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董登新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承擔了較重的養老負擔,應大力發展企業年金,進行制度整合、減輕企業繳費負擔。我國家庭理財模式應從過去的“短炒、賺快錢”逐漸轉向以養老為目標的全生命周期、長期投資模式。
未來,我國養老產業大有可為,發展空間巨大。但專業護理人員的短缺及專業護理質量的低下,仍是制約養老院發展的最大因素。同時,應推動養老行業統一標準落地實施。
減輕企業繳費負擔
中國證券報:我國近年來出現人口老齡化趨勢,養老問題凸顯,在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方面,可以借鑒發達經濟體的哪些先進經驗?
董登新:西方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通常做法大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定位是“底線保障”,而非“充分保障”,主要目的是防止老年貧困,這使得歐美發達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給付替代率較低,財政壓力較小。然而,在我國,人們過度依賴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這使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從一開始就被界定為“充分保障”,“第一支柱”被迫承擔了較重的養老負擔。
二是歐美發達國家已構建了協調、平衡發展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它們擁有龐大的第二、三支柱私人養老金儲備。以美國為例,美國3億人口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結余不足3萬億美元,而美國第二、三支柱私人養老金儲備規模卻高達32萬億美元。然而,目前我國14億人口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結余約為6萬億元,而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余額僅為1.8萬億元。
三是歐美發達國家目前男女退休年齡已統一至65歲以上。比如,美國男女退休年齡早在1935年就確定為65歲,目前為66歲,2027年將延長至67歲。這不但延長了工作繳費年限,而且縮短了養老金支付年限。相比之下,我國目前仍采用1951年的退休年齡標準:女特種工45歲,女工人50歲,女干部55歲,男性60歲。
四是歐美發達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正常年限一般維持在30年以上。比如,美國為35年,有利于增大公共養老金積累,均衡代際負擔。在我國,由于最低繳費年限只有15年,容易導致道德風險,部分參保人在繳費滿15年就中斷繳費或停止繳費。盡管我國設立了“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但效果一般。
中國證券報: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支柱”發展較慢,癥結在哪兒?如何提高企業的積極性?
董登新:早在1991年我國就提出構建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但至今為止,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仍呈現“第一支柱獨大”“第二、三支柱弱小”格局。尤其是第二支柱中的企業年金發展嚴重滯后、規模狹小,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第一支柱的高繳費率、高替代率,擠壓了第二支柱發展的制度空間。盡管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總繳費率已從過去的28%降至目前的24%,但企業繳費負擔仍然偏高。
二是企業年金退休提取的較高稅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參加者的積極性。目前我國提取企業年金必須按綜合所得執行7級超額累進稅率,而且沒有起征點和免征額,沒有6項扣除,就直接將企業年金提取額完全作為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說,企業年金提取的個人所得稅高于工薪所得稅。
三是我國傳統的薪酬體系及人才激勵機制看重現金工資、對福利重視程度不夠。
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企業年金。首先,要進行制度整合、減輕企業繳費負擔。比如,將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可從16%進一步降至12%,并將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三金合一”,打造高起點、中國版401(K)計劃,做大做強第二支柱養老金儲備;其次,降低企業年金提取稅負;最后,要加大職工福利宣傳,鼓勵人才競爭。
家庭理財應轉向長期投資模式
中國證券報:個人養老金產品由于收益率低等問題吸引力并不強,應如何進行改善和優化?
董登新:個人養老金產品屬于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它是家庭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收入時期,人們習慣于銀行存款,尚無養老保障意識;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國家庭理財模式必須轉型升級。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完全依賴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財政壓力較大。按照養老保障三方分擔原則,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產品也應進入家庭理財的資產配置中來。因此,我國家庭理財模式應從過去的“短炒、賺快錢”逐漸轉向以養老為目標的全生命周期、長期投資模式。
同時,應該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一方面,金融機構應開發大量公募類、權益類、長期理財產品,充分滿足家庭或個人股權投資及長期投資的理財需要;另一方面,引導股民通過購買公募基金、資管產品、個人養老金間接參與股市投資,這樣有利于A股“去散戶化”,進而做大做強機構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群體。
此外,應大力發展我國個人養老金產品,一方面要加大國民養老教育與家庭理財導向;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產品研發及業務創新上,要將養老功能充分融入金融產品,大力開發公募類、股權類、長期投資(理財)產品,將更多家庭財富轉化為私人養老金儲備。
推動養老業統一標準落地實施
中國證券報:在人口老齡化預期下,未來養老產業會迎來哪些風口?
董登新: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5億人,從養老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5億老年人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這是養老產業發展的巨大商機。從老年消費品需求來看,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是最基本需求,作為提供專屬產品的企業,如何通過產品與服務創新,更加人性化地滿足老年人的需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這方面日本、德國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從老年專業護理需求來看,養老產業大有可為,發展空間巨大。目前我國大約有2.5萬家養老院,其中,床位數不足100張的養老院高達2萬多家,占比近一半;床位在500張以上的養老院僅500多家。
從硬件方面來看,建立一家養老院沒有太大困難,但專業護理人員的短缺及專業護理質量的低下,仍是制約養老院發展的最大因素。
目前,在高端養老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效。不過,在中低端養老院尚未形成知名度高的連鎖大品牌,養老行業統一標準落地實施仍存在不少問題。
中國證券報:隨著人口結構的演變,將利好A股市場的哪些板塊?
董登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人口結構不再年輕,但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國消費結構正在轉型升級。14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縱深,是我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最大商機。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除了硬核高科技,國內大品牌、大宗消費品將成為A股市場最受關注的投資板塊。比如,家庭與社區智慧養老、人工智能、醫養結合及相關養老服務、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等。
金融機構要抓住市場機遇,加大公募類、股權類、長期類投資產品(包括個人養老金產品)開發,適當引導個人及家庭理財走向以養老為目標的長期積累、長期投資的模式,加速推進A股“去散戶化”進程。
15:22 | 韋爾股份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2... |
15:21 | 甘肅能源一季度實現扣非凈利潤4.79... |
15:20 | 濰柴動力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5:17 | 北京股權信托財產登記政策“破冰”... |
15:15 | 海爾智家一季度業績穩健增長 AI創... |
15:15 | 最高法:加強對涉新就業形態民事糾... |
15:10 | 中國重汽一季度營收凈利雙增長 龍... |
15:08 | 蘭石重裝下屬兩家子公司入選甘肅省... |
15:07 | 皇氏集團一季度扣非凈利同比增長超... |
15:07 | 安旭生物2024年報解讀:穩健經營筑... |
15:05 | 上交所首單“實驗室經濟”科技創新... |
15:04 | 可口可樂一季度實現營收111.29億美...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