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1月份消費數據顯示,市場銷售持續回暖,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快速增長。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14億元,同比增長5.0%,比10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31%。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1415億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個百分點。
此外,網上零售持續增加。1-11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05374億元,同比增長11.5%,比1-10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5.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對此表示,應該說,從11月份消費的主要指標來看,消費在持續恢復,市場銷售進一步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比上個月加快0.6個百分點。從主要商品結構來看,升級類商品消費增長是比較快的,說明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是商品銷售還是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從銷售的形態上來看,前11個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7%,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在網上零售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實體店的銷售也在恢復。前11個月,實體店零售額降幅比前10個月收窄1.5個百分點,這也說明了消費增長的勢頭還在延續。
可以說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傳統消費行業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線下門店交易大幅收縮,以互聯網電商平臺為主的線上新型消費迅速補位,從直播帶貨、網絡下單到送貨上門,成為了消費市場上的一抹亮色。互聯網消費,正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新方式。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相關企業新增數量自2013年開始明顯增長。2014年相關企業的注冊增速最高,達到84.90%;2019年相關企業新增數量近12萬家,為近年來最多。值得關注的是,我國今年前10個月已新增超過9.5萬家跨境電商相關企業,同比去年增長79.22%。其中,二季度新增超過3.5萬家相關企業,環比增長58.8%。
就直播行業來看,我國今年已新增直播相關企業超過2.8萬家,為2019年全年新增數量的5倍。另外,我國今年二季度新增直播相關企業達8600家,環比增長470%,三季度新增達1.4萬家,環比增長66%。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新型消費與科技和生活深度融合,特別是在今年疫情最嚴峻時段,直播經濟、宅經濟等呈爆發式增長,在線教育、遠程醫療、視頻直播、在線金融、線上買菜等需求明顯增多,放眼過去五年,網絡娛樂、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和共享出行等很多新業態,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望“十四五”,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消費被提及21次,新型消費被提及1次。這意味著相關工作也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的工作重點。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葉銀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時期,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新消費不斷提質擴容。伴隨著智能化終端的普及,線上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逐步提高。直播帶貨等線上消費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線上消費新的增長點。智能消費、信息消費等成為消費新熱點,“云旅游”“云逛街”“云問診”等線上體驗類、服務類新消費場景不斷涌現。
葉銀丹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新消費發展空間依然較大。一是低線城市的新消費基礎設施水平正不斷提高。未來,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增加,低線城市的新消費潛力將加快釋放。二是“十四五”時期,5G商用進入加速期,更多新場景將催生出新的消費模式和消費需求。
從下一階段來看,付凌暉表示,應該說消費持續穩定增長還是有很多有利條件。隨著經濟的恢復,就業在擴大,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同時我們也看到,企業的效益在改善,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已經轉正了。加上近期已經出臺了一些促進消費增長的政策,比如說推進新一輪的汽車下鄉和家電的以舊換新,還有積極推動餐飲消費的創新發展。從這些因素來看,消費持續回升還是有基礎、有條件的。
(編輯 張偉 上官夢露)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