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孟珂
近期經濟數據顯示,3月份CPI同比上漲0.7%,PPI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至2.5%。而3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及社融超預期增長,3月末M2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當前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升,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不過,對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其中有人看到的是冷色,有人看到的是暖色。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十位“首席”(首席經濟學家、首席分析師)。
物價、信貸數據是冷是熱?
拉長時間軸來看,CPI漲幅已連續兩個月出現回落,去年12月份至今年3月份,CPI同比增幅分別為1.8%、2.1%、1.0%、0.7%;PPI同比增幅分別為-0.7%、-0.8%、-1.4%、-2.5%。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認為,今年消費場景恢復,但居民收入受到了沖擊,再加上預期的不穩定,總量消費恢復偏弱,所以在今年2月份和3月份,不少消費領域的供給端還在繼續出清。消費的結構分化也比較大,中高收入消費恢復要好于低收入消費,服務業好于商品。
央行近期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也印證了消費偏弱。根據調查結果,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依舊處于高位;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3.3%,盡管較上季增加0.5個百分點,但相較去年并沒有明顯回升。
太平洋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尤春野分析,3月份CPI低于市場預期,主要受商品通縮的拖累,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回落,且能源、汽車價格下降。其中,鮮菜及豬肉價格邊際回落明顯,相應造成CPI環比下行。PPI同比降幅較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且超出市場預期,油價下行及高基數為主要原因。
“本輪國內PPI下行自2021年10月份開始延續至今,海外鷹派加息的長尾效應導致商品價格的金融屬性持續被壓制,PPI下行趨勢未來或仍將延續。近期基本金屬走弱,海外重回衰退交易,PPI與大宗表現同樣高度吻合。由此可以判斷,3月份物價較為客觀描述當前實體有效需求不足現實。”民生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周君芝在研報中指出。
再看金融數據,3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89萬億元,同比多增7497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3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7079億元;3月末M2余額281.46萬億元,同比增長12.7%,依舊處于高位運行。這些數據指向的是,市場主體融資需求明顯上升。
需求驅動的物價正在回暖
相背離的數據,讓市場上出現通縮的聲音。
不過,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觀分析師黃文靜表示,“我們看到的是需求驅動的物價正在回暖,而非步入通縮。”
黃文靜認為,通縮包含但不止包含物價放緩,還要結合“兩個特征、一個伴隨”來判斷,當前物價下降既不全面亦難持續,貨幣供應創新高,經濟已步入復蘇。
所謂“兩個特征、一個伴隨”,來源于央行行長易綱早年間曾表示,典型的通貨緊縮具有“兩個特征、一個伴隨”的特點。本質上,通貨緊縮的過程是一個商業信用被破壞的過程。作為一種貨幣現象,通貨緊縮首先是貨幣流通量的下降,而不僅僅等同于價格下降。歷史經驗表明,物價水平下降和貨幣供應量下降“兩個特征”同時發生時,必然伴隨著經濟衰退,經濟增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給經濟社會帶來危害。
國金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趙偉認為,年初以來,信貸加快增長、而物價指標持續回落,加大了對經濟預期的擾動,不同部門、供需強弱帶來的指標“對立”或只是“假象”。信貸加快增長,核心驅動來自政策“加力”、其次場景恢復帶來的企業和居民行為修復。物價指標透露的線索,與信貸并不“對立”,線下活動修復相關漲價特征突出,如衣著、旅游、醫療服務、家庭服務CPI均明顯抬升。
“當前宏觀經濟的特征是走出谷底、有效需求不足、分化式復蘇。”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表示。
展望未來,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我國當下的通脹水平較為溫和,年初以來,生產端的恢復節奏快于需求端,尤其體現在企業中長貸需求顯著好于居民端,4月初商品房銷售高頻數據已回升至近幾年同期的相對高位,指向居民加杠桿意愿好轉。往后看,在價格調控工具落地的背景下食品項降價預計將告一段落,而需求端修復節奏邊際回升,當下寬貨幣周期尚未結束,預計我國CPI轉向通縮的可能性不高。
“貨幣窖藏”顯現
3月份信貸數據超預期上漲,但消費物價增速反而是下降。那么,錢去哪里了?
對此,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貨幣與通脹的正相關性主要存在于中長期。短期的通脹形勢更多是看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還是輸入性通脹。政府可以通過貨幣政策調節總需求,進而調控物價,但貨幣政策生效往往存在時滯,表現在數據上便是,M2和社融同比通常領先于CPI和PPI同比。因此,當前低物價與高貨幣共存,更多是反映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而經濟恢復相對平緩。
“新增貨幣與存量貨幣并沒有大規模涌入商品和服務市場,而是出現了‘貨幣窖藏’現象,因而沒有推高通脹。”羅志恒談到,貨幣流入居民和企業部門之后,只有少部分用于消費和投資,還有很大一部分被儲蓄了起來。
根據最新的金融數據,3月份M2與M1剪刀差進一步擴大。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居民消費意愿低,疊加資產價格波動加劇導致儲蓄意愿被動高增。另一方面是因企業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投資生產的需求弱于理財需求,導致資金活化速度較慢。另外,本輪房地產復蘇中,二手房銷售增速好于新房,二手房交易意味著存款在居民之間流通,并沒有流向房企。
在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看來,M2與M1剪刀差繼續擴大,顯示企業預期和實際投資需求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實體經濟活躍度仍需政策繼續呵護改善。
政策應更多關注居民部門需求的刺激
“今年以來,我國CPI低位運行的根源是需求端修復節奏不如供給端,居民端需求修復不及企業端,因而后續貨幣政策應更多關注居民部門需求的刺激作用。”明明如是說。
在貨幣政策方面,明明建議,總量價格工具層面,推動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有助于促進居民短期消費貸需求抬升,而推動5年期以上LPR下調則能刺激居民加杠桿購房意愿。結構性工具層面,類似于首套房房貸利率動態調整機制的工具可以擴充適用范圍,從首付比、公積金貸款利率、限購限售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降成本選項。其次,圍繞年輕人失業率結構性偏高,居民疫后可支配收入恢復緩慢等問題,也應推出適當結構性政策工具,提升總體收入水平、縮小貧富差距。
財政政策方面,趙偉表示,在財政收入修復、財政“余糧”及赤字支撐下,今年廣義財政支出加速、同比增長5.9%,較2022年的3.1%增長近3個百分點。保障民生的同時,穩投資、促產業發展為2023年財政支出的發力重點。
“2023年一般財政預算支出中,基建類支出進一步加力,同比增長3.6%,較2022年提升近2個百分點;推動產業發展的科學技術支出增長6.2%,較2022年提升超1個百分點。”趙偉談到,從年初財政數據來看,轉移支付和地方債務額度尚未完全下達,隨著轉移支付下達,地方債加速發行,以及土地財政邊際改善,后續地方財政支出力度或快速提升。從當前新增地方債券與地方重大項目來看,后續產業發展類項目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軌道交通等新基建項目將成為地方財政重點支持領域。
(編輯 喬川川)
19:21 | 宇新股份: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 |
19:21 | 瑞爾特:將持續推進搭建完善的銷售... |
19:21 | 朗科科技:截至2025年4月20日股東... |
19:21 | 華綠生物:公司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原... |
19:21 | 西部牧業:截至4月18日股東總數為2... |
19:21 | 博匯股份: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 |
19:21 | 遠望谷:截至4月18日股東總戶數為6... |
19:21 | 眾捷汽車:目前公司暫未有人形機器... |
19:21 | 沃森生物:公司目前有6款產品處于... |
19:21 | 回盛生物:公司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 |
19:21 | 眾捷汽車:產品已進入奔馳等20多個... |
19:21 | 金現代: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人...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