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傳璽
10月23日,在重陽節之際,北京鏈家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專家課題組舉辦“積極老齡化適老新居住”沙龍,并聯合發布《2023年北京老年居住需求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圖注:《2023年北京老年居住需求洞察報告》發布現場/企業供圖
基于北京鏈家近五年的真實交易數據,《報告》描摹出北京老年群體的置業現狀、置業偏好、置業行為的圖景,為老年居住保障體系設計、住房適老改造、社區養老服務等提供一個參照樣本。
“老人老房”迎來拐點
催生適老居住新需求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2022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達到21.3%。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以來,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普遍從“筒子樓”時代進入“基本適居”。
《報告》顯示,目前多數老人所擁有的住房處于城市中心區域,能夠享受較好的公共服務。但隨著時代變遷,“人老房也老”的問題愈發凸顯。很多老舊小區從居住條件到周邊配套,在適老化與舒適度方面難以滿足養老需求。
在北京鏈家研究院院長高原看來,人口老化、住宅老化與社區老化等同步發生,“老人老房”步入拐點,改善住房條件或周邊配套設施,成為當下城鎮老人提升居住品質的核心訴求。而伴隨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老人通過房屋增值分享到城市發展的紅利,為其滿足改善居住需求,提供了支付基礎。
“雙驅動”模型下
減量與增量并存
《報告》顯示,在北京售房老人調查樣本中,出于改善性換購動機的占比達到40.8%。在改善居住的同時,老年群體在住房交易中還存在代際支持需求,從而構成老人住房交易的“雙驅動模型”。在《報告》的售房老人樣本中,代際支持占比達到42.2%,其中最多的是幫助子女購房,其次是作為財產分配給子女或幫子女還債。
在雙驅動模型下,老年群體在房屋置換過程中呈現出增量和減量并存的特征,與中青年群體以增量改善為主的置換模式明顯不同。
一般來說,對于家庭財富條件相對較好或子女依賴度較低的老年人,會選擇增量置換實現理想居住。《報告》顯示這部分群體占比在27.9%,且更頻繁發生在現有房屋居住價值較低或較高的兩端人群。
對于原有房屋價值較低的老年群體,通常表現為賣出原有200萬-400萬的一居室,購入400萬-600萬兩居室;對于原有住房價值相對較高的群體,加上更強的支付能力,在置換中追求“從好到優”,偏好大面積商品住宅。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社保系主任白晨表示,在中國文化中,住房不僅是用來居住的住所,也是老年人維系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無論是適老化居住改善需求,還是代際支持需求,都為我們在“個體生命周期”視角之外,提供了理解老年人住房消費需求與動機的更加豐富的視角。
偏愛主城區和近郊
優質物業付費意愿高
在大眾普遍認知中,老年人更喜歡安靜的郊區。但《報告》顯示,老年人置業更傾向于主城區和近郊,在空間特征上,老年人置業更喜歡中心城區,希望住在二到四環間的老人甚至比青年人更多。
一方面,出于代際支持,老年人傾向選擇與子女較為接近的片區,可以更便于父母子女相互照應。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更加依賴便捷的公共交通,以及中心城區更好的醫療、商業配套設施。
在對居住條件的要求方面,大部分老年群體選擇中等面積、中間套型的“理想型”。據推測,這可能出于減輕家務清潔壓力和減輕孤獨感。《報告》數據顯示,38.2%的老年群體偏好60-90平方米的房屋,選擇120平方米以上的老年人不足兩成。
從《報告》研究結果看,老年群體置換需求“理想的約數”是五到六環之間、2008年以后建成、有電梯、80平方米兩居室的商品住宅。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對住房的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但住房服務的供給與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亟需社會各方合力提高適老化程度,完善居住保障體系設計、住房適老改造、社區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擁有更美好的居住環境,積極享受老齡生活,共享社會發展的紅利。
(編輯 田冬)
10:03 | 肯悅咖啡進入“千店時代” 全球首... |
10:02 | 佰維存儲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86.46%... |
10:01 | 越秀資本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 |
09:59 | 希荻微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4.56%... |
09:58 | 連續造假遭重罰 ST錦港面臨重大違... |
09:56 | 多方合力支持“出口轉內銷” 讓外... |
09:56 | 螞蟻數科發布智能體開發平臺Agenta... |
09:55 | 華潤啤酒“扎根土地” 扛起國麥振... |
09:48 | 康隆達發布2025第一季度報告 越南... |
09:46 | 大北農:一季度營收凈利雙增 多業... |
09:44 | 光峰科技一季度營收穩健增長 新興... |
09:42 | 曹操出行更新招股書:2024年營收14...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