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熱鬧的“雙11”落下帷幕,各大電商平臺戰報出爐。不光化妝品、日用品、智能化家居產品賣到爆,挖掘機也成為爆款。今日本報圍繞這些亮眼的數據采訪專家學者給予解讀,以饗讀者。
本報記者 吳曉璐
“雙11”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商家的促銷節,逐漸演變成一個衡量國內消費情況的“溫度計”。
市場人士認為,當前,我國正在構建的新發展格局,核心在于擴大內需,其中提振消費是首要任務。今年“雙11”期間,各大電商平臺成交額再刷新高,說明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現實基礎。另外,從“雙11”成交情況來看,消費升級特征明顯,消費升級亦將帶動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內需強勁
消費升級特征明顯
4982億元、2715億元……今年“雙11”期間,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成交額再創新高,既有國內疫情有效控制下消費反彈的動力,也凸顯了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
“‘雙11’其實是觀察消費者信心的一個窗口,雖然數據統計的是短期線上成交量,但釋放的市場信號是重要的。今年電商平臺成交額再創新高,說明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依然有持續增長的空間,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現實基礎。”中鋼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胡麒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粵開證券研究院負責人康崇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核心在于擴大內需,其中提振消費是首要任務之一。“雙11”期間的巨額交易量,反映了我國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以及消費市場的巨大內需潛力。本次“雙11”消費潛力的釋放,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增添了強勁動力,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奠定基礎。
在康崇利看來,今年“雙11”期間,消費呈現出中國品牌崛起、下沉市場崛起、消費升級和全渠道數字化等四大亮點。“第一,京東和天貓銷售額過億元的品牌中,超過八成為國產品牌。第二,低線城市的消費場景及下沉人群已成為電商巨頭的重要消費增長點,釋放出強勁的消費動能。第三,消費品呈現出智能化、高端化。第四,除傳統電商平臺之外,實體零售、短視頻、跨境電商等平臺也積極加入,制造企業與電商共同推動供應鏈協同及數字化融合。”
胡麒牧亦認為,從今年“雙11”期間的成交情況來看,消費升級特征明顯。“一方面從產品結構上,電子、個護、智能化家居產品是成交量最大的品類,說明消費者更加關注健康、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今年直播電商發展迅速,成交量大,而且更多的公司CEO、產品經理、工程師等專業人士走進直播間帶貨,說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更加理性,需要更專業的信息,對產品進行多維度的了解和對比,這也是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特點。”
“國內消費升級也會帶動上游制造業升級,倒逼傳統產業結構順應消費趨勢,改善終端消費需求的同時,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促進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康崇利表示。
海外商家“搭乘”
中國經濟復蘇順風車
近年來,“雙11”已經不局限于國內商家和消費者的“自嗨”,其朋友圈早已擴展到海外。據悉,今年“雙11”期間,2.5萬家海外商家參與天貓促銷活動,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50萬款外國“好物”入駐京東國際。
與此同時,“雙11”期間多地海關通關需求也猛增。據悉,11月1日0時至11日16時,北京海關共驗放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清單21萬票,金額1.7億元,其中網購保稅進口清單14.5萬票,金額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倍、125倍。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11月11日0時至8時,廣東省內海關驗放跨境電商清單量共1068.1萬票,貨值5.77億元,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數據來源于人民日報)
“疫情影響之下,從短期來看,目前中國可能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向好,增長動力強進,國內需求旺盛,所以大量的國外商家和品牌看好中國市場前景,都希望來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胡麒牧表示。
對于進一步促進國內消費,胡麒牧認為,可以從五方面入手:一是要堅定不移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品服務品質,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趨勢。二是要努力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釋放消費潛力。三是補齊倉儲物流等消費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消費體驗。四是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做好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五是完善教育、醫療等民生相關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推動相關體制機制的改革。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