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文青
“大企業需要豐富的上游產品零部件,不可能全部依靠自己。而一些專精特新中小科技企業在前期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發產品,對外面的市場規則很不清楚。”上海國創科技產業創新發展中心理事長、領中資本管理合作人黃巖在11月16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典型難題,同日,在由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辦的2023年“Innovation+”益企融通暨DoerLink大企業創新需求發布會上,上海自儀、微軟、上海機床、昂華自動化、寶武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發布了創新需求。
市場有待進一步活躍,大企業迫切地希望以此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撬動更快增長,進一步釋放自身發展活力,也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實現共贏局面。
以大帶小
企業面臨更多創新選擇
《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元,其中,企業是我國研發活動的第一大執行主體。
不少企業堅持以自主創新來打造“護城河”。與此同時,產業鏈合作研發創新已經成為趨勢。記者從一些研發費用投入較高的企業了解到,打通中小企業與其創新合作渠道,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共享產業鏈利益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一家上海大型國有企業總經理助理表示:“我們公司產品的特點就是多規格、小批量,如果用傳統的方式去做的話,生產的效率比較低,所以特別需要同一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合作。”
撇開經營需求,外在環境也促使大企業亟須營造上下游融通發展生態。“企業不可能僅僅通過一兩個項目就能夠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它需要一個體系。”一家全球500強企業科技部高級工程師談起對接中小企業初衷:“我們也深刻領悟到不僅僅要靠自我創新,同時也需要構建開放創新。”
此外,今年以來,中國化學、中國中車、南方電網、國機集團等多家企業也已陸續開展共鏈行動和相關項目對接活動,覆蓋新能源、高端農業機械、移動信息等多個方向。
在這背后,近年來,國家多部門聯合組織開展共鏈行動,幫助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供應鏈,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更早前,上海經信委經相關程序在2022年確定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聯影醫療等10家企業為上海市首批“工賦鏈主”培育企業。按照規定,“工賦鏈主”企業培育期為2年,每家“鏈主”須帶動培育20家-30家“鏈上”企業。
由點帶面
充分發揮“鏈主”引領作用
隨著共鏈行動逐步落地,中小企業逐漸有意識將融入大企業供應鏈生態鏈作為重要發展路徑。當然,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大企業的帶動。
黃巖表示,這部分大企業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鏈主”企業。過去中小企業在跟大企業對接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渠道,完全不可能知道鏈主企業的質量要求、標準要求是什么樣,以及合作需要經過哪些程序。中小企業基本上需要兩三年才能進入大企業供應商體系或者產線。
當各地區“鏈主”企業對于創新需求越來越迫切,也開始主動拋出“橄欖枝”,一一解決這些阻礙。
上述500強企業科技部高級工程師透露,馬上進入年末,其所在的部門已經在制定明年科研計劃,具體制定流程包括分析中小公司有哪些合作需求,對此展開評審,從而決定最終哪些項目將被納入,“同時,我們也會通過集團創業平臺發布需求或者提供應用場景,以分享好的技術裝備或者應用場景。”
甚至有大企業專門設立了職能平臺,負責為中小企業提供新的場景、渠道和資源賦能。一家世界500強家電企業長三角區域總經理表示:“依托公司的產業資源和對產業運作模式的深入了解,我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培養方法,所以能做到專業賦能、精準加速。”
以“七條鏈”為著力點,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國內“鏈主”企業應對單點企業競爭變生態競爭的重要舉措。
一位專注于科技領域投資基金管理合伙人向《證券日報》表示:“以大帶小,以小托大,更多也是基于產業鏈發展的邏輯。的確外部環境加速了這一自主創新進程。必須強調的是,我們現階段的自主可控一定不是非常低端的替代,最終一定是高質量發展,其中仍然蘊藏著無限市場機會。”
(編輯 上官夢露)
11:48 | 人保財險連續十五年護航廣交會 |
11:47 | 百龍創園2024年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 |
11:47 | 電廣傳媒投資的安化茶馬古道第一站... |
11:46 | 兩大核心產品快速放量 迪哲醫藥202... |
11:46 | 顧家家居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 |
11:45 | 眾惠相互發布2024年報 業績高質量... |
11:38 | 申萬宏源一季度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
11:38 | 涪陵電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 |
11:38 | 返利網智能導購實踐入選行業標桿案... |
11:37 | 實達集團“家校共育”智慧云平臺亮... |
11:37 | 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集齊四大利器... |
11:29 | 錦湖輪胎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3.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