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是現代服務業之首。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發展,提升發展能級和競爭力,這是未來廣東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2020年10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11月15日,廣東省轉發《意見》并率先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按照部署,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證監局要進一步發揮牽頭作用,加強督促指導,定期或不定期分析研判該省上市公司發展形勢,協調解決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和風險處置中的重大問題,營造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主體。高質量的上市公司也是我省從容應對國內國際疫情變化、構建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生力軍。”近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于海平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該局將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不斷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為推動廣東資本市場穩定健康運行、促進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數量超1000家中流砥柱作用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全省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超過1000家。2020年,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0家,保持全國領先;境內上市公司總數達677家,繼續穩居全國第一。目前,廣東全省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5萬億元,是全省GDP的1.36倍。
新增A股上市公司6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超過1000家,金融業增加值近1萬億元、企業從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1.16萬億元、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5萬億元、本外幣存款余額26.8萬億元、證券交易額超200萬億元……
這是2020年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廣東金融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邁入2021年開啟新征程的一年,廣東金融的腳步仍在提速:廣州期貨交易所獲批設立并正式注冊、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啟動合并、河源實現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已過會等待發行的企業達63家。
于海平表示,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從各項數據看,廣東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0年,廣東經濟總量超11萬億元,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速與全國同步。金融業增加值近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截至2020年末,全省本外幣存款余額26.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本外幣貸款余額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6.5%。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從1800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4%提高到2.9%,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躍居全國第一。
資本市場建設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全省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超過1000家。2020年,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0家,保持全國領先;境內上市公司總數達677家,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在2020年業績預告中,全省有284家境內上市公司業績預喜,預喜率達62.42%。目前,廣東全省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5萬億元,是全省GDP的1.36倍。其中,上市公司市值在500億元以上的有50家,超過1000億元的有3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58家,區域性股權市場累計掛牌企業數24699家。
2020年,廣東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1.16萬億元,居全國第一。募集資金中相當一部分投向“雙十”產業集群相關行業,如電子信息、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等產業領域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于海平說,通過資本市場的培育,一大批優秀企業成為行業龍頭或細分領域冠軍,從而帶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增強了地方經濟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機會,為廣東省應對疫情沖擊、經濟穩步復蘇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統籌協調推進提質工作走在前列
近年來,廣東省統籌協調推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2020年,廣東省新增上市公司體現出“三多三高”特征。
于海平告訴記者,近年來,廣東始終堅持“系統為要、治理為上、披露為本、誠信為基、人才為撐”的理念,統籌協調推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第一是敢為人先,建立協作工作機制。廣東省提出,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通過“上市一批、提升一批、紓困一批、重組一批”,在完善上市公司生態環境、優化上市資源配置、壓降上市公司存量風險、控制增量風險等方面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不斷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為推動廣東資本市場穩定健康運行、促進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據介紹,廣東建立了由分管省領導為總召集人,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與證監部門雙牽頭,17個省有關部門和中央駐粵部門為成員的廣東省促進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協作機制。此外,深圳市建立了由分管市領導擔任總召集人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協調推進機制。汕頭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牽頭,成立了防范化解上市公司風險工作領導小組。
第二是先行示范,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去年,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舉辦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政策培訓和廣東省“走進深交所”資本市場培訓活動,支持深交所在廣東省走訪調研服務擬上市企業659家次,開展投融資路演等一系列培訓培育活動。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以來,共受理542家企業申報,已上市63家,其中廣東企業申報120家、已上市13家,均超過全國的1/5,居全國之首。
第三是力推上市,孵化培育優質增量。2020年,廣東省新增上市公司體現出“三多三高”特征:新增上市公司家數多,首發募集資金多,且多年以來保持全國領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高,超過九成;民營企業占比高,超過九成;行業集中度高,超過2/3是先進制造業行業企業,超過1/3屬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為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抓住注冊制改革契機,推動深交所廣州服務基地、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基地和新三板廣州服務基地先后落戶廣州,會同各地市共同挖掘上市后備企業資源,推動優質企業、龍頭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廣州市制定“領頭羊”三年行動計劃,東莞市制定推動企業上市發展“鯤鵬”三年行動計劃,江門市制定“金種子”三年行動方案,順德區制定“金鳳凰”三年行動計劃。河源市篩選139家優質企業進入上市后備資源庫,形成上市后備企業梯隊。汕尾市制定《汕尾市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方案》,力爭三年內實現汕尾企業上市零突破等。各地金融局梳理不同板塊后備企業資源,建立精準、動態、分層的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協調解決企業股改、上市過程中出具合規證明、備案、確權等問題。
第四是擔當有為,多措并舉提升存量。通過跨部門聯合、地市聯動的協作機制,壓實上市公司的主體責任,明確上市公司負有規范公司治理的首要責任;壓實監管部門責任,切實做到“監管姓管”;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擔負起轄內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和風險防范化解責任。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會同廣東證監局,向各地市政府逐一發函通報上市公司風險情況,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化解風險提出具體意見建議,并赴重點地市進行實地督導,壓實屬地責任,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深圳市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深圳市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紓困范圍惠及上市公司,累計為68家上市公司提供了325億元資金支持,有效緩解了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促進了轄內上市公司平穩健康發展。
共建共治共享更高層面統籌謀劃
針對上市公司風險,金融監管部門、其他政府部門、屬地政府之間加強溝通協調,強化信息共享和風險研判。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廣東資本市場總體平穩,上市公司風險基本可控。
發展好資本市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需要各方主體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于海平表示,近年來,廣東省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仍有待提高,部分公司經營績效差,治理運作不規范等問題時有發生,少數公司風險隱患較突出。為化解風險隱患,該局采取了多項具體工作措施:一是強化黨的領導,壓實各方責任;二是建立協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三是加強信息共享,強化風險研判;四是堅持底線思維,防范化解上市公司重大風險。
針對上市公司風險,金融監管部門、其他政府部門、屬地政府之間加強溝通協調,強化信息共享和風險研判。截至2020年12月31日,通過各種措施,廣東省累計化解股票質押超80%的上市公司34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廣東資本市場總體平穩,上市公司風險基本可控。
“下一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將與廣東證監局密切配合,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謀劃。”于海平表示。
一是繼續加強學習宣傳。組織上市公司高管培訓,加強對《意見》精神的宣傳解讀,同時將《意見》精神融入擬上市企業培訓課程設置,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二是繼續加強協作機制建設。緊密依托廣東省促進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協作機制,完善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優化政策環境和生態體系。指導各地市政府建立健全跨部門的協作機制,制定落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
三是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開展再融資、并購重組、分拆上市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長效激勵機制,更好地激發企業活力,實現提質增效。
四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各地市、各部門密切協作,深入推進股票質押風險防范化解專項工作,加大債券違約風險排查化解力度,扎實推進清欠解保,著力解決上市公司突出問題。積極推動績差高風險上市公司調整重組,通過并購重組、破產重整、主動退市、強制退市等方式出清風險。爭取在優化上市資源配置、壓降存量風險、控制增量風險、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方面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五是切實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嚴格落實證券法等法律規定,嚴厲打擊違規違法行為,對涉及的上市公司加大股東責任追究,高管納入黑名單,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雙城引領灣區更高起點雙向開放
發揮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效應,輻射帶動全省優化金融布局,支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構建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金融體系,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實現金融改革開放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廣州期貨交易所為核心,推進資本、期貨等要素市場建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這將為廣東金融尤其是資本市場發展創造重大機遇。”于海平表示,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正在牽頭制定廣東金融強省建設“十四五”專項規劃,細化具體措施,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為重點,圍繞廣東省委“1+1+9”部署,錨定建設金融強省目標,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的歷史性機遇,發揮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效應,輻射帶動全省優化金融布局,支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緊扣金融科技發展新趨勢,全面推進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構建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金融體系,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建設生態環境優良的金融安全區和普惠金融示范區,提升金融產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實現金融改革開放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于海平進一步表示,在資本市場方面,廣東將著力支持鞏固提升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優勢,支持打造大灣區債券發行平臺,建立連接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全國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世界一流證券交易所。
同時,以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為抓手,加快完善期貨產業鏈,打造風險管理中心,發展期貨衍生品市場。
“強化雙城、兩市場資源統籌和業務協同,構建功能完整、富有活力的強大金融市場體系。”于海平說,同時,充分發揮港交所、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新三板華南基地等金融平臺的聚合作用,進一步壯大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業態,吸引資產管理、財富信托機構以及全國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場落戶,提升廣東金融資源配置影響力,加快促進創新資本集聚,為科技創新以及產業升級提供金融支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提升發展能級和競爭力,是未來廣東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2020年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粵港澳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隨后,廣東省第一時間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實施方案》的細化落實措施。
于海平介紹說,經過粵港澳三地共同努力,已經有“跨境理財通”、ETF基金互認等73項政策措施獲得批準或落地實施,大灣區金融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末,廣東省共有191家港澳資金融機構進駐,全省累計與港澳地區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超17萬億元,廣東省赴港上市企業達276家,深港通累計交易金額24.2萬億元人民幣。
“下一步,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將積極發揮協調服務地方金融發展和強化地方金融監管的主職,在更高起點上擴大金融雙向開放,構建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大力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發揮金融的血脈作用,服務社會經濟現代化發展,完善地方金融監管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統籌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以優異成績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于海平表示。
把握發展趨勢金融科技助力創新
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經濟發展、時代進步的同時,金融產品創新也可能引發一些風險,因此要提防各類“偽創新”,要警惕金融創新“脫實向虛”所潛存的風險。
2020年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的專題會議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
于海平介紹稱,近年來,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利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效能,運用金融科技加強對地方金融的監管。指導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積極開展非法金融活動監測預警工作,采取監測預警、輿情分析、非法金融廣告識別和線索舉報投訴小程序等手段,協助各地金融監管部門有效應對風險識別難、非法集資模式翻新快等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監測預警平臺的前哨作用,助力防范和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
一是創新風險監管模型。在迭代升級原有系統功能的基礎上,聯合中山大學、廣州銀行電子結算中心、廣州市經偵建設三大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研究開發金融風險監測模型。
二是提升監測預警效能。完善“7+4”類地方金融行業分類標準,實現地方金融機構精準分類監測,將傳統金融機構納入監測系統,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目標監測企業增至58萬家。全年共發現258條有效線索,均已推送至各地市開展核查處置。
三是輸出廣東經驗做法。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作為第一批試點對接國家監測平臺,得到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的高度肯定,多個國家部委和兄弟省市來粵交流學習,積極輸出“廣東經驗”。
“近年來,金融創新的內涵和載體日新月異,涌現出了數字貨幣、資產證券化、金融科技、智能支付等眾多創新產品,金融創新在豐富投融資工具、降低成本、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金融創新已成為國家創新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海平表示,同時,也應認識到,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經濟發展、時代進步的同時,金融產品創新也可能引發一些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信息安全風險等。
“如何在促進金融創新中防范風險,減少金融風險對金融業發展的沖擊和破壞,培育良好的金融發展生態,實現金融創新和風險防范之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了當前的重要現實問題。”于海平認為,一是金融創新要以防范風險為底線。金融創新的全周期要充分評估及防范金融風險,防范風險是金融創新的永恒主題,要提防各類“偽創新”,要充分吸取一味追求所謂的金融創新所帶來的“一地雞毛”的教訓。
二是金融創新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宗旨。金融創新作為社會創新的一部分,要緊緊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服務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來實施金融創新,要警惕金融創新“脫實向虛”所潛存的風險。
三是正確處理好防范風險和金融創新的關系。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動力,防范風險是一種體檢和治未病,是各類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去偽存真”。要堅持守正創新,創造良好的金融創新生態,正確處理好防范風險和金融創新的關系,不要以簡單防風險為由而排斥、打壓金融創新。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