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日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為下一階段金融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一方面有助于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金融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投資與展業,為我國金融市場注入新活力,有助于我國參考國際金融發展經驗,推進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實現金融市場的控風險與促發展。
有序推動金融業開放
近年來,我國有序推動金融業開放,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不斷深化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穩步進展。
在“引進來”方面,我國不斷放開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在經營范圍和監管要求上實現了“國民化待遇”,很多國際知名機構加快在華投資展業。據證監會網站統計,截至11月7日,證監會已核準9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和9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
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工作也取得了發展,“債券通”全面上線運行,“滬倫通”正式開通,內地與香港的“互換通”落地實施。A股先后被納入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三大國際指數,中國政府債券也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富時羅素和摩根大通三大全球債券指數公司。
“走出去”同樣有條不紊。今年3月31日,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正式實施,對境內企業直接和間接境外上市活動統一實施備案管理,支持企業依法依規境外上市,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規范健康發展。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已有21家A股上市公司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成功登陸歐洲證券市場,募資總額逾110億美元。年內已有15家中概股公司在美上市,首發募資總額為6.32億美元。
同時,中資金融機構也主動把握g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重大開放機遇,以沿線國家為依托,積極擴大海外布局,我國金融業開放機制已由“單向引入”走向“雙向開放”。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在制度融合、規則銜接、市場參與、產品設計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推進,優化資源配置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持續釋放。
中國資產吸引力持續提升
“中國金融業開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無論是我國的發展前景還是投資環境,對于外資金融機構而言,都是極具吸引力的。”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逐步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吸引具備專業特色的優質外資機構進入,豐富金融市場主體,優化金融供給。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深化,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也在提升,穩居全球主要貨幣前列。
威靈頓投資管理高級董事總經理、亞洲區投資總監普江寧(JanetA.Perumal)表示,當前中國股票的估值在相對和絕對意義上都處于具有吸引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各國的歷史數據表明,股市估值和后續10年的收益之間存在極強的負相關關系,這進一步凸顯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認為,十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年初至今一直穩定在約2.6%的水平,這是無風險利率。中國國債收益率或短期內保持一段時間的穩健上行趨勢。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健康,從相對長期看,如未來3年至5年,隨著投資者信心的恢復,外資在中國債券市場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在董忠云看來,外資金融機構加速“搶灘”中國市場,一方面是源于我國在外資準入、產品開放、跨境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境外金融機構來華展業的便利度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充分體現了外資金融機構看好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潛力和由此帶來的巨大商機。
談及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連平表示,下一步可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統性、制度性的開放局面,逐漸與國際規則相融合。二是優化營商環境。在擴大市場準入的基礎上,特別重視優化準入后的政策安排與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與開放水平相匹配。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瞬息萬變,要防止外部金融風險對國內產生沖擊,形成“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金融管理體系。
“未來還應持續推動金融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內資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走出去’。”董忠云認為,政策面要在監管框架內積極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促進金融業務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促進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同時,要更加重視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通過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金融人才隊伍來提升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能力。
14:24 | 白銀有色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5... |
14:20 | 淘寶閃購閃現外賣大戰 最大力度補... |
14:19 | 京東互聯網醫院守護民眾五一健康出... |
14:19 | 深高速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 |
14:17 | 容百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報 多業務... |
14:15 | 首創環保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9.... |
14:09 | 股權落定 先鋒基金開啟新旅程 |
14:05 | 招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14:05 | 恒順醋業: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14:05 | 金隅集團:第七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14:05 | 百龍創園: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 |
14:05 | 空港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