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10月23日晚間,當升科技發布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0.87億元,同比增長172.40%,實現凈利潤14.78億元,同比增長103.18%。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公司稱,主要是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公司鋰電正極材料售價大幅上升,同時期內銷量增加,二者帶動收入同比增長。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23日發稿,包括當升科技在內,共有2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發布三季報,凈利潤均同比增長;此外,還有1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三季度業績快報,12家凈利潤同比增長。
目前來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總體保持良好增長。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整體經營較為穩健,同時具有市值較大、估值較低、股息率較高的特點,在市場波動調整的情況下,具有較高的防御性投資價值。同時,隨著國企改革深化,央企管理體系不斷優化,盈利能力持續改善,科研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看好未來改革紅利不斷釋放下央企業績保持較快增長。
三季度業績表現亮眼
據記者梳理,截至10月23日,另有2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三季報業績預告,均預喜。綜合來看,目前共有61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三季報業績或三季報業績預告/快報,業績增長或預計增長的有60家。
“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表現亮眼。”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同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業績呈現穩中向好的特點,盡管今年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各季度均保持整體凈利潤環比上升,為穩增長做出了卓越貢獻。
“目前來看,第三季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業績延續上半年趨勢,總體保持良好增長。作為我國經濟的壓艙石,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抗住壓力,業績實現穩定增長,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亮眼。中上協近日發布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運行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上半年央企境內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合計6497.04億元,同比增長17.49%,比同期境內市場整體增幅高出11.71個百分點。
從行業來看,在當前披露三季報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有5家電力板塊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實現增長,內蒙華電、桂冠電力凈利潤增幅超過100%,分別為537.22%和105.86%。從業績預告來看,國防軍工板塊表現亮眼,5家公司業績預喜。
“‘雙碳’目標下,我國新能源產業較快發展,上游鋰礦、正負極材料等需求量較快增長,與新能源產業鏈相關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增速較高。”陳靂表示。
改革紅利將持續釋放
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國務院國資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初,各中央企業和各地改革工作臺賬完成率均已超過98%。東方證券研報稱,通過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央企業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為抓手,引領企業轉機制、優布局、調結構,推動企業經營活力和治理效能煥然一新。
“央企改革成效明顯。”明明表示,首先,央企人員管理機制完善,改革以來,多家央企管理人員退出比例、員工市場化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其次,央企經營績效有所改善,平均凈利潤規模從2018年底的51億元上升至2021年底的64億元,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也呈現上升趨勢;最后,央企研發投入大幅提升,為攻克技術難關做出突出貢獻。
陳靂亦表示,改革成效總體較好,2020年以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業績、盈利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顯示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Wind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361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有224家業績保持增長。
2022年5月份,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提出“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影響力大的旗艦型龍頭上市公司”和“培育一批專業優勢明顯、質量品牌突出的專業化領航上市公司”,央企改革紅利有望持續釋放。
研發投入不斷增長
在我國科技創新浪潮和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央企被賦予領頭羊角色。陳靂表示,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供應鏈與產業鏈自主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央企肩負著引領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使命,同時,“雙碳”目標下,我國實現經濟轉型也離不開央企發揮帶頭作用。
廣發證券研報表示,當前央企已逐步成為研發投入高地與高層次創新人才聚集地,作為現代產業鏈建設的主體力量,央企在解決“卡脖子”問題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央企境內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合計1705.38億元,同比增加29.64%,占境內市場的27.46%;戶均研發費用4.86億元,為市場平均水平的3.66倍。
廣發證券研報認為,在四大催化共振下,硬科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值得關注。一是當前國際環境和全球能源格局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央企在傳統能源領域保供與可再生能源領域創新的重要性凸顯;二是央企將在實現“卡脖子”領域自主可控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自主可控領域優質央企受益政策支持;三是受益于改革紅利集中釋放,“科改示范行動”提振科創型央企改革積極;四是當前央企經營業績優異但估值仍偏低,國務院國資委“兩利四率”考核指標體系對央企盈利能力相對指標提出硬性要求,央企有望迎來估值重塑契機。
明明表示,隨著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硬科技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具備硬科技實力的央企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
21:50 | 粵傳媒:關于公司舉行2024年度報告... |
21:50 | 許昌智能:2024年年度報告業績說明... |
21:45 | 思特奇: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一... |
21:45 | 金埔園林: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蘭花科創:4月25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三一重工: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建研設計:5月8日將召開2024年度股... |
21:45 | 福能東方: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九安醫療:4月21日將召開2025年第... |
21:45 | 方正閥門:202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會... |
21:45 | 達嘉維康: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45 | 達嘉維康: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