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韓昱
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從居民部門儲蓄角度看,2021年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2020年為11.3萬億元,這意味著在2022年,居民部門新增儲蓄有較大規模增長。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增長反映出去年居民儲蓄意愿較強,消費意愿較低。
在業界普遍預計2023年消費復蘇將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的情況下,居民新增儲蓄如何能轉化促進消費也成為市場的關注點。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增儲蓄和消費潛力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相互給予信心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最大化提振信心才能最大化提振消費潛力。
居民多增儲蓄緣何產生?
“近三年以來,中國消費者的儲蓄率實際處于不斷快速拉升的過程中,其中儲蓄率提升主要由城鎮居民拉動,農村居民儲蓄率則略微下降。”瑞銀大中華消費品行業主管彭燕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伴隨著儲蓄率的上升,居民的新增儲蓄規模也在不斷上漲。在假設儲蓄率不變的前提下,據瑞銀估算,2020年至2022年期間,中國居民新增儲蓄或累計達到4.0萬億元。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在其研報中也得出相近預估結果,據其估算,2020年后居民新增儲蓄率約為5.2%,2020年至2022年的新增儲蓄體量預計共計3.98萬億元。
居民儲蓄意愿緣何走強?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主要由三方面因素驅動:一是疫情導致經濟與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強,使得居民防御性存款增加;二是疫情對消費場景影響較大,居民消費需求受到壓制,消費支出下降,也導致儲蓄增多;三是2022年資本市場受國內外多因素影響波動較大,投資者投資意愿下滑,部分投資者將風險較大的金融資產轉換為儲蓄。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居民新增儲蓄也呈現出結構性的特點。此前,部分居民收入總額保持增長,但投資機會匱乏,出現了“資產荒”。加之對于風險的考量,不少居民即選擇了銀行存款。
居民新增儲蓄如何釋放?
就居民新增儲蓄如何能夠得到有效釋放,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降低經濟不確定性,提高消費者信心是關鍵。
陳靂認為,由于新增儲蓄規模增長主要來自投資與消費支出的下滑,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居民的投資潛力與消費潛力。通過合理的激勵政策,疊加經濟復蘇和消費場景修復,將有助于此后降低防御性存款,增加居民消費支出,釋放消費潛力。
“新增儲蓄有效釋放的核心在于降低經濟不確定性。通過穩增長、促收入等政策手段,推動經濟復蘇,使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同時進一步增加居民收入,重點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紓困,將有利于帶動居民對未來預期的改善。使居民敢于消費、敢于投資,推動新增儲蓄的逐步釋放。”陳靂進一步表示。
同時,彭燕燕表示,在過去三年時間內,由于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消費者信心處于非常低迷的狀態。而隨著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消費者信心進一步提升,其儲蓄行為會回歸正常化,而部分儲蓄也可能會轉化成消費。
“新增儲蓄提供了消費潛力,要轉化為消費,則需要穩定消費信心、提升消費需求和創新消費供給。”田利輝認為。
對于新增儲蓄釋放后可能流向的消費領域,張新原認為,居民旅游或率先被激活,另外,隨著一系列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舉措進一步落實,房地產也可能成為吸收新增儲蓄的主要市場。
彭燕燕認為,隨著消費場景的恢復,服務相關的消費,比如餐飲、酒店、旅游自然會得到復蘇。此外,一些大額的耐用消費品,比如說家電、家具等銷售情況此前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比較大,在消費者信心恢復的情況下,這些耐用消費品領域也會有比較顯著的修復。
14:24 | 白銀有色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5... |
14:20 | 淘寶閃購閃現外賣大戰 最大力度補... |
14:19 | 京東互聯網醫院守護民眾五一健康出... |
14:19 | 深高速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 |
14:17 | 容百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報 多業務... |
14:15 | 首創環保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9.... |
14:09 | 股權落定 先鋒基金開啟新旅程 |
14:05 | 招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14:05 | 恒順醋業: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14:05 | 金隅集團:第七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14:05 | 百龍創園: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 |
14:05 | 空港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