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碩果累累。珍視成就,凝聚智慧,砥礪前行,仍是未來發展之要。證券時報為此推出“對話金融家”系列報道,展現業界領軍人物的踐行與思索,為資本市場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本期對話的金融家為國泰君安黨委書記、董事長賀青。
證券時報記者 孫翔峰
今年是國泰君安成立三十年。公司跨越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全部歷程和各個周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經營業績穩步增長,始終站在行業前列。
立足新發展階段,國泰君安黨委書記、董事長賀青認為,證券公司要積極把握時代發展機遇,以服務實體經濟、滿足人民財富管理需求為己任,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證券業綜合影響力
和競爭力再上臺階
證券時報記者: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眼中證券行業這十年的發展成績?
賀青:過去十年,證券行業的資本實力和盈利能力持續增強。2012~2021年,行業總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的年化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0%、15%、19%。綜合金融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當好直接融資“服務商”,十年間證券行業服務股債融資規模累計達55萬億元,特別是注冊制改革以來,累計服務900余家企業登陸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推動A股上市公司市值規模、企業數量分別躍居全球第二、第三;當好社會財富“管理者”,2021年末證券公司受托管理資產規模超10萬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近6倍;當好循環發展“推動者”,證券公司國際化布局穩步推進,跨境一體化展業模式日臻成熟,2021年末跨境資本業務規模超5000億元。金融科技水平不斷強化,證券公司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完善客戶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轉型、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改革業務運營模式,加速業務與技術深度融合共創。合規和風險管理體系逐步健全,證券行業深入領會和落實監管要求,建立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壓實資本市場“看門人”職責,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效鞏固了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證券時報記者:結合過去這十年行業的發展,展望未來,您認為證券行業做大做強的關鍵有哪些因素?未來三至五年重點發力方向在哪里?
賀青:當前,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資本市場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機構,證券公司要牢牢把握時代發展機遇,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在服務實體、造福人民的同時,加快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可在四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堅持滿足廣大居民財富保值增值需求,助力推進共同富裕目標;二是堅持構建全業務鏈、全生命周期的投資銀行服務體系,切實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堅持打造綜合全面、專業領先的機構業務生態圈,助力資本市場更好發揮樞紐功能;四是堅持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持續提升跨境一體化展業能力,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服務建設
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國泰君安這十年發展非常迅猛,而且是各項業務齊頭并進地全面發展。能否分享下國泰君安這十年保持這種高質量發展的經驗?
賀青:今年是國泰君安成立三十年。追溯國泰君安的奮斗史,公司跨越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全部歷程和各個周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經營業績穩步增長,始終屹立于行業前列。一個很重要的體會是,要始終堅持“金融報國”理念,強化戰略引領,深化改革轉型,打磨核心能力,努力在服務實體經濟、滿足人民財富管理需求、助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征程中找準定位、走在前列。
一是堅定戰略方向不動搖,積極務實調整戰略重點。過去十年里,國泰君安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前瞻的戰略體系引領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2021年,公司在前三期三年戰略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受人尊敬、全面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投資銀行”新藍圖、“三個三年三步走”路線圖和“綜合化服務、數字化經營、國際化布局、集團化管控”施工圖,將公司發展與國家和資本市場發展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
二是堅定改革攻堅、創新突破,激發內生動力。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形成了銳意進取的企業文化,堅持以改革創新的韌勁和確定性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和不確定性。近年來,公司積極搶抓上海市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機遇,圍繞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戰略布局、加快全面數字化轉型、持續優化組織架構、提升“集約、降本、提質、增效”精細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激發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動力和活力。
三是精心構筑“綜合服務平臺、領先數字科技、穩健合規文化”核心能力三支柱。核心能力三支柱是國泰君安過去實現較好發展的成功密碼,也是公司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綜合服務平臺方面,公司充分發揮“牌照齊備、業務全面、布局全國、輻射海外”的稟賦優勢,推動“橫跨條線、縱貫總分、打通境內外”的協同協作,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化服務體系。領先數字科技方面,公司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研發應用,經費投入始終保持行業最前列,提出“SMART投行”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愿景,順利上線新一代信創分布式核心交易系統。穩健合規文化方面,公司全力打造一體化大風控格局,著力夯實“三道防線”,連續15年獲得A類AA級最高監管評級,蟬聯中證協文化建設實踐評估最高評級。
證券時報記者:國泰君安是行業內較早提出金融報國口號的公司,你們對服務國家戰略與公司自身發展,有哪些思考或探索?未來還有哪些更好的規劃和選項?
賀青:國泰君安深刻把握金融國企特殊屬性,堅持心懷“國之大者”,回歸金融本源,積極服務國家和上海重大戰略。深度參與上海三大任務落實,首批開通科創板交易權限,成功獲得科創板001號受理批文,累計承銷保薦科創板首發(IPO)項目37家,位居行業前列;與42家長三角地區政府及企業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19~2021年服務長三角企業股債融資規模超7600億元,行業排名第一;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集團達成三方戰略合作,發起設立上海臨港國泰君安科技前沿產業基金。助力浦東開發開放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布《服務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行動方案》和建設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專題報告,研究制定《關于養老金第三支柱相關布局建議方案》,發行國內首批、上海首單“張江光大園”公募REITs項目,參與設立浦東引領區產業引導母基金、金色中環張江科學城發展基金。支持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高站位、高起點、高標準新設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委員會和蘇州、前海、雄安等創新型分公司,行業首家獲得證監會備案在澳門設立子公司,打造服務區域發展橋頭堡。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率先在行業內發布《踐行碳達峰與碳中和行動方案》,保持碳金融業務行業領先地位。助力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發布實施《服務共同富裕目標行動計劃(2022-2025)》。
面向未來,國泰君安將繼續秉持“金融報國”理念,持續做優做強主責主業,全力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
一是當好企業成長的“陪伴者”和科技創新的“助力者”,持續提升重點產業研究與服務能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綜合金融服務,以扎實的專業服務和深刻的產業理解,陪伴優秀企業不斷成長,全力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二是當好社會財富的“管理者”和數字化普惠金融的“領跑者”,深入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財富管理轉型,深化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為更多客戶提供優質、便捷、高效、友好的金融服務,不斷提升廣大投資者的獲得感。
三是當好機構客戶的“同行者”和資本市場的“共建者”,全面增進專業水準和服務覆蓋面,打造更加全面、專業的境內外機構客戶服務體系,在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大潮中,勇敢地與國際競爭者同臺競技、力爭上游。
四是當好區域發展的“推動者”和企業公民的“示范者”,持續主動服務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落實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勇擔鄉村振興使命,積極探索金融助力第三次分配新模式,促進實現共同富裕。
滿足人民財富管理需求
證券時報記者:近兩年,金融機構都在為“共同富裕”獻計獻策,證券公司作為主流金融機構,從財富管理業務角度,可為“共同富裕”做些什么工作?
賀青: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國的資本市場是社會主義中國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紅利理應由廣大投資者共享。在此過程中,證券行業必須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滿足人民財富管理需求作為根本價值追求,主動扛起責任,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從財富管理業務出發,證券公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加快由“賣方代銷”轉向“買方投顧”,加強投研核心能力、資產配置能力和投資顧問能力建設,提升財富管理服務質量,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全品類、全生命周期的優質金融產品和資產配置方案,輸出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幫助客戶獲得持續穩定的增值收益;積極參與“三支柱”養老金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加大養老產品金融服務創新,以扎實有效的行動,助力廣大居民老有所養。
二是大力推進全面數字化轉型,加快把傳統信息技術基礎轉化為全面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立足中小投資者,提供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探索客群、微客群經營,更好滿足海量基礎客群,尤其是千禧一代、Z世代、銀發人群等細分客群的需求;探索輔助政府、企業、中小金融機構投資決策、風險防控的新模式、新方法,助力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
三是發揮覆蓋全國的網點布局優勢,助力區域發展更平衡、更協調、更包容。加快提升欠發達地區網點渠道的服務能級,更好滿足欠發達地區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的需求,為所在地區經濟轉型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四是提高投資者投教服務和權益保護的主動性,持續加強投資者教育基地建設,以科學的投資理念和知識武裝投資者,引導其理性投資、遠離非法證券期貨投資陷阱。
證券時報記者:前幾年,國泰君安在財富管理轉型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能否給我們介紹下期間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和突破?
賀青:2020年以來,公司堅持客戶需求驅動,不斷優化財富管理組織架構及運行機制,將原零售業務與分支機構管理委員會調整為財富管理委員會,并圍繞“客戶、產品、隊伍、渠道”四大轉型要素,推動形成了以“產品驅動、渠道驅動”為標志的財富管理轉型1.0模式,公司經紀業務收入保持行業前二,財富管理轉型基礎不斷夯實。
一是客戶資產穩步提升。2021年末,公司客戶資金余額行業排名第四,母公司托管證券市值行業排名第三。理財客戶基礎顯著擴大,君弘APP月活躍度行業排名第二。
二是產品代銷業務進步顯著。2019~2021年,公司專項合并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復合增長率達174%,排名躍升至行業第六;首批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基金投顧業務策略數量和業績均名列前茅;加快探索個性化、定制化的資產配置服務,構建國泰君安私人訂制中心,發布“君享投50”,完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有效滿足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
三是投顧隊伍建設量質齊升。深化“三類金才”投顧長期培訓體系,今年共有10位投顧獲評“新財富最佳投顧”。
四是線上線下一體化渠道加快融合,不斷推進分支機構網點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推動線上服務智能化、線下服務特色化,實現渠道服務升級,綜合財富管理平臺初見雛形。
21:06 | 東寶生物:5月9日將舉行2024年度網... |
21:06 | 萬興科技:關于取得金融機構股票回... |
21:06 | 新城控股:5月26日將召開2024年年... |
21:06 | 神馬電力:第五屆董事會第二十五次... |
21:06 | 嘉元科技:關于不向下修正“嘉元轉... |
21:06 | 聲迅股份:第五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06 | 海特生物:第九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06 | 神馬電力:第五屆監事會第二十次會... |
21:06 | 哈焊華通:第四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 |
21:06 | 奧來德:5月22日將召開2024年年度... |
21:06 | 神思電子:關于收到政府補助的公告 |
21:06 | 九典制藥:累計回購公司股份500000...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