繼續擴大在跨境電商方面的優勢,并推動數字賦能的服務貿易。同時,還應當繼續堅持推動對發達經濟體的市場擴展和需求潛力挖掘,并兼顧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應當通過擴大高標準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制度型開放,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進一步促進外貿增長。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方面,既要有一些標志性的重大工程,更要有‘小而美’的民生項目落地。”他說。
“過去一年中,由于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外貿增速出現波動,存量外資少量撤離,但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的外商投資持續增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認為,新的一年里,鞏固外貿外資的基本盤是穩定外貿增長和存量外資,使外貿外資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未來培育外貿新動能中,服務貿易將成為重要的新突破口,應當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力度,進一步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此外,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數據等新的要素自由流動,需要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需要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
看點七
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
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建設
會議指出,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其中提出,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表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明年房地產領域“1+3”的政策導向。“1”是以防范和化解房地產風險作為政策基本著力點這個中心不變;“3”是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在新模式下,謀求房地產領域新的增長。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三大工程”著眼于房地產長期健康運行與穩定增長,力圖解決結構性問題、供需錯配、需求斷層等長期問題。其中,城中村改造解決的是新市民、年輕人、外來人口的住房需求,主要是低成本的、職住平衡的配租型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解決的是戶籍無房戶、人才群體、工薪階層的配售型保障需求,解決商品房需求斷層的問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解決的是新時期對于居住生活安全的配套設施訴求。本質上,新時期住建系統的“三大工程”,都是在供給側改革上做文章,以匹配需求,并與擴大房地產內需結合。
看點八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會議提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三農’工作放在關鍵位置,反映了‘三農’工作的突出重要性和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的決心。這是由農業強國目標和鄉村現代化建設的復雜性和持久性決定的,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研究室主任曹慧表示,此次會議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凸顯了在新發展格局下依靠自己力量端穩中國飯碗的極端重要性。
在曹慧看來,提高糧食產能首先要“夯基礎”,即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其中在“地”的方面,此次會議強調,要“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提高糧食產能還要強政策,以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強來調動和提升農民種糧和主產區抓糧“兩個積極性”。會議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以補貼政策來平衡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比較效益,以逐步完善的利益補償機制讓主產區在抓糧經濟上得實惠。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強調要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將會帶來深遠影響,有利于促進區域平衡發展,解決主產區抓糧吃虧問題,也有助于守住耕地紅線,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之策。
看點九
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
會議指出,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促進更多城市資源要素有序向鄉村流動,不僅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所需,還將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
具體來看,推進新型城鎮化將帶動城鎮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快向鄉村延伸,同時不斷地為農村居民在城市就業創造條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也能讓市民化的農村居民高質量地融入城鎮,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引導社會資本和城鎮的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先進管理理念等創新要素進鄉村,發展農村經濟,繁榮鄉村市場。
看點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會議指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董戰峰看來,會議明確要繼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后續,我國將優化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建立健全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從源頭上推動經濟實現綠色轉型,減少資源消耗,減少生態破壞,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同時,會議提到“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這意味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成為后續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題目,其中關鍵是要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
王金南認為,下一步要在四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科學界定生態產品的范圍;二是突破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問題;三是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四是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程度,讓保護者真正受益。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