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下降6.8%。3月份,隨著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明顯收窄,工業產出規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分析人士認為,生產端來看,3月份全國有序復產復工,基本止住了經濟大幅下滑的態勢。按照趨勢,4月份會回到正增長的區間,但總需求方面仍需多加關注。
接受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預期,二季度表現會明顯好于一季度,建議新型城鎮化、老舊小區改造、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相對成熟的內需潛力點亟待加快釋放。結構性的政策工具對中小微企業以及高杠桿、高固定成本的企業進行精準救助。
疫情對一季度
經濟影響較大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但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此前國內外機構預期值區間較大,但總體來看,這一數據符合市場預期。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務院新聞辦當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一季度,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全國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加快推進,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和重要產品穩定增長,基本民生得到較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多項指標降幅明顯收窄。從生產端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較1~2月份收窄12.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32.13%,工業產出規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9.1%,降幅較1~2月份收窄3.9個百分點。從需求端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5.8%,降幅比1至2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月增長6.05%。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從邊際趨勢來看,3月份的消費、投資、城鎮調查失業率、周平均工作時間等關鍵數據均邊際好轉,表明在疫情沖擊落地之后,中國經濟循環的修復正在加快。
二季度表現
有望明顯好于一季度
毛盛勇表示,3月份經濟運行改善勢頭應該能夠延續下去,特別是隨著復工復產加快統籌推進,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斷出臺,二季度表現會明顯好于一季度。如果全球疫情控制比較好,下半年應該會比上半年更好。我們的目標就是力促全年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4月上旬全社會的發電量保持正增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毛盛勇說。
多位市場人士預計,4月份生產端有望率先恢復正增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表示,從生產端來看,3月份全國有序復產復工,基本止住了經濟大幅下滑的態勢。
隨著疫情發展和經濟恢復的需要,目前市場關注更多聚焦于需求端。在擴大內需方面,一方面要釋放消費潛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資。毛盛勇指出,擴張消費,核心在于一是消費能力,二是消費意愿。決定消費的因素,不僅僅是看當前的收入,也要看預期的收入、財產的狀況等等。下一階段,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居民收入增長也會逐步好轉,消費結構總體升級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特別是現在社會保障的程度在不斷提高,覆蓋面在擴大,保障水平在逐年提升。這樣一種情況下,消費有很大潛力。
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對記者表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3.9%,降幅明顯小于GDP降幅。就業和居民收入保持平穩,有利于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韌性。
投資項目方面,毛盛勇介紹,國家統計局5000萬元以上投資入庫項目,一季度比上年同期還增加了144個,為11477個。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記者表示,預計二季度GDP增速在4%~5%左右。沒有達到6%潛在增速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經濟受疫情擴散影響到國內出口需求和相關的生產活動。但國內下半年經濟增速有望出現較大幅度反彈。
程實表示,考慮到外需低迷或將延續,內需的增長亟待成為主力。由此新型城鎮化、老舊小區改造、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相對成熟的內需潛力點亟待加快釋放。同時,中小微企業以及高杠桿、高固定成本的企業,料將成為壓力短板,亟待結構性的政策工具進行精準救助。
15:35 | 貝因美2025年度戰略發布會:重塑母... |
15:32 | 均瑤健康2024年益生菌業務營收達7.... |
15:32 | 敦煌種業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 |
15:30 | 萬興科技董事長吳太兵:堅定全面擁... |
15:29 | 錨定發展新目標 海泰科開啟“行業... |
15:28 |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智能云生... |
15:27 | 安徽上市公司協會成功舉辦“上市皖... |
15:23 | 珍寶島去年實現營收27.04億元 加速... |
15:22 | 韋爾股份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2... |
15:21 | 甘肅能源一季度實現扣非凈利潤4.79... |
15:20 | 濰柴動力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5:17 | 北京股權信托財產登記政策“破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