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大宗消費,提振服務消費,打造消費增長極……在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上,促消費被頻頻提及。
專家表示,消費是穩定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當前各地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有助于更好釋放消費潛力。同時,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鼓勵大宗商品消費
支持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大宗消費成為不少地方促消費的重點之一。
廣東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大宗消費。河南提出,鼓勵新能源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陜西提出,擴大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消費。遼寧提出,培育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智能穿戴等消費新增長點。
“在整個消費結構中,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具有消費占比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特點,穩定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對提振消費至關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漆云蘭表示。
為支持大宗消費,多地推出配套措施。天津提出,落實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14項措施。河南日前發布的《大力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穩定向好政策措施》提出,對在省內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最高不超過10000元/臺,省、市級財政各補貼一半;鼓勵各地對智能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產品消費進行補貼或開展以舊換新促銷活動,將省財政對各地實際財政補貼支出按不超過30%給予獎補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娟認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可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活動,加大優惠促銷力度,促進大宗產品更新與新增需求的釋放。
促進服務消費模式創新
提振文化旅游、家政服務等服務消費成為一些地方促消費的發力方向。
遼寧提出,支持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廣東明確,加大餐飲、文旅、養老、育幼等服務消費促進力度。陜西提出,積極培育運動、康養、托育、家政等消費新熱點。山東提出,提質發展餐飲、家政、養老等服務消費。湖北提出,加快提振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文旅體育等消費。
“我國服務消費轉型升級的新趨勢,推動服務市場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促進服務消費的模式創新與供給的迭代升級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
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1月18日表示,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有序恢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和條件,全面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為提振服務消費,不少地方正加大促進服務消費恢復的政策力度。如,1月18日,濟南“泉城購”春節消費券(零售、住宿、餐飲類)以數字人民幣的形式開啟第一輪發放;青島于1月18日至3月底,發放新春消費券1300萬元,其中在商貿領域發放消費券950萬元,在住宿文旅領域共計發放消費券200萬元,后期發放體育賽事、農業農村領域消費券150萬元。
大力發展新型消費
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消費增長極,成為一些地方促消費的看點。
江蘇提出,支持南京、蘇州、徐州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蘇錫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應。北京明確,加緊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動,強化新消費地標載體建設等。
“促消費應在培育消費增長引擎、挖掘消費新增長點方面發力。比如,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增強大城市和城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大城市和城市圈城市群的消費發展為驅動力,增強大型中心城市消費集聚力和消費供給創新力,打造消費增長極,引領帶動區域消費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說。
創新消費模式,發展新型消費經濟也是一大看點。廣東提出,發展免稅經濟、首店經濟、共享經濟、低空經濟。陜西提出,鼓勵發展定制、體驗、智能、時尚等消費新模式。河南明確,大力發展平臺經濟、首發經濟、共享經濟、信息消費等新型消費。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大力發展新型消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改善社會民生的重要舉措。”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